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翔
2021年5月,“躺平”一词在网络中引发热议。“躺平”和由“躺平”为模因的“‘躺平’学”甚至“‘躺平’主义”等,引发了苦于生存压力年轻人的跟风自嘲,也成为了长辈说教后辈不求上进的现实话柄。但与家庭中的代际沟通不同,诸如清华副教授李锋亮、俞敏洪、白岩松等的长辈言论,被年轻人骂上热搜。“躺平”这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逐渐演化为一场网络社会代际冲突。
代际冲突是代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由于时代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与突变或转型,导致大致相同的年龄和拥有类似社会成长环境的不同世代之间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差异、隔阂并表面化的状态。代际冲突研究发轫于孔德、曼海姆等对“代”的探讨,以玛格丽特米德《代沟》中对代际文化传承而产生的控制、疏离与冲突的分析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分为探讨家庭视域内的代际冲突问题和分析整个社会中的代际冲突问题两个维度,在冲突的原因、内容、缓解路径等方面探讨较多,但往往局限于家庭内部,有关网络社会的代际冲突仍然较少。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持续变化,决定了代际冲突的不可避免。但相较于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将代际冲突放大。随着网民年龄结构趋于均衡,不同世代的网民正共享网络社会的发展成果,建立良好的代际沟通方式,这对促进网络社会代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躺平”作为网络流行语已难以精确溯源,让其真正走红的是ID名为“好心的旅行家”的作者在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里的热帖《“躺平”即是正义》,文章认为“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位“躺平”学创始人,有关自身现状的描述、压力的来源分析以及对“躺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2021年5月28日,封面新闻在新浪微博话题“你如何看待‘躺平’”中发起投票,其中“我累了,坚决‘躺平’”获得10.3万票,占比43%。
与之相对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声称要成为“躺平”族,网络中对年轻人“躺平”言论的批评也随之而来。清华副教授李锋亮、俞敏洪等意见领袖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以新华网、《南方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体也发表《“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等文章。这些言论引发了年轻人的反击,截至2021年6月17日,在全国最大的公开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话题下,以“躺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话题“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以5.7万次讨论,4亿阅读高居榜首,话题“俞敏洪称年轻人不能‘躺平’”2.2万次讨论,1.9亿阅读,B站白岩松“不会吧”的相关视频也被吐槽刷屏。“躺平”的传播引发了一场网络社会代际冲突,虽然冲突双方无法精确地进行代际划分,但冲突的焦点和意见领袖的话语立场,呈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即模糊的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差异。
“躺平”,字面意思为平躺下。作为网络流行语,“躺平”通常被解释为“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躺平”与佛系、咸鱼一样,更像是面临前进困境时自嘲和宣泄情绪的工具。面对高房价、高工作强度、高竞争压力等“内卷”环境,年轻一代通过通俗的话语纽带自嘲,进而宣泄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寻求安慰、缓解内心焦虑,是“躺平”受到追捧的意义所在。但在年长一代看来,“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甚至认为所谓“‘躺平’族”和诸如“英国尼特族(NEET)、美国归巢族(Boomerang Kids)、日本蛰居族(Hikikomori)一样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将“三和大神”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混吃等死”当作年轻人“躺平”的全部姿态,既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不满,也传递了对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担忧。然而年长一代对“躺平”的批评引发了年轻一代的反感,正如“躺平”学创始人“好心的旅行家”认为“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相互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年轻一代认为自己有“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同时,年长一代不能体会“内卷”的无序竞争带来的压力。
传播过程理论认为一项基本的传播过程离不开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构成要素,这些要素间持续地交叉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传播的动态过程。在“躺平”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为网络以及数字化的传统媒介,网民既是传播者也受传者,由于网民群体的代际差异,代际冲突在讯息的传递与反馈中不断产生,由“躺平”传播引发的代际冲突在网络中呈现出来。
网络公共空间概念脱胎于哈贝马斯关注开放性与商谈意志的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在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像公共意见(公共舆论)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作为一种讯息传播媒介,网络承载了全方位的社会互动,其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也为代际沟通乃至代际冲突提供了场域。
家庭代际沟通方式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趋于失能。“躺平”作为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引发的代际冲突,是网络社会中代际沟通的一次失利。“躺平”作为词语已经是年轻一代话语切换后的产物,词语本身的中性正是年轻一代在公共空间内抒发情感的妥协。文化协商、文化反哺、话语切换等缓解代际冲突的沟通方式更多在家庭代际冲突问题的解决中发挥效能。这些良性代际沟通方式往往基于家庭情感,在网络社会中则难以发挥作用。面对陌生的异世代群体,代际冲突比协商或逃避更符合情感导向,也成为了网民实现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网络公共空间为代际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自我呈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过程,格根和泰勒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呈现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处情景的影响。网络公共空间带来的开放式情景,充分满足了网民的自我呈现需求。年轻一代的自我呈现策略类似琼斯理论中的“恳求”,通过声称“躺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弱势,在自嘲的同时寻求同侪的慰藉。而年长一代则通过类似“榜样”策略宣扬自身主导权,在批判“躺平”现象的同时树立吃苦耐劳的高大形象,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两代人的自我呈现目的均在于实现自我认同,但不同于传统的在场空间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在网络公共空间的开放场域中,网民的自我呈现必然被不同圈层的群体围观,代际差异也被直观的展现在公众面前。
