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耀阳,王 艳,余源青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根据我国心理健康调查统计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学生心理和行为趋于失衡,这些必然会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风险管理是一种权衡风险的潜在成本及预期利益的逻辑程序,管理的目的不限于灾难比率的降低或是人员伤亡的减少,更有可能是效率或任务成果的实际提升[1]。作业风险管理为一套增进传统危机管理的程序,以一套系统方法,降低或控制风险,而达到最佳任务之结果[2]。将作业风险管理引入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有效排查危机者,并对心理危机者采取有效的危机管控措施,使心理恢复到之前的功能,并获得相应的应对危机技能[3]。运用作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引起心理危机的因素类型和具体预防和干预手段予以探讨,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教育与应对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风险管理,是指把风险降到最低的过程。因为任何不确定的事物都有风险,要减少和降低风险,就需要风险管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学者通过对事物存在风险的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把风险管理确定为一个学科,随后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学者的竞相研究。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要迟于国外多年,学术界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风险管理的概念。研究者普遍认为,风险管理是将所有不确定的因素或风险加以确认,分析可能产生的冲击,并拟定有效的处理方式达成项目目标的科学与艺术[4]。作业风险管理的目标着重于作业能力增加、保留人力与各项资源、预防与减轻损失、加以识别控制与纪录危险因素及获利机会,最终提升或争取最佳利益至最高点[5]。高校的发展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出现风险的几率也较高,有必要引进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我国学者在2003年第一次正式使用“高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概念[6]。
学校只有建立完整的高校心理危机管控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在风险发生时,尽快发现,并通过各种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方法,降低风险危害。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7]。
根据作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包含如下:
步骤一:危险识别。危险识别在这六大步骤中最为重要。因为如果在一开始进行危险识别时,有任何的风险被遗漏,之后步骤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在进行危险识别时,须格外注意所分析的内容是否已包含全部的项目。若有遗漏则须从头进行危险识别,以确认所有的风险都已被检出。此步骤的重点在侦测,而非寻求解决方案。
步骤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针对危险识别所识别出的危险,评估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大小。通过风险评估矩阵的协助,能让所识别的危险进行量化。而量化的数据也能让组织较为清晰地了解风险的大小与处理时的先后顺序,该步骤的重点在于将风险量化,进而排列出风险的大小。
步骤三:分析风险控制。分析风险控制试运用风险评估后的资料,依照“最严重-最优先”的原则,对所评估出最大风险的作业进行判断与分析,通过思考风险控制方法,找出最适切的风险控制选项。此步骤的重点在于发展风险控制方法,以供决策者参考。
步骤四:风险控制决策。由步骤三所挖掘出的风险控制办法,通过适当的层级进行决策,以达到最佳效能。决策结果不能与组织目标产生冲突,如果产生冲突,就须再次进行决策,并检讨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任何问题产生。该步骤的重点就是让决策能够在正确的层级与时间点内进行。
步骤五:执行风险控制。当确定所需执行的风险控制方法后,必须切实地执行,不能有打马虎眼的心态。若无法切实执行,就会让之前的工作变得毫无意义。此步骤的重点在于切实执行决策者所下达的风险控制指令。
步骤六:监督与检讨。通过监督与检讨让执行过程中,如有任何的问题或意外,及时汇报给管理人员,确保任务被切实执行。这步骤的重点在于让组织呈现主动预防风险的状态,而非被动回应。
1.负因果图
大学生心理危机之风险要因如图1所示。此图根据相关研究将心理危机的原因归为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四类[8],而心理危机管控之风险要因图如图2所示,同样从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讨。
图1 心理危机危险识别
图2 心理危机管控危险识别
2.负逻辑图
为避免心理危机发生为例而建构的负逻辑图(如图3所示)与负因果图有相同涵义,其不同点为负逻辑图所考虑的构面幅度较因果图小,探讨的子因素较为深入且富有逻辑性。
图3 负逻辑图
3.作业流程图
通过对负因果图与负逻辑图进行评估,得到可能造成心理危机管控失败的原因,从而制出作业流程图(如图4所示),每个程序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管控失败,如发现学生为二级心理危机时,未能及时转移至安全地点,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自残或自杀。
图4 心理危机管控流程图
风险评估表是利用风险评估矩阵表中之等级限定,来判断可能遇到的危险之严重性与发生的机率;严重性分为灾难、严重、中等以及轻微四个等级,而危险发生的机率分为频繁、很可能、偶尔、很少和几乎不可能五个等级。
根据图2,利用风险评估矩阵对每个因素评估其严重性与危害发生机率并按危险幅度将其排序,得到下表1 和表2。
表1 心理危机管控评估幅度、机率表
表2 风险评估矩阵
根据表1,利用假设状况法探讨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并评估风险严重性、发生机率及风险等级,分析后完成风险评估表如表3 和表4。
表3 心理危机风险评估表
表4 心理危机管控风险评估表
通过分析表3 和表4,利用风险控制主选单的增加、避免、移转、分散、减低、拒绝、延后以及补偿,分析其可控制的方法,得到表5 和表6。
表5 心理危机风险控制主选单
表6 心理危机管控风险控制主选单
续表5
根据表6的因素,运用风险控制主选单,分析其可控制的方法。综合整理出六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1.查找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采取不同干预和管控措施
学校通过不同排查方式,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诊断和治疗。对心理状态为一般常态者,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和校外合作医疗机构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必要时加以药物辅助。对心理状态失调者则须在正规医疗机构和精神医院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心理严重病态者,学校应保障学生及他人的身心健康安全,立即通知家属并将其送往正规精神医院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
2.对待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物质、心理和社会支持
学校应加大心理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增添专业医疗设备、设施,招聘或外聘具备专业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织和指导全院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家庭困难和有精神疾病的同学给予补助或者申请社会帮助。
