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2022-04-14 19:37杨淑芳
公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法治道德

杨淑芳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引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剖析生命教育及其现状,挖掘课程内容从思想、道德、法治方面与生命教育实现融合,对渗透生命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方面进行思考,让“精彩第一课”发挥真正的实效。

关键词:生命教育 思想 道德 法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生命感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生命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道法》课)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努力将生命教育自觉地融入思想、道德、法治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及其现状

生命教育通过探讨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目的,实现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生命诚可贵,生命可以绽放光彩。

1.生命教育的含义

在我们国家一般认为脱离母体,能够独立呼吸视为出生,是一个自然人,生命也就开始了。首先人有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生物体”(自然生命),是作为自然人的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肉体生命。其次人更有通过环境生成的“第二种生命”(社会生命),获得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生命。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一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并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生命教育首先是对自然生命的关切,孕育的过程伴随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出生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生命的奥秘,培养生存能力,爱护生存环境,进而去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是对社会生命的追寻,增强作为人的高尚性,凸显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2.生命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各高校为了迎接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只重视扩建、扩招等硬件方面,关注点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考试的通过率,学生的就业率,却大大忽视了对大学生作为人本身最基本的需求,没有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近年来不断爆出的大学生轻生现象,就是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正确理解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大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往往是以渗透式的形式出现在其他课程中,而其他课程由于其特有的重点又挤占了生命教育的时间,生命教育鲜有成效。浮躁的社会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背离启迪人的心智这一目的性,工具性被无限放大。作为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要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用“真、善、美”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教育,重塑其生命责任[ 1 ]。

二、善于挖掘《道法》课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2021版《道法》课教材内容本身就隐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道法》课教学之中,在内容上可以实现思想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法律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1.实现思想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实质就是“关系”。如今0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自我权益的实现,很少尊重他人利益,处理不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使他们陷入种种内心矛盾之中,另外来自网络、手机等海量信息的轰炸之下,使他们内心无法平静,没有了自我思考与反省的时刻,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针对这些状况,《道法》课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大有作为,发挥育人功能,比如教师在讲授“人生的青春之问”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也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或者观看影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促进自身生命升华。

2.实现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必须以生命为基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信任和帮助他们,关爱他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培育出爱的胚芽。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寻求人生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在《道法》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倡导大学生的善心、善言、善行。用心发现本地区、本校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力度,不间断地播放,有条件的还可以与先进典型亲密接触,感悟生命的强大,领会生命的意义。比如选取当地感动中国人物的典型代表孟佩杰的例子。年仅8岁就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家。她的感人事迹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在讲家庭美德时歌唱感恩的心,利用这一契机向学生们抛出如何感恩的问题;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典籍,辩证看待传统的孝文化,思考面对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学会担当等。我们要努力将善言、善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的性格。

3.实现法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法律用它特有的强制力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其实法律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法律的实施,将有助于道德规范得到有效遵守,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更无法做到敬畏法律,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因琐事对他人生命造成伤害,触及法律,构成犯罪。在《道法》课法律部分的讲解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领会精神实质,真正转化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师应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而不是一味地以个人的专业背景去深入讲解某一法律知识,要把握好深浅程度,更要领会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学会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终极关怀是让学生学会从法律角度审视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在讲宪法时要向学生普及生命权的重要性,要明白自己享有的合法权利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要正视他人的生命。实现法律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就是要使学生增强对生命的敬畏,预防犯罪的发生,理性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冷静处理人生中的挫折,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2 ]。

三、《道法》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道法》课真正发挥实效必须上下齐力,同向同行。现在提出课程思政、全员育人,塑造生命的伟大工程再也不是思政课教师单一的责任了。

1.高校要高度重视《道法》课教师的培养

第一,要确保《道法》课教师队伍实力强,有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生命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最终带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主动探索生命的起源及其意义,把握好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第二,学校要从上到下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加强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避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人不教课,教课的又匆匆来去不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调动一切既有力量,如学工部、宣传部、社团等机构来配合《道法》课教师完成调研及实践教学任务,定期分批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一些生命教育交流会,及时与其他高校教师、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更好地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3 ]。

2.《道法》课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

第一,《道法》课教师不再高大上地讲理论,眼中不能只有教材,心中只装着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而要着眼于每一个个体。人人都有成长的需求,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树立理想信念再到培养法治思维,不能仅仅停留于讲台之上、课堂内,而要增加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交流机会,真正关注受教群体,与学生互动对话。第二,要紧跟信息技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学生手中的手机,提高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而不是强制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堵不如疏,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学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加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3.《道法》课要丰富大学生的生命体验

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以生活为基础,以手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观看切合主题的影视资料及微视频创作,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及各种宣传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注自闭症儿童、无偿献血、“三下乡”活动等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生命知识、丰富生命体验的重要途径。

《道法》课教师要用思想的感动、道德的感染、法治的渗透、生命的敬畏弘扬正能量,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引领他们做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个人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朱家存,王守恒,周兴国.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蔡进军.浅谈有效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三维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8).

[3]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