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2-04-15 04:06李作国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

李作国

摘 要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较多,玉米作物产量较高,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避免出现由于环境因素和病虫害导致玉米减产的现象,需加强玉米栽培和管理工作,并做好病虫害应对准备。为促进玉米产量平稳上升,从科学选种、精细化整地、选择最佳播种日期、合理密植等方面探讨在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并针对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螟、黏虫、青枯病及黑穗病等病虫害提出防治策略。

关键词 玉米栽培;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8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产量与农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要想在现有生产水平基础上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精细化控制,做好选种、护苗、拔节、抽穗等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让植株远离病虫害的侵扰,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1 玉米栽培管理技术

1.1 科学选种

玉米种植过程中选种工作十分重要。高质量的玉米种子在后续的正常生长、高低温耐受及抗病虫害方面的表现都要更加出色。在选种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这些因素外,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品种。科学的选种可有效降低劳动量和化肥的施用量,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

1.2 精細化整地

玉米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离不开前期的整地工作,在玉米播种前,需做好土壤的处理工作。根据区域内上茬种植作物种类对土壤进行处理,并对土地进行翻耕。翻耕作业需深入地下25~30 cm,并在翻耕的过程中做好土壤表面的平整工作,确保土壤呈细碎形式,无明显土块。在翻耕作业时,还需在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并掺入少量化肥,随整地一同施加到土壤中。

1.3 选择最佳播种日期

玉米的播种需严格选择播种日期,播种日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种植人员在播种前,需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天气变化规律,要保障播种日期的气温、天气能够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一般来说,玉米播种期通常处于谷雨季节,即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5日,在这一阶段播种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成活率。

1.4 合理密植

玉米种植的产量与其种植密度息息相关。无论何种作物,都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并非是种植数量越多产量越高。为获得最大化产量,需合理计算玉米的种植密度,种植人员需根据土壤的特性和玉米品种,科学计算并规划玉米种植的密度,以提高玉米的成活率,确保每株玉米都能正常生长,并保障其整体的生长数量,进而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收益及产量,减少因种植数量过多或过少所造成的玉米死亡或大规模经济损失等问题[1]。目前,玉米的种植形式主要分为等行距栽培、宽窄行栽培及双株栽培3种。

1)春季玉米可采用等行距的栽种模式,这期间的玉米种子间隔空隙应相对较大,并根据情况进行除苗工作。等行距的栽培方式可有效控制幼苗的种植密度,最大化利用光照资源。

2)宽窄行种植技术主要是将传统均匀垄改为宽窄垄,其中一条垄宽1.5 m,一条垄宽0.5 m,在玉米拔节前对宽行进行追肥松土,秋收时在窄行留高茬,以自然腐烂的方式还田。第二年春季在宽行播种,窄行施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隔年深松、种植带轮换。这项技术保证通风透光的同时,将玉米种植带轮作与根插还田结合在一起,避免雨水侵蚀的同时保护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宽窄结合轮流休耕保证了土壤肥力,因此可适当增加密度,以密增产,为农民带来经济

效益。

3)双株栽培的方式要求建立整齐一致的植株群体,通过这种方式使各植株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降低植株之间的竞争。因此,为保证生长出整齐一致的植株群,需尽可能地提高选种质量,保证其发芽率[2]。在密植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合理密度,通常行与行之间距离为50~70 cm,而种穴之间的距离通常在40~70 cm,每亩(1亩=667 m2)留苗5 500~5 800株,保证通风和光照。此外,在播种过程中每穴保证2~3粒种子,使双株为一个营养中心,保证同时获得充足养分。双株栽培方式可使玉米产量增加35%~55%[3]。

2 病虫害防治

2.1 不同病虫害防治手段

2.1.1 玉米大小斑病

如若玉米出现大斑病迹象,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在玉米大斑病达到防治指标后,向玉米喷洒农药。从初次喷洒农药算起,每7~10 d喷洒相同农药1次,持续喷洒2~3次即可。大斑病的出现与气候条件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温高湿是诱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因此除了选取具有抗病能力的植株外,还可将等行播种转为宽、窄行播种,将大面积平种改为高矮套种,增强通风和透光,保证玉米健康生长。在播种过程中尽可能早播早种,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减轻大斑病的为害。

如若玉米出现小斑病迹象,则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从第1次喷洒农药算起,每7~10 d

喷洒1次,并连续喷洒2~3次,便可基本消除病害。除化学防治外,还可通过轮作倒茬方式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并在入冬前对土地进行深翻,通过替换表层土壤的方式降低残余病原菌数量。玉米作物喜肥,可适当加强水肥使用,通过施加磷钾肥的方式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在播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早种,避开高湿多雨的气候,缩短玉米植株在这一阶段的生长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病[4]。

2.1.2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影响植株产量,易感病期是其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在发病初期,可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该种病害,从第1次喷洒之日算起,每隔7 d喷洒1次,并连续喷洒2~3次,即可实现对该种病害的有效防治。除化学防治外,还可在玉米品种上尽可能选择晚熟类品种,同时与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在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患病植株,通过深埋的方式对秸秆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土表病原菌数量。