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鼓励和支持学生创设“青年心理教育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以及教学管理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和校外心理机构或者精神医院建立长期联系,通过开设讲座向广大师生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误会和猜测,对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客观的认识。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同类型不同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和及时的心理健康疏导与指导。
3.学校构建三级心理危机干预和管控中心
学校应健全各级各部大学生心理危机管控组织中心和机构,各级机构不仅要各安其职、各司其职,又要明确上下级关系。一级为决策机构,负责根据国家或教育局通知和文件,依据本校心理管控工作情况,制定和发行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对校园重大事件进行决策处理等工作。二级为执行机构。通过收集和提供各种心理教育工作的资源,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策划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管控。三级为是信息机构。每班选举一名心理委员,组织成立心理委员部,各班心理委员通过联系寝室长或各级班干部等途径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给二级执行机构,并向班级内宣发心理健康教育文件。
4.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联系,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学生长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不同方面的作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紧密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网状”式体系注重全面了解学生特质,心理发展动态和现阶段的心理情况,充分发挥合力与合作作用,在不同层面保证教育的同步和一致,极力避免三方教育混乱使学生陷入混沌。
5.政府要完善专业机构,培训专业人员队伍
在管控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中,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政府要支持当地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完善心理工作相关机构,设立工作小组,包括卫生管理部门、心理专家和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等组织人员,建立健全不同机构制度来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管控的高效以及协调实施与有序运行。
6.学校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监督和管控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让大学生不仅可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还可通过自己的档案全面深刻的了解自己,弥补不足,完善自身性格。对学校而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迅速排查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干预和管控,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更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和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随时跟踪与追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更新完善数据。
通过上述的六项风险控制方法,依据可行性各项评分因素,其权数以1-5 为限制,1 为最不重要,5 为最重要;成效评分以1-10 为限制,1 为最不重要,10 为最重要。根据各项评分的权重,通过公式(方法决策系数二可行性×成效)计算,找到最优的风险控制方法(见表7)。
表7 选择风险控制之最佳组合
作业风险管理是针对不确定的具体任务进行风险管控的一种监控方法。在执行的所有作业人中都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作业者需要谨慎面对不确定性与风险,谨慎发掘和分析,并控制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与执行针对这些因素的监控计划,免除或减低危害。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管控中,运用作业风险管理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控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识别;二是将无法预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急、事故处理等纳入作业风险评估;三是对危险源(心理危机管控)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的文件学习理解不够,在进行危险源(心理危机管控)辨识和风险分析时逻辑不清晰,条理性不足,对整个的流程没有做到全面分析。
学校以工作组形式或班组个别人员包揽作业风险(心理危机管控)评估的现象,未起到通过风险评估提升心理危机管控的水平。学生工作部门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控单兵作战的“孤军”,在执行作业任务过程中,其他部门参与或者配合不够,往往可能产生新的危机风险。
对心理危机管控识别、评价的方法使用不当,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评价方法解决问题概念不清,且对基本概念、危害与风险以及作业步骤之间的对应关系、风险取值(特别是暴露和可能性)未能有效掌握。
危害类别与分布识别不准确、控制措施缺乏操作性、风险值与实际偏差较大或人为调整等级等导致评估质量不足;为体系审核而评估,评估结果没有用于指引日常工作;在危险源(心理危机管控)辨识与风险评价后,对控制措施的掌握标准不一也易出现问题。
通过运用作业风险管理的危险识别,能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险,讨论如何更好地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并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通过风险管理,就能处理现实中会出现的任何危险,在执行计划时,可能会面临种种问题,导致执行的每一个任务环节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风险评估时,有些风险容易予以量化,而有些风险则难以量化,尤其是牵涉到人为因素的作业风险。对长期潜伏的心理危机风险,可采用心理诊断、医学检测和心理CT 等手段加以筛查,发掘分析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危机管控。对无法量化的心理危机风险,特别是针对最近刚刚出现,前期没有任何症状,短期内无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进行量化的心理危机风险,需要组建心理危机管控专家小组及时进行专业判断,针对问题可能的发展方向,形成危机管控网络,对当事人进行24 小时跟踪与监控,预防当事人出现自杀和自伤行为,待危机者逐渐平复后,可采取进一步的作业风险管理,进行下一步的危机管控。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管控中的作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只要能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作业风险管理与常规的心理危机管控手段可以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