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高素敏 张 媛 王文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眼科,江苏淮安 223300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好发于儿童,若病情进一步进展,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患儿的双眼视功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1-2]。临床上常采用斜视矫正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通过手术可矫正眼位,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3-4]。相关研究表明[5-6],手术时机是间歇性外斜视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是手术时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指出,年龄较大的儿童一旦视觉功能遭受破坏,具有不可逆性,即使采用手术矫正眼位后仍然很难恢复立体视觉,应及早安排手术,而年龄较小的儿童视觉功能造成破坏,仍然可以重建[7]。然而不同年龄段基本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效果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特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15例单眼拟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儿童,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选取2017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5例单眼拟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低龄组(52例,年龄3~8岁)和高龄组(63例,年龄>8~18 岁)。低龄组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4±1.26)岁。高龄组男29例,女34例;平均年龄(13.25±2.96)岁。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间歇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7],且均为基本型;②双眼均拟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③年龄3~18 岁;④视近及视远斜视度差值<10△,且遮盖患儿眼睛1 h 后最大斜视度≤80△;⑤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眼部疾病;②既往有眼部肌手术史;③合并A-V 症、斜视亢进;④合并垂直性分离性斜视;⑤患精神系统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⑥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两组患儿均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患儿遮盖眼睛1 h 后,由同一主刀医师测量最大斜视度,手术通过Parks 切口,并选择非主视眼进行手术。外直肌后徙时,于患儿肌止端后1 mm 左右时,对肌腱采用6-0 可吸收双套环缝线进行缝合,采用钳夹进行止血,然后沿着肌止端将肌腱剪断,对后退量通过脚规测量,之后平行后退,于新止点巩膜浅层采用双套环缝线进行缝合。内直肌缩短时,对缩短量通过脚规测量,对肌腱采用6-0 可吸收双套环缝线进行缝合,采用钳夹进行止血,在缝线前2 mm 左右将肌腱剪断,在肌止后端约1 mm 处将多余肌腱剪断,于原肌止端处结扎位置采用双套环缝线进行缝合。
①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斜视度数:术前、术后3 个月分别行交替遮盖法联合三核镜检测,两组单眼遮盖至少1 h 后,佩戴矫正眼镜后注视33 cm(近视)的斜视度。②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术后3 个月,参照《斜视疗效评价标准》[8]评估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治愈:第一眼水平斜视度<10△,记为治愈;第一眼水平斜视度10△~15△,记为有效;第一眼水平斜视度>15△,记为无效。③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融合功能:术前、术后3 个月分别通过同视机2 级画片检查两组患儿融合功能,分别记录分开融合力和辐辏融合力,融合范围为上述两者融合力差值的绝对值,融合功能用融合范围代表。④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术前、术后3 个月分别采用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ntermittent rxotropia questionnaire,Child-IXTQ)[9]评估两组生存质量,分值为0~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儿的生存质量越好。⑤比较两组远期疗效:随访1 年,评估两组远期疗效。正位:包括小度数偏斜、完全正位及隐斜(5△~10△);欠矫:(>10△);过矫:(>5△)[10]。
使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看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看近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低龄组低于高龄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斜视度数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斜视度数比较(△,±s)
术后3 个月,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例(%)]
术前,两组融合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个月,两组融合范围较术前升高,且低龄组高于高龄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融合范围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融合范围比较(°,±s)
术前,两组Child-IXT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个月,两组Child-IXTQ 评分较术前升高,且低龄组高于高龄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Child-IXTQ 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手术前后Child-IXTQ 评分比较(分,±s)
注 Child-IXTQ: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
术后1 年,两组患儿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就诊的斜视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目前临床上对眼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13]。基本型间歇式外斜视多为幼年发病,及时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可保存和重建双眼单视功能。目前,临床上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年龄的选择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有研究指出对视觉发育尚未成熟的患儿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容易造成过矫,导致患儿丧失立体视觉和弱视[14]。另有研究指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病情会逐渐加重,延期手术会减少融合范围,预后效果较差[15]。因此,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16-17],年龄<3 岁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其年龄过小,加之眼部发育并不成熟,手术很容易造成检查配合度低、麻醉风险等诸多风险。因此,临床上提倡针对3 岁以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本研究以8 岁作为分界点,结果显示,与高龄组患儿比较,低龄组患儿术后3 个月看近斜视度均较低,治愈率较高,且术后3 个月融合功能恢复情况更佳。相关研究指出[18],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与手术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患病初期可维持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和眼位,然而病情通常呈可行性发展。目前多数研究指出[19-20],早期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治疗视力发育成熟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研究显示[21-22],低龄组在融合功能等情况的恢复方面优于高龄组。相关研究指出[23],年龄较高的患儿视觉发育已经相对成熟,患儿长期处于双视眼异常的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眼性神经细胞异常,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高龄患儿的双视眼功能重建难度较高,预后较差。间歇性外斜视不仅能够导致患儿视觉功能障碍,而且可引起双眼外观异常,不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严重影响患儿学习、生活等日常活动[2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个月,低龄组Child-IXTQ 评分高于高龄组,提示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3 个月低龄组患儿的生存质量更好。既往研究结果显示[25],与正常儿童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尽管采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治疗,术后短期内Child-IXTQ 评分仍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本研究随访观察发现,术后1 年,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不同年龄段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疗效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与高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比较,低龄近期临床疗效较好,但不同年龄段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疗效影响不大。介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续仍需要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来观察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