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相丙吉,有胆有识

2022-04-15 08:09刘吉同
清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丞相汉武帝

文_刘吉同

丙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人,西汉名臣,他从狱法小吏起步,最后位至丞相。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丙吉无私无畏,有胆有识;忧国忧民,心系苍生;有功不扬,胸怀坦荡;为人宽厚,能容人之短,扬人之长。他为汉宣帝的成长、上位和中宗朝的国泰民安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朝野和后世的赞扬和尊重,也值得今人借鉴。

敢于担当,有功不扬

汉武帝晚年,由于他的昏愦,酿成一场震惊天下、血流成河的“巫蛊之祸”;此案卷入者有数十万人,当时的太子刘据和其母皇后卫子夫都在祸乱中自杀,太子一家几近满门抄斩,“独皇曾孙在”。此时皇曾孙刘病已才生下几个月;但与所有犯人一样,也被关进了郡邸狱。之后汉武帝令丙吉负责管理郡邸狱,审理巫蛊案,从此他与幸存的皇曾孙刘病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丙吉深知巫蛊案牵连太多无辜,因此,他尽最大努力为此案“止血”,保护那些被牵连冤枉者。丙吉深知刘病已是刘据一族活在世上的唯一血脉,故格外用心保护。丙吉找来胡组、郭征卿两位谨慎忠厚的女囚犯,悄悄交待她俩负责哺养刘病已,花费则从丙吉的俸禄中支出。为使婴儿健康生长,他还安排胡、郭住在宽敞干燥的地方,丙吉每天都要探视两次。刘病已在狱中数次患病,屡屡危及生命,丙吉及时请医,又督促乳母按时喂药。正是在丙吉的精心呵护下,刘病已才得以生存并成长起来。

巫蛊案一拖就是数年,到汉武帝病重时,有方士对他说:“长安监狱中有一股天子之气。”这还了得!汉武帝遂诏令使臣:京师各监狱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切皆杀之”。使臣令郭穰连夜赶到郡邸狱,传达和执行命令。然而,丙吉却表现出非凡的胆量和担当,他令狱吏关闭大门,不让郭穰进来。在大门内外,双方展开了谈判。丙吉对郭穰说:“皇曾孙在此。其他人尚且不能无辜被杀,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呢!”郭穰诏谕在手,也据理不让。就这样一直僵持到天亮,郭穰也没能进去。郭穰只能返回奏报汉武帝,并当场弹劾丙吉。然而,或许是汉武帝醒悟了,他的态度反转,不再追究,只说:“是上天让丙吉这样做的。”

丙吉这一夜的坚持,比万两黄金都珍贵,可谓功德无量。其他监狱中的囚犯都被无辜杀害,唯独郡邸狱的都保住了性命,当然也包括刘病已。当时的刘病已年幼多病,作为罪人也全无继位的希望,丙吉并非投机,但凭良知而已。而这份坚持和担当,是冒着被杀乃至被灭族的风险,这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巨大勇气和牺牲精神,他无意中为后继乏人的西汉保住并储备了一位明君——皇曾孙刘病已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武帝传位给少子刘弗陵,负有托孤之责的大将军霍光秉政;汉昭帝刘弗陵早亡,死后无嗣,霍光选了昌邑王刘贺做皇帝。然而刘贺荒淫无度,在位不到一个月,便干了很多坏事,遂被霍光废掉。后来,因为诸侯皇室皆不堪大用,在丙吉的推荐下,霍光扶立了流落民间的刘病已登基,登基后他改名为刘询。

刘询在位25 年,“功光祖宗,业垂后嗣”,成为西汉继文、景之后的又一位明君。丙吉之于刘病已,可谓义薄云天、恩重如山。然而,刘询继位后,丙吉绝口不提过去的事,更不要说去邀功请赏了,整个朝廷对此都一无所知。丙吉的品德和修养,令人景仰。

宽厚容人,慧眼识人

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 年),丙吉出任丞相。当时为丙吉驾车的驭吏好酒,好几次喝得酩酊大醉,“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看不下去,要求丞相丙吉将他赶走。丙吉却说:“他是位士子,因醉酒而驱逐他,他还能有什么脸面、还能去哪里容身呢?”于是将他留了下来。

