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应研究 文献综述:2018—2021

2022-04-14 03:38张凯童申韬
海南金融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一带一路

张凯童 申韬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加强国际间合作,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取得重大成果。本文在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和归纳总结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沿线省份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影响,研究主题聚焦经济贸易、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部分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沿线省份具有正向政策效应,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沿线省份;空间效应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3.009

中图分类号:F125;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3-0077-11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近八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并取得重大成果,不仅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也给国内“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该倡议实际取得怎样的成效,未来会如何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研究也呈现不断丰富和细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投资、资本市场开放、地缘政治与人文交流等方面影响。

本文基于2018—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从对国内沿线省份、对沿线国家影响以及空间效应三方面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趋势予以展望。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一)以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初期,我国着重于加强双边贸易往来、协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内外学者从沿线国家发展状况为切入点,研究倡议对沿线国家各个方面发展的政策效应。

1.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聚焦于中国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资金融通两个领域展开研究。Naima Saeed等(2021)和Di Stefano Cristina等(2021)分别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海洋网络重构和基础设施改善对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均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效促进参与国的双边贸易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跨境贸易合作中,贸易成本和运输时间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Francois de Soyres等(2019)和Suprabha Baniya等(2020)则利用不同分析方法验证“一带一路”倡议降低了沿线国家贸易运输时间和贸易成本。Francois de Soyres等(2019)基于191个国家和47个部门的100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时间价值的部门估计方法,在国家—部门层面将装运时间的变化转化为价值贸易成本的变化。Suprabha Baniya等(2020)則利用引力模型和比较优势模型估计与回归分析的估计相结合,量化一带一路倡议对71个潜在国家的潜在贸易效应。但贸易合作中可能存在债务问题,John等(2019)根据已确定的“一带一路”项目贷款渠道,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68个潜在借款国债务危机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国家面临债务危机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全部或多数股权的并购上。DU J等(2018)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增加了对沿线国家的绿地投资和并购;同时,Nugent Jeffrey B 等(2021)和Sutherland 等(2020)分别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构建“‘一带一路’以及相关政策—设立中国海外经济特区—如何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框架两种研究方法,探讨倡议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两者均认为倡议有助于促进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且资金更多地投向法治较弱、政府问责制较低的国家。

2.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关于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效应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贸易、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

经济贸易方面。林勇和杨龙(2018)在剔除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后,利用PSM-DID模型得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经济增长有显著正效应的结论;仇发华(2020)从进出口双边贸易总量效应、增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估;项松林(2020)采取二元边际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侧重于对出口增长效应展开研究,认为倡议明显促进所有国家的出口增长;黄华华等(2020)不仅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显著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增长,还在贸易畅通的机制分析中发现倡议对国际贸易的积极促进效应是通过政策效应、设施联通和文化相通实现。

金融发展方面。鲍洋(2020)在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东道国政府债务的效应中发现,倡议实施后沿线国家的政府债务显著下降,且对收入水平较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国外交关系紧密度较高的沿线国家削减作用越大。杨权和汪青(2021)则以合成控制法为工具,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政府债务影响,研究结果与鲍洋(2020)保持一致。仇娟东等(2019)通过构建沿线经济体保险业“促进效应”和“拖累效应”的逻辑框架,验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保险业实现加速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李建军和李俊成(2018)利用全球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绩效具有正向效应,并通过机制探索佐证了资金约束和技术支持是制约基础设施绩效的重要机制。向永辉和王雪(2021)则以物流绩效指数为测度指标,利用多组多期的DID以及参考Callaway等提出的改进方法来估计加入倡议对“设施联通”的政策效应,发现加入倡议有助于各国间物流绩效的提升,且呈现明显异质性。

同时,还有国内学者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GVC)地位(秦建文和覃焕,2020;戴翔和宋婕,2021)、农业价值链(秦国庆和朱玉春,2020)、环境质量(曹翔等,2020)、能源投资(肖建忠等,2021)、技术转移(陈衍泰等,2021)、人民币国际化(程贵和张小霞,2020)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倡议对以上研究主题均呈现出正向政策效应。

