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兆祥,黄 伟,陈郑云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1]这是当代中国对人水关系作出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科学论断,也是中华水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甚为重要的理论命题[2]。青浦地处太湖流域,水系众多,自古即为鱼米之乡,对于青浦而言,如何处理好人水关系不仅在现代是重要事件,在古代亦是如此,明清时期治水、用水、护水成为青浦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的常态。青浦嘉靖建县,自建立开始即与水密切相关,随后编修的万历本《青浦县志》称青浦为“泽国杭稻之乡”,称当地人“濒湖之人习水以趋利”[3]。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禀赋造就了青浦人“习水驱利”的个性,再加上悠久的用水历史,从而产生了青浦人水和谐的特色水文化。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滋养着人们,有时也会成为祸害,因此需要引导、治理。明清青浦地区相关用水、治水的活动,提升了人们对当地水文功能的相关认知,勤劳的青浦民众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用水、治水的生存技巧。
青浦县水道众多,据万历《青浦县志》记载:“县当泽国之中,且西濒泖柳,北枕淞江,水道不可胜计”[3]。其中,淀山湖是青浦一个主要的用水水源地。随着宋代经济中心的南移,青浦地区人口增多,人地关系紧张,因此人们开始围湖造田,与湖争地。据万历《青浦县志》记载:“《吴郡图经》:(淀山湖)西北有白蚬、马腾、谷、玳瑁四湖。旧图谷湖在县东南三十三里,马腾在东南三十里,白蚬在西南七十里。今白蚬湖在长洲界,所谓马腾、谷、玳瑁相去五七里间,澱山湖周回几二百里,茫然一壑,不知孰为马腾,孰为谷湖也。此湖古来钟水之地,近者如白蚬湖,皆成围田,澱湖之四旁亦有筑堤为田者,而潴水益狭矣”[3]。可见,如今的淀山湖是千百年来青浦劳动人民围湖造田的杰作。除了围湖造田,青浦百姓还利用吴淞江和众多河道作为航道,进行商品贸易。这种商贸活动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青浦唐宋时为青龙镇,控江连海,风帆狼泊,商贾辐辏,华夷杂居,闤闠繁填,诚东南一名区也”[4]。同时作为水乡,青浦桥梁众多,其中单单青浦下属的金泽小镇,就留有古桥五座,分别是始建于宋代的万安桥、普济桥,元代的迎祥桥,明代的天王阁桥以及清代的如意桥,这些石拱桥,屹立百年,结构稳固,样式多样,是青浦先民与水相亲的历史写照。
由于水道众多,多有水患,当时青浦民众应对不同水灾想出了不同应对方式。如宋嘉佑年间对吴淞江青浦段的治理活动:“若夫有新江、旧江之别者,宋嘉佑年间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復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崑山,开松江白鹤汇,如盘龙法,崇宁中漕使郏亶又浚治之,遂有新、旧二名”[3]。对诸如吴淞江入海河道,一般导以疏浚,内涝之地则用“防”:“邑(即青浦县)分东西乡,高下迥绝。东抵海障,类高亢患旱,利于浚。西跨五湖,钟震泽下流,类卑洼患涝,利于防”[3]。不仅民间对治水有总结,官方对治水也相当热衷。明清时期在青浦任职的官员,治理水患成为其地方政绩之一。青浦立县以来,吴淞江水患不断,常常需要疏浚。青浦立县以来地方官治理吴淞江情况见表1。
表1 青浦立县以来地方官治理吴淞江一览表
作为鱼米之乡的青浦,水在民众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对水的认知,反映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地方风俗当中对水的利用,还是农民利用朴素的经验主义,对水文的观察,从而辨别农业的丰凶,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河网纵横的自然资源,也使得青浦神话、灵异事件中充满了关于水的想象。
