贯彻新理念 构建新格局 启动新工程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林草新篇章

2022-04-15 03:15许传德
国土绿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林草保护地物种

许传德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研究探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林草行业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把握新定位、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建议在事关全局性、根本性、趋势性重大问题上,遵循规律、把握大势,适时启动实施一批新的林草业重大工程,并以此为载体,带动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

一、森林草原碳汇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由此可见,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森林草原具有生物量、生产力巨大和碳含量高等优点,是陆地生物圈的主要碳储存库,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中,森林占39%—40%,草地占33%—34%。据测算,我国森林资源年固碳量达6.34 亿吨,草原年固碳量达5.96 亿吨。因此,森林草原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的主体,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启动实施林草碳汇工程,通过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持续增加碳汇能力。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林草感知系统为平台的动态化、多层次的林草碳汇监测系统,为科学评价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提供有力支撑。逐步将森林草原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宣汉县巴山大峡谷中药材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总书记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黄河大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

长江流域涉及11 个省(区、市),面积约205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 亿人,GDP 占全国的45%。流域森林覆盖率达 40.49%,河湖、水库、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占全国总数的39.7%。黄河流域涉及9 个省(区),国土面积约130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 亿,GDP 占全国的6%。流域森林覆盖率达 19.74%,黄河流域已建立自然保护区680 余处,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7%。据统计,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1.08 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绝对值居各流域之首,达34.15 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为33.25%。长江、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加强生态修复无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启动实施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聚焦重点区域,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治理水土流失。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统筹推进封山育林和天然植被恢复,保护修复高寒草甸和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强化中游流失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水定林定草,实施封山育林(草)、退耕还林还草,稳定和提高植被盖度。有效维护下游滩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步推进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田还滩,扩大自然湿地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统筹河道水域、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保护河道自然岸线,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依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实行更加严格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77%,92%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保持在世界前列,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和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脊椎动物种类7300 多种、高等植物3.6 万多种,约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植物种类总数的10%。初步统计显示,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为15%至20%,远高于10%至15%的世界水平。目前,中国已有近200 个特有物种消失,有些已经濒临灭绝。有300 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 种和13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和恢复,已刻不容缓。

建议启动实施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工程,“十四五”期间,应加大力度开展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研究制定生物物种资源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完善重点保护生物物种目录,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加强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及其原生境、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就地保护以及生物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库(圃)、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种源繁育中心(基地)建设,做好生物物种资源迁地保护和保存;建设一批离体保护设施和生物物种资源基因核心库,加强动物基因、细胞、组织及器官的保存和特异优质基因的保护。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习近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

70年来,我国建立了2750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的474 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47 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占到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5%,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护区体系之一。全国90%以上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五个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 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建议启动实施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地,把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湿地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健全严格保护管理制度,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探索全民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五、林牧区振兴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伊春调研时总书记指出,林区转型发展既要保护好生态,也要保障好民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可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脱贫摘帽前,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在脱贫摘帽后,这些地区仍然是全面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增收的潜力在山,富裕的希望在林。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最适合的产业是林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的基本理念。在实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践行“两山”理论,做好山水文章,实现林牧区振兴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是林草行业担负的新使命。

建议启动林区振兴工程,深化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推动种植养殖业、营林业、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绿色矿产业、林药业等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坚持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化,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振兴的主线之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打通“两山”转化堵点,充分释放长尾需求。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大力加强林牧区道路、林场场部、管护站(工区)、林牧区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林牧区群众对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美好需要。

这些工程的启动实施,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相结合,能够形成林草行业新的生产力布局,必将为推进新时代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林草保护地物种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