此外,国内部分学者高度关注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发表一系列外文文献。Du Qing 等(2021)和Wu Yan 等(2021)分别选取碳排放量和交通碳效率两个指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参与国环境治理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沿线国家碳排放量较低、交通碳效率较高,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高沿线国家环境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倡议对沿线国家旅游(Xueying Huang 等,2020)、物流业发展(Li Guohao 等,2020)等方面的影响。

(二)以国内沿线省份为研究对象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促进沿线国家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带动国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方位发展,因此,部分学者着眼于倡议对国内沿线省份发展角度展开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沿线省份政策效应研究上,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梳理。

1.沿线省份宏观层面分析

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宏观层面影响的有关文献中,学者们根据《愿景与行动》的规定,将我国18个沿线省份作为处理组,其余省份作为对照组,探讨倡议对沿线省份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优化金融和制度环境促使贸易规模扩大,同时提高沿线省份贸易效率和经济增长,但明显存在“马太效应”(张倩倩 等,202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随着沿线省份对外贸易的增加,我国保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吴望春和李春华(2018)在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省份保费收入增长的实施效果中,得出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的保费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

自2016年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倡议对沿线省份科技创新的影响。张涵和杨晓昕(2021)在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多样化与专业化创新集聚的政策效果与驱动机制中发现,倡议有效提升重点城市的创新集聚水平,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路”地区专业化创新集聚;王依婷和金俐(2020)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各省市的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指数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影响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升沿线省份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国内沿线城市的环境污染(余东升等,2021)。

在“一带一路”倡议科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得到提升,但基础设施结构具有门槛效应,因此倡议对我国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邱雪情等,2021)。“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逐步深度整合的同时,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契机。傅京燕和程芳芳(2021)在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发现,倡议通过促进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张营营和高煜(2020)则构建多维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从不同层面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倡议的提出不仅能促进沿线省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革。

此外,还有学者从工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工业产能利用率(韩永楠,2020)、旅游高质量发展(何芙蓉和胡北明,2020)、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苏芳和宋妮妮,2019)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缓解作用,但对沿线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沿线省份微观层面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效应研究主题丰富化和内容细化,学者們越来越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影响。

首先,关于企业投融资效应、金融发展的文献居多。就企业投资影响而言,韦琳等(2020)、赵克杰(2020)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上市公司投资的激励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倡议作为政府资源配置、实现宏观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参与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尹华等(2021)则在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中发现,倡议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政策效果,且对自然资源寻求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效果更显著。在融资效应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倡议对企业融资具有正向政策效应,徐思等(2019)、李建军和李俊成(2020)以及李涛(2021)分别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融资约束、信贷融资增进效应和融资效应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优化了微观企业融资的金融改善效应。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金融化程度却发挥着抑制作用,且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非国有企业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佟芳芳和赵秀云,2020)。

其次,企业创新能力的变化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领域,他们在研究倡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中选取不同中介变量进行探讨。闫华红和薛雅心(2021)将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倡议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项政府政策支持填补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企业的资金缺口,从而缓解融资约束,提高节点城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吴崇等(2021)使用东道国制造业发展动力指数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对于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弱的沿线国家,倡议的提出促发了沿线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动力,间接增加了中国制造企业嵌入当地产业链并进行创新的动力;另外,李延喜等(2020)则基于东道国特征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这一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多种逆向创新溢出渠道促进中国企业创新投入。

再次,不少学者基于微观企业证据研究倡议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卢盛峰等(2021)利用DID模型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出口质量的政策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倡议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创新进而拉动中国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张宇(2020)则创新性地利用DEA方法测度企业出口的隐性壁垒,并运用组内均值匹配与双重差分方法相结合,验证了“一带一路”倡议显著降低企业出口的隐性壁垒,为中国企业出口活动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部分学者从产业升级(杨波和李波,2020)、技术效率(吾买尔江·艾山和娄小亭,2019)、经营绩效(胡兵和王肖平,2021)、经营收入(刘霞,2021)、海洋企业(王莉红,2019)等方面探索倡议的政策效应。

