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业种苗站
白刺属蒺藜科白刺属匍匐型小灌木,旱生型阳性植物,别名酸胖、唐古特白刺。分布于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西藏东北部,生于荒漠和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阶地、山前平原积沙地、有风积沙的黏土地。白刺是沙漠和盐碱地区重要的耐盐固沙植物,也是牛、羊、骆驼喜食的良好饲料;果实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于酿制酒和醋,果核还可榨油。
5月上旬为白刺开花盛期,6月下旬果实由绿变红、变紫,直至紫黑色时成熟,7~8月果实成熟并开始脱落,11月下旬为落叶期,植株进入休眠状态。可采用播种、压条、扦插方式进行繁殖。
巴彦淖尔地区主要有白刺、大白刺、小果白刺、泡泡刺等,其中小果白刺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苏集沙漠和山前冲积扇地区。本实验研究地点选择在距离造林地比较近的乌拉特后旗东升庙镇,立地条件属于山前平原积沙地。
白刺果实成熟期一般在7~8月,巴彦淖尔地区一般在9月上旬开始采种。
选择天然分布、集中连片、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可人工上树采种,也可待果实自然成熟落地后人工收集。将采集好的果实用水浸泡去除果肉、果皮;也可在采收后直接揉搓,放入凉水中去除果肉、果皮,放置于通风处晾晒,晒干后装入编织袋内及时入库,库房要求通风条件良好。
巴彦淖尔地区在11月下旬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沙藏前用0.5%~1.0%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2 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然后用清水浸种12 小时,将消过毒的湿沙(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与种子按2 ∶1 的比例分层混拌,然后装入编织袋进行层积低温处理。最后将编织袋单层或分层放入宽2 米、深1.2 米的沙藏窖。种子量少时可以直立放袋,上面覆盖30 厘米厚的湿土;种子量多时可以横向放袋,放一层袋后,在上面覆盖15 厘米厚的湿土,之后再放一层袋,上面覆盖30 厘米厚的湿土,以此类推。
翌年5月上旬,将层积低温处理的种子从窖中取出,将混拌的白刺种子倒出,堆放在向阳处,厚度10~15 厘米,其上覆盖湿润透气的麻袋等物。根据河沙湿度进行喷水,每天翻动1~2 次,3~7天后种子即可裂嘴露白,当30%左右种子裂嘴时,即可进行播种。
白刺对土壤要求不高,在沙壤土、黏土或壤土地块都可育苗,但是白刺耐涝能力较弱,要求育苗地土壤通气性好、地面平坦、避风向阳、灌溉方便、排水良好、交通便利。
育苗基质可以就地取材,选择有一定肥力的沙壤土、细沙土和腐熟羊粪为原料,配比为7 ∶2 ∶1。配制时,将各种原料按比例搅拌均匀,喷洒3%的硫酸亚铁水溶液进行消毒。
选择直径10 厘米、高15 厘米的圆柱状塑料容器。
5月上旬,将配制好的基质装入容器中,填实,基质应低于容器上口1.0~1.5 厘米。将装好基质的容器整齐、紧凑地摆放在苗床上,两侧用土埋实。苗床以南北走向为宜,宽度1 米,步道宽0.3 米,长度根据立地情况而定,但不宜过长。
播种时间为5月中下旬,播种前3~5 天浇一次透水,待地干时即可播种。
采用点播方式,在每个容器的中央,点播经过催芽处理的白刺种子2~3 粒,点播后覆沙1.0~1.5厘米。
播后及时采用微喷方式浇水,使容器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期喷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苗床墒情而定,确保覆沙层湿润,直到长出真叶。待幼苗长出两片真叶后,将苗床漫灌一次,之后根据苗床墒情适时喷灌,喷灌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或傍晚。
在幼苗期和速生期要结合喷灌施0.2%的复合肥和微肥。
每20 天左右人工除草一次,为防止除草时带出幼苗,可利用剪刀等工具除草。
当苗高达3~5 厘米时进行间苗,留强去弱,每个容器留1 株壮苗。
白刺病虫害较少,只需在苗木生长期做好白粉病、锈病和苗期立枯病的预防。防治白粉病时,施用粉锈宁、己唑醇、吡唑乙嘧酚、苯甲嘧菌酯、甲硫乙嘧酚、三唑酮等皆可;防治锈病时,以施用粉锈宁、多菌灵、代森锰锌为宜,注意不要随意加大用量,以防产生药害;防治苗期立枯病时,应交替施用恶霉灵、络氨铜、噻菌铜、唑醚代森联、精甲恶霉灵等药剂。
白刺容器苗在出圃前1~2 天喷一次水,出圃时要轻拿轻放,以保证容器土坨完整,降低容器苗根系损伤率。短途运输时,容器应单层竖立装入塑料筐或者硬纸箱,避免容器土坨散开,提高造林成活率。
为提高白刺容器育苗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育苗单位或个人要做好详细的苗圃日志,采集好施工现场照片资料,建立健全育苗技术档案。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记载,系统整理,长期保存,以为巴彦淖尔地区开展其他原生荒漠树种育苗提供参考。
白刺大田容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