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2-04-15 20:55刘英才
出版广角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话语中华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我们不仅需要深耕其价值理念、挖掘其文化基因,还需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基于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还要坚持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高质量传播。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

【作者单位】刘英才,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5.019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话语融通与话语创新提出了重要方向和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须重视以下三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构建要强调核心理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融通,应重视国际话语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还要发展中华文化、发掘人文精神,探寻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新模式,加快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思想、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强调话语创新,既要深度契合国家民族话语体系,坚持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能量,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充分融入现代元素赋能对外话语传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构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本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念,是推动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最深厚、最持久的驱动力量。迈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创新发展,不仅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撑,还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全球风险社会带来诸多挑战,只有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新气象、新风貌。

1.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宣介力度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第一,要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显著度,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坚持以政府为主推力量,转变思路、酝酿新意,丰富创优品牌的发展路径。举办感知中国、中国文化节(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海外民众的休闲生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2022年1月27日,在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下,“欢乐春节”全球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不仅融入北京冬奥会元素,全面展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而且通过云端展播向海外观众输送了千余个、多语种的数字项目,在营造共迎新春、喜乐融融的节日氛围的同时,让海外观众体会到中国人民感恩祝福、团结和谐的文化内涵。第二,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现代企业文化,涵养企业精神,引导企业管理层加强学习,将中华传统伦理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进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使之成为向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力军。

2.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宣介广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构建是一种跨文化话语实践,需要相关从业者整合多种要素来构造故事世界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包括若干个既独立又完整的故事要素及线索单元,经由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整体的多种关联,展现故事空间的潜在张力,使国际受众能够在同一话语空间中领略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第一,在空间维度上,相关从业者要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增强与海外民众的接触,推动中华文化的话语阐释与叙事再现。2021年9月,为期3年的“中国与世界”展览计划启动,“真实:中国艺术中的真实与感悟”作为首展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为美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遗产的魅力搭建了桥梁。第二,在空间拓展上,相关从业者要立足原有的文化传播基础,不断开发文化传播的新领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2019年,原创歌剧《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等在美国、德国和奥地利巡演,被外媒评价为“世界水平的中国原创歌剧”。

3.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宣介深度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还要体现一定的学理深度。第一,相关企业要重视为中华文化海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成为对外弘扬中国精神的内生动力。2020年,英文媒体人张慈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丛书(英文版)向海内外正式发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新视角,成为出版业在中西方语境中探寻平衡点的一次有益尝试。第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海外卓越汉学家的国际影响力,积极跻身全球高端文化传播领域,使之成为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202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来自多个国家的汉学家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其翻译的京味儿故事。其中,埃及汉学家米拉翻译了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伊朗汉学家孟娜将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翻译成波斯语,在德黑兰国际书展上正式发布。这些译本吸引了大量海外读者,提升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08F277FE-1812-42D5-97F5-6961A222F407

三、重视国际表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外传播的重头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国际受众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遵循这一目标导向,相关企业须认清后疫情时代全球呈现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等复杂特征,当前的社会资源正由单一结构转为网状结构,传播主体和内容从一元化转为多元化等。在此背景下,更要加强对外话语的国际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坚持宽领域思维,增强国际话语权

要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达到良好效果,需要不断开阔思路,把握好文化领域的既有优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权。2021年1月25日,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务必抓住这一契机,围绕中国文学、艺术、旅游等热门领域开发新选题[1],不断创新教材内容与形式,在满足国际中文学习者不同需求的同时,增强国际中文教育的话语领导权。此外,数据凭借可共享性、无限增长性、非竞用性与非消耗性等优势成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应重视运用数据,通过综合国内和国际公共部门数据、生产运营数据与个人行为数据等,不断延展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信息流动、话语再造的实际作用,增强我国的数据话语权。

