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劲、季全保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又隆重的春祭节,又称为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前一天也称为寒食节。属于慎终追远、礼祭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各地的习俗很多,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许多差异,但是扫墓祭祖、踏青寻春是共同的风俗主题。
清明节是人们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节日,也是风俗与节气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在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只知道清明前要吃青团,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吃青团。何谓寒食?其实就是旧时有风俗在清明节前一天禁开火烧饭或吃冷食。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公介子推,高风亮节,宁愿隐居山林,拒绝封赏,后来朝廷在他遇难的这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冷食。吃青团的习俗随寒食节的习俗流传至今,也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
古时候同样和寒食节一样重要的踏青节,又称“上巳节”,为农历三月初三,也称“修禊日”。据传,早在春秋时期本邑人文始祖季札封邑延陵时,老百姓在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到户外的溪水边祭祀,并焚香汤沭浴。《周礼》中并有“掌岁时祓除畔浴”的记载。《风俗通》载:“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于溪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祓除即“修禊"之意,最初是人们在河边举行招魂消灾、溪水祛病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变成百姓迎着和煦的阳光在河边洗涤祛污,将修禊与踏青春游结合起来,放松心灵,溪边郊游,雅聚吟唱的一种聚会。清明景和,风和日丽,人们在这种情景下放松愉悦,追寻快乐。
清代诗人洪亮吉有诗云:“二月二过三月三,荠菜黄遍穿单衫”,民向也有“三月三穿件单布衫”之说。说明春二三月的确“春风得意”了。随着时光流逝,上巳节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了,演变成清明节合二为一的传统节日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有“修禊事也”的介绍,会稽郡兰亭和延陵县同为属地,那时,延陵地区每到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举行除灾祛病仪式也很盛行。而古人将“修禊”作为“禊饮”“春禊”。会稽的“兰亭叙”、延陵的“春禊饮”都是上巳节的重要项目。然而“祓禊”是当时社会习俗的重要形式。“踏青无穷已,时逝焉可追。斗酒修禊乐,才思多豪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们常州古时候上巳节的民俗和风情。
过了上巳节,就是清明节了,该节相传起源于西汉。载:“物至此时,昏以洁齐而清明矣"。我们常武地区清明节时兴扫墓、踏青、插柳条、桃花枝、放鹞子、荡秋千、喝祠堂酒、吃煎团子等习俗。至今为止,扫墓、上坟、祭祖仍然是主题。
清明节,常武地区有两种祭祖的方式,俗称“过节”。其一,家祭。就是清明隔夜在家祭祖宗,高明节早晨要吃油煎大团子(年糕),将腊月里做的大团子浸在水缸里,为的就是清明节(寒食节)食用。其二,扫墓。吃了油煎大团子然后上祖坟扫墓、拔杂草、堆坟帽、化纸钱、焚锭箔、设酒祭、供祖坟,中午在祠堂里喝祠堂酒,以示传家业兴旺。然后在野外放“断线鹞”、荡千秋、戴柳帽,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清明祭扫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被国家定为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不但祭祀祖宗,缅怀先烈以示悼念。寒食与清明又以源远流长的传统风范给予了人们无限丰富的情思。清明节俗里的食俗也很多,吃青团、吃油煎大团子、荠菜马兰拌豆干,吃祠堂酒、春笋春卷春饼等。民间农谚曰:“龙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在眼前,寒食杨柳千树开,清明日出万家烟”。
黑芝麻香气浓郁,入口都是甜香,咀嚼之中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翡翠的青皮,透出蛋黄的金色,鸭蛋黄油脂丰满,金黄起沙,夹杂着如丝如絮的肉松,入口丰富,给人大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