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影秋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现代化企业对于财务会计职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会计职业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必备的实务技能,还要具备会计相关职业领域的多元化知识与技能,如互联网、大数据、财务信息化、金融和税务等知识内容。只有掌握相关业务体系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会计岗位复杂多变的工作要求,做到零距离顶岗与无缝对接,将学习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融合贯通,体现出新时期会计人才综合全面的职业素养,有效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面对社会及企业对多元化会计人才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探寻会计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路径。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关注会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应结合会计岗位实践,不断拓展与丰富会计的职业化教育课程,加强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与岗位实践能力的系统化培养。这与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培养理念相契合。“1+X”证书制度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其教育理念就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对接与融合,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术业有专攻”,又要“一专多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并在会计实务工作中有效应对各类突发问题,体现出综合全面的会计职业素养[1]。
结合新时期会计岗位工作的任务、内容以及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深度解剖,引入“1+X”证书制度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课程重构,以优化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更符合会计职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会计岗位工作的内容解剖与课程重构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1+X”证书制度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解剖与课程重构路径图
现代化企业的财务会计岗位更加强调职业性、实效性与多元性,对岗位人才的考核评价主要以证书为参照,将证书和证书对应的等级作为考量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工作任务绩效以及会计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作为新时期会计岗位的从业者,要拥有会计职业领域的等级证书(初级会计证、中级会计证以及高级会计证),且能结合岗位工作任务,考取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等级证书(“X”职业技能证),才是符合要求的职业化会计人才[2]。
可基于对会计岗位任务目标、工作内容和职业素养的深度解剖,结合会计岗位工作与之对应的四类证书,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重构。重构的路径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技能课程进行优化重构;在课程重构中加强对岗位实践与职业素养的系统化培育。可将会计课程体系分解为三大核心模块——学业基础知识模块、会计专业实务技能模块和岗位实践职业能力模块;重点培养会计岗位人才的五大核心能力:专业知能、实务技能、岗位胜任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会计职业素养,这是“1+X”证书制度下对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科学解读与建构分析。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并融合“1+X”证书制度,是“书证衔接”与“知识融通”的重要体现,一能实现会计专业证书与多方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衔接,也能够促进跨领域知识的融通发展,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深化培养。“1+X”证书制度强调的是学历证书与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对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其他职业技能有所涉猎,实现会计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由于现代化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复合知识与技能等需求的提升,逐渐暴露出我国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环节会按部就班地完成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相关课程内容,按照目前的课程模块设置,会计理论知识的课程模块被设置在前5 个学期,所占比例为总课程内容的80%以上;会计实务技能与岗位锻炼等课程模块设置在最后一学期,而关于实务技能的课程模块在总课程的比例分配中不足20%。会计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明显的重理论和轻实践,在整个教学中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与知识过渡,学生整体的会计职业技术素养相对较低。
基于对会计工作岗位的深度解剖,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路径:一是加强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技能的课程融合;二是在课程重构中进一步强调岗位实践课程的重要性[3]。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未能考虑这两方面要素,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实务技能还不具备课程融合的基础,缺乏能够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配套内容;没能引入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职业技能课程,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会计理论知识难以和岗位工作实践进行有效串联,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缺乏内在逻辑与合理性,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的融合存在明显的壁垒,对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带来较大困难。
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解剖分析可见,新时期的会计岗位需要具备初级会计证、中级会计证、高级会计证以及其他职业技能证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考虑证书的先后顺序与难易程度,按照阶梯层级顺序来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以实现对学生一层一层的拔高式教学培养。
现阶段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层级建构意识,会计课程模块在完整的学年(1—6 学期)未能体现出阶梯高度,也没引入“X”职业技能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缺乏内在逻辑与关联性,不利于学生等级证书的考取,也不利于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形成。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基于“1+X”证书制度来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就非常必要:“1+X”证书制度的引入,能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会计岗位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新规范以及新内容等纳入现有的课程内容中,重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全新课程体系,以此来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1+X”证书制度的引入,能形成多知识、多形式和多内容的全新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创新变革与发展;“1+X”证书制度的引入,能深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模块与实务技能模块的互融互通与有效衔接,针对性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在岗位工作中的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及应用能力,满足“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职业需求,发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基于多元化与复合型会计人才新标准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知识模块进行的优化调整,促进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模块与实务技能模块的深度融合,满足会计人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实际[4]。引入“1+X”证书制度,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构建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对应的建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的阶梯式流程图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强调对学生阶梯式的递进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完成对应课程模块的知识学习,达到对应的会计职业等级。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四个阶梯层级:第一阶梯的培养目标为会计员,对应的课程知识模块为基础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完成基础会计、会计确认、计量、核算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各项基础的理论知识,具备一个会计员的职业素养要求。
