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2022-04-15 00:47刘向光周建林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2期

刘向光 周建林

【摘要】目的:评价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适用与否,为临床解剖提供依据。方法:本次实验的起始时间为2018-11,结束时间即2019-10,共计21例内踝重建治疗患儿,手术方式为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术,评价临床效果。方法:上述21例患儿均愈合,随访2年,提示内踝发育正常,无生骺早闭、内翻畸形,能够正常负重、行走。结论:在内踝重建患儿中,运用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效果显著,可重建内踝,使之与周围软组织共同发育,恢复状态好。

【关键词】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生骺早闭

儿童年龄较小,心理尚不成熟,以至于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因家长疏忽,导致其在游戏、玩耍、乘坐电动车过程中,将足踝部绞入车轮中,造成内踝部骨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影响其下肢生长发育。针对此类情况,应尽早开展手术,使患儿得到有效治疗,最大限度规避或减小身心创伤。以往临床仅采用皮瓣修复术,效果不甚理想,后随临床医学发展,逐渐被新型术式替代,疗效可观。选择腓骨头骨骺用作供体,实施内踝重建,对内踝及周围软组织生长非常有益。借助已知病例简要介绍带血管蒂腓骨頭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术效果。见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自2018年11月开始,至2019年10月结束,在该时段内随机选取21例内踝重建治疗患儿开展研究。上述病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12岁,中位数(7.51±1.44)岁;受伤内踝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10例。均为不同交通工具绞伤所致。诸如,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急诊手术7例,延期手术14例。手术至就诊时间:6-12h共计11例,12-24h共计9例,24-48h共计1例。

1.2应用解剖

经观察可知,腓骨头与内踝相似,故而,可将其用作手术供体。然而,二者之间仍存在如下差异:关节面倾斜角度不同;与内踝关节面相比,腓骨头关节面纵长多出大约1/6;腓骨头关节面下端可见隆起。基于上述情况考量,在内踝重建中采用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需要预先根据手术要求、患者个体情况,修整腓骨头骨骺关节面大小、角度,使之满足手术所需。

1.3手术过程

选择椎管内麻醉方式,辅助患儿平卧,全面、彻底清理创面,继而锐性清理内踝断端、损伤软组织,再修复受损肌腱、韧带。完成上述操作之后,等待移植。倘若其他部位合并骨折情况,采用克氏针固定处理。操作过程中,依据创面情况,设计皮瓣,于上侧后缘实施皮肤、皮下切开,分离、保护腓总神经,将腓侧副韧带切断,将骨膜支、皮支保留下来,并对膝下外侧动脉进行游离处理,再把组织瓣其余部位切除,进而切掉腓骨上端,对其组织瓣渗血情况进行观察,随后参照患儿骨骺缺损情况,修整切取的组织瓣断蒂,于受区放置,发挥克氏针作用,平行或者交叉骨性,吻合处理膝下外侧动静脉与受区胫前或胫后动静脉,观察吻合口、皮瓣血液运行是否良好,依次关闭切口,随后对供区进行止血处理,修复外侧副韧带,加强缝合余下的股二头肌腱和上胫腓关节囊,对腓总神经进行保护,并对创面进行闭合处理,再予以抗凝、抗炎、抗痉挛等一系列治疗。术后14d,拆线。术后1个月,复查。与此同时,指导患儿进行功能及康复训练。

1.4观察指标

记录愈合及并发症情况。

1.5统计学工具

将本文所涉及的实验数据填录至SPSS23.0版本统计学工具内读取。计数资料,诸如,愈合情况,呈现形式和验证方式分别为(n,%)、X2;计量资料,诸如,年龄,展示方式(x±s),验证形式t。P﹤0.05为差异标志。

2结果

21例患儿均一期愈合,经2年随访,未见内翻畸形、生骺早闭等不良情况及并发症,内踝发育状况良好,并且,不会对踝关节行走、负重产生影响。

3讨论

内踝部骨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在儿童群体中时有发生,该病相对较严重,倘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会对患儿的足踝发育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临床治疗中,应依据患儿的损伤情况及内踝重建治疗特点及要求,对患儿的内踝关节面进行重建,通过这种方式,使患儿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和增强,使之与儿童肢体生长发育要求符合。由于常规皮瓣修复手术存在缺陷,很容易造成内翻畸形,对足踝功能恢复不利,故而,逐渐被临床淘汰。

如今,内踝部骨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应用普遍,供体较满意,符合手术要求,将其移植至患儿的内踝,匹配性强。在手术过程中,依托截骨整形的腓骨头骨骺、组织瓣,能够对患儿内踝及周围软组织缺损进行有效修复,使之与患儿内踝重建要求相符,从而对各类并发症进行有效规避,以免发生二次手术情况,致残率低,恢复情况良好。结果显示,本文所选21例患儿均愈合,2年期随访无内翻畸形、生骺早闭,内踝功能正常,均可行走、负重,提示该治疗方式有效。李昂等研究与本次实验结果一致,起验证作用。

综上,尽管在形态方面,腓骨头骨骺与内踝之间具有明显差别,但经截骨整形,供体匹配,疗效可观,内踝及周围软组织发育状态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案有效性强,具备临床可推广度,为后续同类疾病治疗及手术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雪涛,李忠,高志刚,等.儿童腓骨头骨骺移植重建内踝的中长期随访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2):1283-1286.

[2]陈振光.带腓血管蒂腓骨肌复合瓣的临床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1):70-71.

[3]方杰,张文龙.血管蒂骨膜瓣在骨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5):517-520.

[4]张净宇,霍永鑫,高顺红,等.腓肠内侧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6,32(6):417-421.

[5]谢志平,庄跃宏,郑和平,等.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3):259-259.

[6]李昂,莫忆南,李奇.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