2.1.3 玉米螟

在玉米的心叶末期,花叶株率在10%时,便需对该种虫害进程大范围防治。在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时,则需再次进行1次虫害防治。

一般来说,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需通过BT乳剂喷洒,每亩玉米上喷200 mL乳剂,确保每克乳剂中含有100亿以上的孢子量。由于玉米螟本身具备羽化过冬的习性,因此在在秸秆处理过程中需通过腐熟的方式将秸秆彻底转化为肥料,也可使用白僵菌封垛,平均每立方米秸秆垛使用菌粉100 g,在玉米螟化蛹前喷洒于垛上,从根本上消除虫源,避免玉米螟虫害的产生。

2.1.4 黏虫

黏虫本身具有典型的暴食性特征,经常会将作物的叶片全部啃食干净,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绝产,幼虫会取食玉米心叶和叶鞘。化学防治可将48%乐斯本乳油稀释800~1 000倍后进行喷雾,或是用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2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此外,还可在成虫产卵初期在田间每亩插10个谷草把进行诱卵,每隔2 d更换1次,将带卵谷草把带离田间并焚毁。

2.1.5 地下害虫

威胁玉米生长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地老虎和金针虫等害虫,在不同的部位将幼苗咬断,造成玉米缺苗断垄。防治地下害虫,可通过药剂拌种和毒土的方式毒杀害虫,此外也可通过轮作和秋季深翻杀死害虫幼卵。毒土防治主要是将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0.5 kg与细土、水一起搅拌均匀,顺垄撒在种子附近后再覆土,也可直接撒在幼苗附近,每壟施20~25 kg。

在诱杀蝼蛄的过程中可采取毒饵法,将90%晶体敌百虫0.5 kg加水与50 kg玉米面一起配制成毒饵,每亩用量为5 kg,在傍晚时将其撒在作物中,隔一段距离撒1堆。

2.1.6 青枯病

在青枯病的防治过程中,最有效简单的方式就是尽可能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幼苗进行种植,从根源上预防青枯病的出现。在预防阶段,可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一般每隔3 d喷施1次。如果是在幼苗状态下发现青枯病,可采用甲霜灵400倍液、多菌灵500倍液对准玉米根部进行喷洒,如果在单个植株上发现病害,应尽快铲除整个植株,避免大面积感染。在种植过程中可通过隔行种植的方式保证产量,避免大规模传染,并在施肥过程中适当增施氯化钾,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在玉米的抽雄期至成熟期这一段时期,病害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根基部喷淋,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5]。

2.1.7 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属于常见的玉米病害,在发病期间玉米的穗部会出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导致玉米无法结果。在黑穗病预防的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结合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玉米种子。在黑穗病严重的区域可通过轮作倒茬的方式种植一些薯类和豆类作物,避免连续多年重茬种植。此外,在播种前可使用药剂拌种,杀灭种子所带的病原菌。

2.2 不同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2.2.1 苗期防治

在玉米种植初期,需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在整个苗期阶段,植株自身的抵抗力较弱,易出现病虫害,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玉米死亡。一般来说,苗期的虫害主要为黏虫、红蜘蛛等。如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红蜘蛛病害,可通过20%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也可在出现病虫害后,选择一些光谱性杀螨剂对玉米进行喷洒,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如若出现了黏虫,则可使用90%敌百虫100 g,并对其进一步稀释,同1.5 kg炒香的麸皮进行混合搅拌,作为黏虫的毒饵,在傍晚时分对玉米农田进行撒施。通过该种方式诱杀玉米黏虫,实现对玉米黏虫的有效防治。此外,也可使用2.5%敌杀死、2.5%功夫乳油等对农田进行均匀喷洒,实现对玉米黏虫的有效防治。

2.2.2 花粒期防治

花粒期主要指玉米从抽雄到成熟的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是玉米成籽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茎腐病、黑粉病和黑穗病的发病高峰期,此期间玉米病虫害抵抗能力会降到最低。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灌溉的同时做好排水工作,针对一些发病较为严重的土地可实施秸秆还田,并进行深耕,降低虫源出现的概率。一旦出现病虫害应及时剪去穗部的花丝,同时喷施氰戊菊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2.3 穗期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做好玉米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如若在该阶段遇到了温润雨雾天气,那么玉米便有可能出现纹枯病等病害。如若玉米出现了纹枯病,植株的叶片便会呈现出褐色的病斑,病斑会逐渐从玉米的根部上升至玉米顶端,并不断蔓延扩散,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2.2.4 成熟期防治

成熟期的病害主要是早衰病和青枯病,要想有效防治这2种病害,在做好前期选种工作的同时,还需做好种植区域的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保障玉米在成熟期内的通风效果。

3 结语

在玉米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保证玉米的产量,需加强对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玉米栽培效果。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全面预防,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受到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靳剑辉,李玉花.玉米高产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9):13-14.

[2] 刘航.浅谈玉米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20(12):22.

[3] 王振学,张士民.甜糯玉米赶茬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10):44-45.

[4] 陈凤山.蒙城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9):45-46.

[5] 颜菊焕.玉米高产栽培[J].云南农业,2019(9):60-61.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