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念,李 超
(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部院区>神经外科 江苏 南京 211200)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性疾病,疾病种类较多,包括血管闭塞和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等,局部性和弥散性病变均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不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全脑缺血引发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以脑卒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一般急性发作,在前期无明显征兆,发病突然,需进行药物、手术、康复等长期治疗,是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于脑血管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诊断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对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将不需要的组织删减,只保留血管影像,不仅可以清晰展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对动脉血流量进行测定,因此图像更加清晰,分辨率高,对于血管病变、狭窄的位置进行定位测量,在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1]。介入治疗则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使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而在介入治疗期间使用DSA 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更是最佳的诊断手段,将DSA 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结合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好[2]。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行DSA 诊断及介入治疗可行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期间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从中抽取53 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36 ~87 岁,平均(60.27±5.23)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签署实验同意书;②实验方案经批准后实施;③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免疫系统疾病;②肝肾先天性疾病;③碘造影剂过敏;④脑疝晚期;⑤中途退出实验。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实验患者均接受DSA 诊断,按照疾病类型选择合适检查体位,自股动脉穿刺,使用飞利浦UNIQ FD20 医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在导丝的引导下将5F 猪尾巴导管自穿刺孔进入股动脉,至主动脉弓进行造影,速度设置3 帧/s,对患者的两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开口及双侧椎动脉开口等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在主动脉弓检查结束之后改用单弯导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针对具体情况,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左右椎动脉多角度及3D 造影,对于存在明显血管病变的位置进行放大造影,造影剂为碘伏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50 mL:33.9 g)。
在DSA 诊断之后对需要治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于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进行股动脉穿刺,微导丝穿过颅脑动脉栓塞部位后,导引支架导管穿过血栓,手推造影剂证实在血管腔内且远端血管通畅,选择合适的支架释放,等待5 min,使用支架导管半回收支架,取出颅内动脉血栓,多次操作后开通血管。对于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脑血管腔内支架介入治疗,采用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进行股动脉穿刺,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狭窄部位,造影证实狭窄改善后,支架导管通过狭窄动脉,在狭窄远端位置半释放支架一端锚定,确定位置后完全释放支架。在上述操作过程中需对心电监护,维持血压、脉氧正常,术中根据体重使用肝素抗凝,术后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及氯吡格雷75 mg,1 次/d 抗凝治疗。对于动脉瘤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结合瘤体具体位置选择股动脉穿刺置管,进行脑血管造影,确定具体位置后,微导丝导引微导管进入动脉瘤部位,对动脉瘤实施球囊辅助动脉瘤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等治疗。
①分析DSA 检出情况。②分析疾病介入治疗成功率,疾病类型包括急性颅内动脉栓塞、动脉瘤、以及动脉狭窄。③分析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进行离心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脂指标进行检测,以获取各项指标。④分析DSA 诊断及介入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淤青、造影剂过敏。
使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受检者总的DSA 阳性检出率为73.58%,其中动脉狭窄阳性率最高(50.94%),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次为动脉瘤(11.32%),动脉狭窄(11.32%),见表1。
表1 分析DSA 检出情况
所有患病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33.33%,其中动脉瘤治疗成功率最高(100.00%),其次为急性颅内动脉栓塞(83.33%),见表2。
表2 分析疾病介入治疗成功率
治疗后LDL-C、TC、TG 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3。
表3 分析治疗前后血脂指标( ± s, mmol/L)
表3 分析治疗前后血脂指标( ± s, mmol/L)
组别 例数 LDL-C TC TG治疗前 53 3.46±0.73 1.86±0.37 5.77±0.76治疗后 53 2.93±0.68 1.52±0.35 5.04±0.73 t 3.868 4.860 5.043 P<0.05 <0.05 <0.05
53 例受检人员局部淤青3 例,造影剂过敏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5/53)。
脑血管疾病一般是因为颅内血管病变而导致脑组织的损伤,该病多为急性发病,包括出血性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为血管壁的病变,之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该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也存在较高的致死和致残率,因此及早进行疾病诊断非常重要[3]。在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DSA 是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不但能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而且对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另外,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一步查明导致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而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介入治疗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而DSA 诊断作为一种可视化操作方式,在其指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的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作用。
表1 数据分析:动脉狭窄阳性率最高(50.94%),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次为动脉瘤(11.32%),急性颅内动脉栓塞(11.32%)。究其原因,目前对于该病的检查方法较多,如血脂测定、脑血流图、脑电图、B 超,CTA 及MRA,脑血管造影等,其中DSA(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诊断可以清晰的展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Willis 环,颅内动脉及静脉、静脉窦的图像,对于疾病诊断、手术病变位置的确定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4],结合实际病情提供针对性介入治疗,使脑部血流动力改善,脑部缺血情况改善,提升疾病治疗的有效率。DSA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对血管的重叠和病变进行观察,确定脑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临近血管的关系,实现疾病的准确判断。在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方面,可充分发挥脑血管造影的检查,观察出动脉狭窄的闭塞和狭窄,对于双侧血管的受累进行观察,因此在脑部疾病中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并且对于分型的判断也较为理想[6-7];在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可获得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确定是否存在危险的动脉分支和小动脉瘤,将瘤颈和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提升诊断质量,并为介入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8]。
表2 数据分析可见,介入治疗成功率(33.33%),其中动脉瘤治疗成功率最高(100.00%),其次为急性颅内动脉栓塞(83.33%)。分析原因: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的特点,其中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使用气囊扩张硬化的内膜,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断裂,及时对狭窄血管进行疏通[5];血管内支架通过造影技术确定狭窄位置,进行精准测量,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支架,将支架沿微导管输送至血管狭窄段,对血管进行扩张,及时消除狭窄,恢复血液供应[9]。在上述治疗中加入DSA 技术,对于动脉狭窄可确定病灶的位置,更加准确的进行微创手术的操作[10]。而对于动脉瘤则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为输送微导管和栓塞导管提供最佳治疗角度,使导管的输送更加清晰,防止弹簧圈嵌入载瘤动脉对正常血管发生误伤,提升疾病的治疗质量[11]。
从不良反应分析,53 例受检人员局部淤青3 例,造影剂过敏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5/53)。分析原因:DSA 对脑血管病诊断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所以对脑血管病不应作为首选或常规检查方法,需要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在禁忌证方面,存在肿瘤疾病、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血管直径不超过1.5 mm、白血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患者无法进行该操作[12]。而排除上述禁忌证后,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和脊髓血管畸形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13];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因此操作后不良反应也较少,整体的安全性较高,可提升整体的治疗质量[14-15]。
综上所述,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 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 纳入患者可提高DSA 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在检查的基础上配合介入治疗可及时对疾病进行治疗,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不足之处,一是DSA 检出情况没有与病理诊断对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如何?二是介入治疗的例数较少,其治愈成功率是否这样?三是通过介入治疗血脂也有所降低,是否与治疗有关?这都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