网络公共空间增强了代际互动的频率。家庭代际沟通策略在使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稳定的同时,造成了代际互动频率的萎缩。面对家庭中年轻一代的逃避,年长一代的沟通需求在网络中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在匿名、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中,年轻一代面对年长一代不必顾忌家庭情感或社会权利,同样具有表达的情感诉求。网络公共空间的交互性使传者与受者之间失去明确的界限,在两者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了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和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代际互动的频率得到增强,满足了双方的沟通需求。这种代际互动具有现代性,因为更加广泛的参与使传播从一种单向的宣传转变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意见交换。但值得注意的是,代际互动在“躺平”的传播中存在失真现象,《环球时报》评论指出,“代际之间围绕应该努力还是“躺平”的认知撕裂不像互联网所展示的那般严重”。除了李锋亮、俞敏洪、白岩松等意见领袖,对于“躺平”的批评更多出现在数字化的传统大众媒体中。由于媒介组织存在引导网络流行语的需求,作为网络弱势群体的年长一代容易成为被代表的对象。
玛格丽特米德将代际差异视为代际冲突的根源,她提到“不同辈分的人由于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容易引起分歧和冲突”。周怡则将代际差异划分为拥有性代沟和选择性代沟两个类别。“躺平”传播中的代际冲突,表面上是“躺平”的高语境性造成的语义理解差异,其根源在于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选择性的价值观差异和拥有性的社会权利差异。
语义理解差异。高语境词的语义信息较多地存在于语言环境当中。“躺平”的字面意思是中性的,但其背后传达出丰富的内涵与其高语境性不无关系。年轻一代呼喊“躺平”,更多是在传递对内卷环境的不满,但这种语境对于充分享受时代红利的年长一代则是陌生的,两代人对“躺平”传递讯息的理解出现了差异。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文化反哺,年长一代的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其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逐渐形成了基于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权利的全新导向。作为年轻一代话语切换的产物,“躺平”在年长一代的理解中并非中性,甚至存在污名化的倾向。
价值观差异。英格尔哈特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由现代化进程转向后现代化进程,社会文化也正在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年长一代信奉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决定了其更关心生活保障、工作稳定性、经济增长等物质利益相关的问题,而年轻一代则更关心言论自由、价值实现、内心幸福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问题。面对“躺平”,年轻一代首先联想到摆脱自身奋斗的困境和生活幸福感的提高,年长一代则联想到社会的衰退和生活水平的降低。这种价值观差在网络公共空间在两代人的自我呈现中被充分表达,进而引发代际冲突。
社会权利差异。批判话语分析的代表学者费尔克劳认为,话语秩序的结构方式由权力关系决定。“躺平”的传播过程中的代际冲突,展现了网络社会话语秩序的失范,其实质是网络社会权利关系的混乱。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对照关系,网民的发声内容往往反映了其现实社会阶层,掌握着较高现实社会权利的年长一代试图在网络社会中同样占据主导权。但同时网络社会也在形成自己的新的权力结构,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一代依靠技术赋权获得了网络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而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年长一代在网络文化理解与应用方面却成了弱势群体,乃至出现“后喻文化”的反向社会化现象。这种代际关系矛盾心境触发了年长一代对于“躺平”的过度解读和污名化倾向,在公共空间中重构被网络冲击了的伦理秩序成为了年长一代的心理诉求。
“躺平”传播中的代际冲突是代际差异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展现,是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网络公共空间的熔炉中,以往在不同圈层内部传播的观念与想法,平铺在不同代际的网民面前,在传播者和传受者持续地讯息传递与反馈中代际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年轻一代应当将网络作为“后喻文化”最重要的实践场所,主动加强代际沟通;另一方面,年长一代也应该正视网络对社会权力关系的嬗变,克服“代际关系矛盾心境”。两代人在客观对待代际差异的同时加强文化协商,共同促进网络社会代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成伟,陈婷婷.代际差异与冲突之分析 [J].长白学刊,2009,(06):116-118.
②⑤李光满.没有“躺平”的青年,只有“被大资本绑架的社会”[EB/OL].红歌会网,2021-05-31.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21-05-30/269605.html.
③清华副教授:“内卷”是教育发挥筛选功能的成本[EB/OL].IAASET网,2021-05-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872609216830389&wfr=spider&for=pc.
④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M].光明网,2021-05-18.https://guancha.gmw.cn/2021-05/18/content_34853692.htm.
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⑦邵培仁,展宁.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05):82-102.
⑧Gergen Kenneth J.and Taylor Margaret Gibbs.Social expectancy and self-presentation in a status hierarch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69,5(1):79-92.
⑨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⑩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04):67-79.
[11]高秉雄,林大祥.英格尔哈特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及其对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的贡献 [J].社会主义研究,2019,(01):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