在明清青浦当地风俗当中,水十分重要。青浦民众会在八月上旬收集露水,用以研墨,点在小孩头上,作为驱邪治病的方法:“八月朔,收露水磨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灸”[5]。同时淀山湖湖水的清浑,成为人们辨别一年庄稼收成“丰凶”的象征:“每岁,湖人以湖水清浑辨别丰凶之异,清丰浑凶,或清浑析,丰凶亦从之”[3]。青浦民众不仅观察湖面来辨别一年丰凶,还通过取水称重,辨别一年旱涝:“农人占气候,雨旸、丰欠,多有甄验……自元旦至十二日,以瓶汲水,日准其轻重,以定月之水旱:重为水,轻为旱。江胡间人以除夜汲江水称之,元旦又称:重则大水”[6]。即当时生活在青浦的农民用瓶子汲取江水,并称重定个基数,经过一天再次称重,如果这次重量大于之前的基数,则之后一个月发大水,有洪涝;反之,则大旱。
明清时期,青浦的灵异事件、神话传说也多与水相关。据县志记载,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有两条蛟龙在淀山湖大战,当时殿宇、浮屠震动,“淳熙十一年大风,有二龙战于淀湖,殿宇、浮屠为之飞动。顷之一龙蟠护其上,远近皆见”[6]。还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有古木为妖,在水中兴风作浪,“嘉靖二十六年,泖中有古木为妖,每大风雨出没巨浪中,忽有异香綑缊,自塔中出,塔顶金光涌现”[6]。嘉靖四十年(1561年),当时九条蛟龙一起戏水,水溢满出来,使得平地成河,导致当年秋季发洪水,周围民房、田地湮没,“(嘉靖)四十年夏五月,佘山前一起九蛟,水涌丈余,平地成河。秋八月,大雨,民庐、田谷皆湮没”[6]。入清之后,青浦县亦多记载“龙见多雨”的自然灵异现象。从这些记载可见水在明清青浦民众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古至今,江河湖海都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青浦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多有吟咏青浦的诗歌流传,其中不乏对青浦水景风物的热情歌咏与细致描绘。水文化成为青浦精神文化谱系中的重要部分。
淀山湖是青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发源地,其在青浦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题咏淀山湖的诗歌非常多,诗歌体例多元,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题咏题材也十分多元,有游玩淀湖的诗歌,如卫经的《游淀湖》写道:“始觉舟移杨柳岸,直疑身在水晶宫”[3]。将身在广阔湖面穿行,满眼皆是湖光的游玩场景寥寥几字就展现出来。还有望湖思古的诗歌,如《湖头怀古·贺新郎词》:“英雄总被虚名误。览遗编浩歌寂寞,一邱寒士。惟有春风长来往,催长碧兰芳杜。更谷上垂柳自舞。今日我来怀古后,怕后人又以今为古。留此曲,伴鸥鹭”[6]。叹人生苦短,只有自然风景长存。更多的诗词则对淀山湖的景色进行描绘,如对其初春景色的描述:“雪融湖荡白,春动海山青”[6]。还有对其雪景的观察:“鹭飞白雪波千点,岸接青山云数屏”[6]。从宋代开始,不断涌现歌咏淀山湖的诗词,使得淀山湖成为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间接促进了当时青浦旅游的发展。表2为青浦旧志中关于淀山湖的诗歌目录。
表2 青浦旧志所见题咏淀山湖诗歌一览表
青浦河流湖泊众多,除了题咏淀山湖,古代文人墨客对青浦其他江河湖泊也多有诗歌留世,如对吴淞江的题咏,同时还有对河浜渔民生活的描绘,对山水园林景观的歌咏,如此林林总总汇聚成了青浦咏水写水的独特地域文化。
普罗大众生产、生活的用水、崇水,官员为政绩的治水、护水,亦或是文人骚客陶冶情操的咏水、写水,水文化渗透到地方社会的各个阶层、方方面面,这无不体现出人与水之间的亲密关系,显示水文化对地域文化构建的重要性。青浦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其水文化具有江南特色,因此挖掘青浦的水文化,对于了解整个江南地区的水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江南号谓“江南水乡”,可见水对于江南社会的重要性。因此了解明清青浦的水文化,以小见大,这对建构如今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的“水文化”亦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