(三)“一带一路”空间效应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双边经济贸易往来和资金融通,促使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异质性凸显,吸引大量学者关注“一带一路”空间效应。本文将从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对“一带一路”空间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1.“一带一路”空间集聚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显著加大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于投资对象是否具有倾向性、集聚性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开始对”一带一路“空间集聚效应展开研究。胡冠宇和卢小兰(2018)基于扩展的空间投资引力模型评估中国对63个沿线国家OFDI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集聚垂直复合型的特点。孙宇和刘海滨(2020)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OFDI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各因素对中国OFDI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田毕飞和邓彩云(2021)运用中国对“一带一路”40个东道国OFDI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析制度距离对中国OFDI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距离相近的东道国间表现为集聚效应。同时,还有学者在构建二元或三元系统耦合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多元系统的空间集聚效应,揭示区域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分布特征。申韬和李卉卉(2018)采用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指数模型分析“一带一路”48个沿线国家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两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性,东欧地区为高集聚区,南亚地区为低集聚区。田泽和程飞(2018)围绕“一带一路”18个沿线省市,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贸易—经济—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省市间耦合协调度呈“W”型发展的正向空间集聚关系,低耦合度逐步向西部转移,东南沿海形成稳定的集聚中心。

2.“一带一路”空间溢出效应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一带一路”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上,部分学者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或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同时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或沿线省份的直接效应(集聚效应)和间接效应(溢出效应)。刘清杰等(2019)利用SDM模型判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类型,对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具有出口平台型倾向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江永红和方茂君(2020)基于SDM模型实证分析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OFDI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各国技术进步,表现为空间溢出,而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表现为对低收入国家的集聚性;周雯雯(2020)借助DSDM模型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发现沿线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长期效应弱于短期效应”的态势,而对各个区域而言,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刘娟(2019)同样利用DSDM模型研究东道国特征对中国OFDI影响的空间邻近效应,结果显示中国OFDI集聚于政治制度环境较低和经济制度环境较高的东道国,并且对邻近国家具有空间溢出效益。

此外,部分学者综合多種方法方法展开研究。在经济增长空间效应上。熊彬和胡振绅(2020)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杨春雷和张二震(2020)则采用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与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载体下开行的“渝新欧”班列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在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效应上。杨瑞瑞等(2020)采用OLS、SLM、SEM三种回归方法,并选取东道国市场潜力及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核心变量,论证我国对沿线国家制造业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空间效应;刘志东和高洪玮(2019)采用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贸易矩阵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OFDI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发现不同维度的金融发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国际贸易空间效应上。程云洁和董程慧(2021)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经济学,采用制度距离测度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空间效应;黎新伍和黎宁(2021)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贸易便利化对双边贸易成本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削减作用具有门槛效应;李杰梅等(2021)则通过构建沿线城市“腹地—口岸”通道能力测算模型,运用Moran’s I检验变量空间相关性,采用SPDM探索“腹地—口岸”通道能力的对外贸易空间溢出效应。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系统性梳理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主要从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影响、沿线省份的影响、空间效应三个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展开研究,且近两年研究成果呈现以上市公司微观主体为研究对象的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投融资效应、金融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化程度等主题的研究成果均较为丰富。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近年来随着数据和资料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关于倡议对沿线国家、沿线省份影响定量分析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内容,通过双重差分的方法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后,将参与地区与未参与地区进行对照分析,进而评估”一带一路“政策效应,在结果的呈现上也表现出相似性。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仅采用双重差分法,部分学者在DID模型基础上构建PSM-DID模型,仅有个别学者创新地引入三重差分法、门槛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二是样本选取的非随机性。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量相对庞大,许多学者在研究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时,未能够将所有沿线国家考虑在内,而是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但学者们在选择样本的过程中并未遵循随机原则,对样本主观性选取使得各文献样本容量和对象均存在较大差异,降低了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是政策冲击时间点的选取不统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沿线参与省份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陆续加入进来,因此尚未有一个较为准确、统一的时间节点。现有文献中一部分学者选择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的年份作为政策的起始点;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2015年颁布了《愿景和行动》后,“一带一路”倡议才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此时的政策冲击影响更大,故选取2015年作为政策冲击的时间点;还有个别学者选取2014年作为时间节点。学者们在政策冲击时间点的选取上的未达成共识,是导致政策效应研究结果呈现相互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有关“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主题的研究相对匮乏。《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要以“五通”为主要合作内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目前学界对“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关于“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主题的文献相对欠缺。政策沟通是“一帶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国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民心相通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因此,“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两个领域扩展研究方向,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

五是政策效应多元系统的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学界关于“一带一路”政策效应评估的大部分文献仅考察倡议对某一主题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拉动国内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部署,其对沿线省份、沿线国家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各个领域间的发展也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内在关联。因此,应从多元角度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应研究,剖析倡议对各个领域影响的协同效应和侵蚀效应,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和推进倡议的实施提供参考,更好地实现国际间合作共赢,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Naima Saeed,Kevin Cullinane,Victor Gekara,Prem Chhetri.Reconfiguring maritime networks due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mpact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J].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2021,4(7):1-20.