驭吏是边郡人,对边防紧急报告的程序非常熟悉。一天驭吏外出,看见驿骑挎着赤白口袋急速奔来,他清楚这口袋是边郡告急时的专用袋,便判断出边郡定有突发事件。他赶快回府向丙吉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丙吉随即开会,并根据驭吏的建议,首先查询了边郡长吏情况。正议之时,宣帝刘询召见——皇帝也得到外敌入侵报告。刘询问云中、代郡的长吏都是谁,丙吉一一回明。但一旁的御史大夫却答不上来。宣宗斥责御史“不作为”,赞扬丙吉“忧边思职”。回来后丙吉感叹道:“士没有不可容的,人各有所长,假如不先听到驭吏所言,怎么可能会被奖励呢?”大家更加认为丙吉贤能。

表面看此事有些偶然,似属巧合的孤例;但背后却藏着必然和普遍。丙吉能容人之短,扬人之长,有宽容、宽厚之心,能为有缺点的人才创造出宽松的工作环境。于是,这样的“巧合”和“孤例”才会出现。

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 年),丙吉因病去世。患病期间,刘询亲临问候,说:“您若有不测,谁可以代替您?”丙吉说:“群臣行能,明主所知,愚臣无所能识。”这是老臣的客气话,或许也有试探皇帝是否真心相问的意思。然而,皇帝确实是真心,他反复询问,可见对丙吉之信赖。老相这才打开“话匣子”,推荐了西河太守杜延年、廷尉于定国和太仆陈万年,“望上察之”。

丙吉举荐的这三人都是一时之人杰,尤其是前两位,是难得的能臣和良臣。杜延年明于法度,为九卿十余年,不管在哪个职位,都以治理出色而闻名天下。于定国则被与汉文帝时的名臣张释之相提并论,“张释之任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任廷尉,民自以不冤”。由于老相的推荐,三人后来均被委以重任,杜延年、陈万年先后任御史大夫,于定国则在黄霸之后继任丞相。三人“居位皆称职”,刘询赞丙吉知人善任。

丙吉何以有知人和荐贤之能?其一,忠于职守。丙吉身为宰相,只有牢记责任、处处留心,对官员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才能举荐贤能。其二,秉公无私。只有从社稷出发,而不是从私利出发,才能有大视野,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两点,丙吉都做到了,故他才有识才、荐才之能。当然,人选人毕竟不是科学的方法,自有它的局限和弊病,在今天应该有所扬弃、与时俱进。

丙吉问牛,流传千古

发生在丙吉身上的,还有一件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的“小事”。

春日的一天,身为丞相的丙吉外出,碰见有人打群架,死伤横道,他却不问,坐车继续向前走,随行的椽史感到很奇怪。正走着,丙吉看到一位老农赶着头牛,牛步履蹒跚、气喘嘘嘘,热得直往外吐舌头。丙吉马上让车停下,派骑吏去问老农:“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更加不解,认为丞相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乃至还讥讽他。丙吉告诉他们:“民斗相杀伤,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作为丞相,我只负责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赏功罚过而已。宰相不亲小事,不应该在道路上问政。而此时天气还未到大热的时侯,假若那头牛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喘息,说明现在气节不正常,这可能会影响农事,影响农事恐怕将伤害农民。这是关乎百姓收入的大事,是我的职责所在,是以问之。”掾史听后心悦诚服,认为丞相识大体。

“丙吉问牛”体现出丙吉为相的理念、水平和境界。

其一,上不侵下职。上侵下职的弊端很大。首先可能会打乱下级的整体部署,造成工作混乱。其次是容易好心办坏事,因为上级不一定了解下情,权力又容易使人产生能力幻觉。此外还会使下级无所适从,但又不得不服从,从而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窒息下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后,热衷上侵下职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耽误全局和大事。丙吉严格把握权力边界,避免“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得体且又智慧。

其二,观察敏锐、心思细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耕牛喘气小事,丙吉不但注意到了,而且马上“浮想联翩”。由耕牛喘气联想到节气变化、农业生产,体现出丙吉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

其三,忧国忧民意识。如果心中不装着天下苍生,如果没有“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情怀,断不会产生“丙吉问牛”的思维。

猜你喜欢
丞相汉武帝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关于汉武帝在位时间的辨析
汉武帝流泪
树为何名
丞相何故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