第二阶梯的培养目标为初级会计师,对应的课程知识模块为理论知识与初级的会计实务技能。初级会计师开始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基础知识在会计实务中的转化应用,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业务操作、成本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等与实务工作相关的会计职业能力,能够利用财务会计知识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具备初级会计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第三阶梯的培养目标为中级会计师,对应的课程知识模块为基础知识、实务技能与其他职业技能。中级会计师开始引入“X”职业技能课程知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技能,深入学习财务管理、审计统计、市场经济、税务法律、计算机应用、互联网信息以及大数据等与会计岗位工作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具备中级会计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第四阶梯的培养目标为高级会计师,对应的课程知识模块在“1+X”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岗位实践对“1+X”知识的融合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经济、税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信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能利用知识技能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有效的会计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具备高级会计师应有的职业素养要求。
基于“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的理论架构,进一步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来紧扣“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要求,全面重构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5]。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的构建流程图
基于新时期会计工作岗位对于人才复合型与多元化的需求,从新产业、新技术、新技能与新岗位方面进行深度解剖,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优化重构,对应的会计课程模块体现在:专业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知识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能力专项课程模块以及综合能力拓展应用模块。其中专业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对应学生的学业水平,专业知识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能力专项课程模块对应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拓展应用模块对应学生的岗位能力[6]。
“1+X”证书制度强调对学生循序渐进的阶梯式培养,在完整的课程周期要合理安排和设置课程模块,平衡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的关系,引入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相互融合,构建一个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1+X”制度下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设置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高职会计专业“1+X”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图
1—2 学期对应设置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会计员层级的基础知识培育;3—4 学期设置会计专业的基础与实务技能课程,完成初级会计师层级的知识与技能培育;5—6 学期引入职业化技能课程,结合会计岗位职业化需求,对应设置财务数字化管理、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业财融合以及金融财务等职业化技能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化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中级会计师层级的知识与技能培育;随着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要根据工作需要,按照难易程度逐步考取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金税财务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会计知识技能与这些职业知识技能的融合应用,逐步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达到高级会计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显而易见,这种基于“1+X”证书制度下进行的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设置,加强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逻辑,体现了层级关系,有利于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基于“1+X”证书制度对应丰富课程内容,按照学业水平、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三个阶段,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完善如表1所示:
表1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组建方式,能够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并基于不同层级对课程模块的内容进行丰富:
学业水平是会计知识认知理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加强对会计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熟悉、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处理、会计电算化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知识内容[7]。
专业能力是会计知识拔高与拓展应用的中级阶段,强调对会计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围绕会计业务操作、成本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等专业知识,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岗位能力是会计职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结合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8]。课堂实训课:财务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际性都相对较强的学科,应结合岗位职业素养要求来增设实训课程内容,在实训课中重点强化学生对会计实务问题的应对与处理;会计实务训练,设置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等不同方面的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务训练,重点强化学生对于会计实务能力的拓展应用,提升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顶岗实习: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课程,在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处理更为实际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此来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完成由理论知识向实务技能的职业过渡,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阶梯式培养目标。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学生阶梯式模块化的培养目标最终体现为综合能力,即专业知能、实务技能、岗位胜任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会计职业素养,而对应的实践能力,应在课程模块中优化设置教学内容,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优化课程内容
“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围绕专业知能、实务技能、岗位胜任、应用创新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内容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专业技能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会计理论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课程教学;实务技能方面,首先要强化学生会计确认、计量、核算以及电算化等基础的会计操作技能;其次要联系企业岗位实际,强化与企业会计工作相关的实务技能[9];岗位胜任方面,为提高学生会计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既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融合应用,也要加强学生对岗位实际问题的应对处理;应用创新能力方面,要结合“1+X”课程模块培养目标,加强会计知识技能与其他职业技能的应用结合,同时在岗位工作中实现职业技能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应用;职业素养方面,基于阶梯式模块化的系统课程教学,最终学生要具备会计职业素养:会计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会计专业技能与其他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
这些方面都是会计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设深度联系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的课程,以此加强会计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的应用结合,起到课程体系优化重构的重要意义[10]。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会计员、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以及高级会计师的阶梯层级来设置会计专业的模块化课程,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前,职业证书课程内容安排在后,强调对学生阶梯式的递进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完成对应课程模块的知识学习,达到对应的会计职业等级。这样有逻辑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能实现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深度融合,拓展并丰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知识内容;又能利用多元化职业知识及技能完善会计实务,加强学生的岗位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利用掌握的会计知识与技能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实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