[2]Di Stefano Cristina,Iapadre P Lelio,Salvati Ilaria.Trade and Infrastructure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 Gravity Analysis Based on Revealed Trade Preferences[J].Journal of Ris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2021,14(2):52.

[3]Francois de Soyres,Alen Mulabdic,Siobhan Murray,Nadia Rocha,Michele Ruta.How much wil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duce trade cos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9,159(3):151-164.

[4]Suprabha Baniya,Nadia Rocha,Michele Ruta.Trade effects of the New Silk Road:A gravity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0,146(10):24-67.

[5]John,Scott,Gailyn.Examining the debt implicat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olicy and Development,2019,3(1):139.

[6]Du J,ZHANG Y.Does one road initiative promote Chinese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47:189.

[7]Nugent Jeffrey B,Lu Jiaxuan.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at are the motives for Chinese firms to invest?[J].China Economic Review,2021,96(1):16-28.

[8]Dylan Sutherland,John Anderson,Nicholas Bailey,Ilan Alon.Policy,institutional fragility,and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y,2020,3(3):249-272.

[9]林勇,杨龙.“一带一路”对中国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PSM-DID的估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96-101.

[10]仇发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区域差异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40-143.

[11]项松林.“一带一路”影响中国和沿线国家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0,(4):110-120.

[12]黄华华,赵凯,徐圣翔.“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贸易畅通——基于2006—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双重差分检验[J].调研世界,2020(5):9-16.

[13]鲍洋.“一带一路”倡议会引发“债务陷阱”吗——基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视角[J].经济学家,2020(3):45-55.

[14]杨权,汪青.“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政府债务的影响[J].财政研究,2021(2):111-129.

[15]仇娟东,葛立方,陈军梅.“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沿线经济体保险业的发展吗?——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2):84-99.

[16]李建軍,李俊成.“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增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绩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4):61-73.

[17]向永辉,王雪.“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设施联通”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双重差分的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1,33(2):85-95.

[18]秦建文,覃焕.“一带一路”倡议、金融发展与GVC地位[J].金融与经济,2020(6):13-21.

[19]戴翔,宋婕.“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优化效应——基于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6):99-117.

[20]秦国庆,朱玉春.“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价值链关联效应——基于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双重差分检验[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22(6):79-94.

[21]曹翔,滕聪波,张继军.“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116-124.

[22]肖建忠,肖雨彤,施文雨.“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能源投资的促进效应:基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数据的三重差分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21(7):107-119+137.

[23]陈衍泰,齐超,厉婧,李欠强.“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中国对沿线新兴市场国家的技术转移?——基于DID模型的分析[J].管理评论,2021,33(2):87-96.

[24]程贵,张小霞.“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10):80-95.

[25]张倩倩,刘瑞凝,丁日佳.“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贸易规模和贸易效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8(2):46-55.

[26]Du Qiang,Lu Cheng,Zou Patrick X W,Li Yi,Li Jingtao,Cui Xinxin.Estimating transportation carbon efficiency(TCE) acros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untr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modified three-stage epsilon-based measurement model[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1,90(1):34-66.

[27]Wu Yan,Chen Chunlai,Hu Cong.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rease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J].China & World Economy,2021,29(3):1-25.

[28]Xueying Huang,Yuanjun Han, Xuhong Gong,Xiangyan Liu.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imulate China’s inbound tourist market?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with a DID method[J].Tourism Economics,2020,26(2):299-323.

[29]Li Guohao,Zhang Qi,Bai Zhengyu,et al.Research 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IEEE Access,2020,189(8):684-701.

[30]吴望春,李春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省份保费收入增长的影响效果评估——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0):24-32.

[31]张涵,杨晓昕.“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城市创新集聚方向——来自我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1(5):127-142.