2.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快构建中国话语

目前,西方的一些中国风影视作品多是从他方视角形塑中华文化形象。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好莱坞电影,从角色形象设计到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均偏向于西方理念[3]。国际表达,一定是“中国”表达,而不是“中式”表达。从语用视角来看,“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上,经历了古代中国的王朝国家、近代的民族国家和当代的中国国家三个阶段[4],成为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体现的是一种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构建中国话语,就是要立足中国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体现两者之间的承继关联。比如,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选材于中国神话题材,不仅在人物形象设计上融入成都文化,而且在人物成长主题的构建上创新性地结合现代思维,让国际影迷领略到中华文化独有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构建中国话语,除了在话语叙事上区别于西方视角,还要重视发掘中国独有的文化宝藏,加强重点领域的文化研究。

四、坚持交流互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创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在与他國文明持续交流互鉴中获得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构建需要不断创新,既要探索对外话语的交流新模式,也要创新对外话语的国际传播新表述,开创对外话语的传播新路径。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创新,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关系紧密。首先,要积极吸纳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文化丰富发展,更好地突出世界价值。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到限制,这就需要转变思维,开发数字资源,扩大海外民众惠及范围。2021年,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涵盖了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内的16个国家近40家历史博物馆的优质资源,旨在打造一个向世界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的国际化数字博物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共存和包容发展的价值理念。其次,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如英国经过数十年的精耕细作,将莎士比亚打造成国家的文化名片,由政府主导,从应用层面向世界宣传莎士比亚,先后在7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相关交流活动,逐渐形成了“莎士比亚叙事模式”[5]。最后,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新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视觉聚焦、情感交互、数字场景“三重”叙事交互传播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6]。此外,充分运用视觉文化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构建“网络视听”大系统,可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例如,李子柒自媒体短视频在国际新媒体平台上广为传播,不仅让国际网民欣赏到中国式的田园生活,也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提升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足全球经济与社会转型背景,不仅要转变文化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配置方式,还要转变硬要素驱动方式、传统发展方式[7]。基于此,要想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既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也要不断补充、拓展和完善,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中国元素,包括场馆建造、标识、景观设计等,淬炼了敦煌壁画、如意、飘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元素,融入现代数字技术,以中国式浪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数字科技实力与中华文化魅力。

3.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分层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创新,离不开网络和数字传播,构建跨文化分层传播模式是必然趋势[8]。这不仅要实现精准传播,改变泛众传播方式,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进行科学分层,切实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抵达率,还要推进阶层社会的差异性传播,细致划分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层群体,使传播策划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将国别差异与区域协同相结合。如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我们既要尊重其差异性,又要寻求共性,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实现价值共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要综合运用图书出版、报刊、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传播渠道,统筹新闻报道、文化等各方力量,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例如,2021年3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惊艳亮相,三星堆考古全媒体报道通过建立三星堆视觉图谱、灵活运用互动平台开展话题讨论、推出文创产品筑牢三星堆文化品牌等多种手段[9],展现了古蜀文明魅力,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活力。

五、结语

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自我陈述,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我们不仅要讲事实、讲理念,还要讲情感、讲方式。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媒体发展呈现融合态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仅要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渠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还要充分整合多媒体资源,结合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阐释好中国特色;不仅要反映和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还要展示和阐明中国当代文化的价值追求,创新适应当前对外传播需要的话语策略,增强外宣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不仅要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还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王雷,陈鸿瑶. 国际中文教材的选题要领和编制策略:以“丝路汉语”系列教材为例[J]. 出版广角,2022(2):62-65.

[2]陆朦朦,李新祥. 后疫情时代数据资源在出版“走出去”中的应用研究[J]. 出版广角,2022(1):56-60.

[3]蔡雨坤,李红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表达的传播探索[J]. 出版广角,2021(23):31-35.

[4]刘向荣. “中国”一词的来源及变迁[J]. 金秋,2019(22):28-29.

[5]章晓英. 英国“莎士比亚叙事”的传播策略[J]. 对外传播,2016(7):76-78.

[6]廖顺,陈文敏. 社会整合视阈下节庆仪式传播的转型路径与数字叙事[J]. 新媒体研究,2021(17):72-75.

[7]黄意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J]. 重庆社会科学,2020(5):119-128.

[8]孟建.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构跨文化分层传播体系的思考[J]. 中国编辑,2020(11):31-34.

[9]李竞. 博物馆的跨媒介传播研究: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出版广角,2022(2):82-85.08F277FE-1812-42D5-97F5-6961A222F407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话语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