[32]王依婷,金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J].北方经贸,2021(1):34-38.

[33]余东升,李小平,李慧.“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统计研究,2021,38(6):44-56.

[34]邱雪情,卓乘风,毛艳华.“一带一路”能否助推我国全球价值链攀升——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介效应分析[J].南方经济,2021(6):20-35.

[35]傅京燕,程芳芳.“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21,38(3):66-75.

[36]张营营,高煜.“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理论解析与经验辨识[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3):59-68.

[37]韩永楠,武宵旭,葛鹏飞,田洪志.“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提高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J].中国科技论坛,2020(6):54-62.

[38]何芙蓉,胡北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0(3):46-52.

[39]苏芳,宋妮妮.“一带一路”倡议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8):144-150.

[40]韦琳,肖梦瑶,徐立文.“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21,38(2):74-81.

[41]赵克杰.“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4):47-56.

[42]尹华,胡南,谢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降低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3):65-81.

[43]徐思,何晓怡,钟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融资约束[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55-173.

[44]李建军,李俊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信贷融资增进效应与异质性[J].世界经济,2020,43(2):3-24.

[45]李涛,陈海峰,刘灼.“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融资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21(4):30-36.

[46]佟芳芳,赵秀云.“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基于PSM-DID的实证检验[J].贵州社会科学,2020(5):141-148.

[47]闫华红,薛雅心.“一带一路”倡议、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J].财会月刊,2021(14):41-47.

[48]吴崇,张诗帆,陈美花.“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J].亚太经济,2021(2):92-102.

[49]李延喜,何超,刘彦文,孔令文.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能否促进中国企业创新?[J].科学研究,2020,38(8):1509-1525.

[50]卢盛峰,董如玉,叶初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高质量出口吗——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1(3):80-98.

[51]张宇.“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降低了中国出口的隐性壁垒?[J].世界经济研究,2020(11):3-14+135.

[52]杨波,李波.“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绿色转型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21,37(6):20-36.

[53]吾买尔江·艾山,娄小亭.“一带一路”倡议、融资结构与中国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12):119-126.

[54]胡兵,王肖平.“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绩效——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1(2):64-74.

[55]刘霞,王谊,祝继高.“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海外经营收入——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21,43(3):80-97.

[56]王莉红,殷克东,金雪.“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基于海洋产业上市公司业绩数据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8):157-160.

[57]胡冠宇,卢小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23):94-99.

[58]孙宇,刘海滨.中国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考察[J].宏观经济研究,2020(7):138-152+164.

[59]田毕飞,邓彩霞.先行贸易能否调节制度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计量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1):48-64.

[60]申韬,李卉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耦合集聚效應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18(2):46-61.

[61]田泽,程飞.“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关系与空间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8,32(7):25-29.

[62]刘清杰,刘倩,任德孝.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倾向于出口平台型吗[J].财贸经济,2019,40(6):101-116.

[63]江永红,方茂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进步——中国OFDI空间溢出及其解释[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8):26-34.

[64]周雯雯,李小平,李菁.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2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0(6):64-76.

[65]刘娟.东道国特征对中国OFDI影响的空间邻近效应——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J].经济经纬,2019,36(1):56-63.

[66]熊彬,胡振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3):85-99.

[67]杨春蕾,张二震.“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增长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以“渝新欧”班列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0(6):142-157.

[68]杨瑞瑞,刘永旺,古丽娜尔·玉素甫.“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制造业OFDI的区位选择[J].统计与决策,2020,36(7):99-102.

[69]刘志东,高洪玮.东道国金融发展、空间溢出效应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生态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8):45-55.

[70]程云洁,董程慧.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空间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2):98-115.

[71]黎新伍,黎宁.双循环战略下贸易便利化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及空间效应[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5):58-70.

[72]李杰梅,钱飞燕,杨扬.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腹地-口岸”通道能力测算及其对外贸易空间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21(7):49-60+136.

[73]王霞,刘甜.基础设施、制度环境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效率研究[J].海南金融,20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双门槛视角下“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设计”(18XJY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1-11

作者简介:张凯童(1999-),女,广西崇左人,广西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申    韜(1975-),女,湖南邵东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一带一路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
试析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
产业结构变迁对环渤海经济圈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