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诗韵,徐 晔,谭 利
(江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构成的双轮创新驱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驱动力。 在新时期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依托的人口红利、贸易与投资红利等传统动力正在逐渐消退,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被压缩,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向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演进,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科技与制度双轮创新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深入研究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索更高效的产业转型升级途径将为当前政学两界面临的创新发展任务提供思路。
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与人力资本水平、高铁开通等状况都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赵冉冉和沈春苗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产业集聚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武晓霞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发现,个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但贡献较小[3]。 汪伟等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不仅促进了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优化,还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技术结构优化[4]。李佳等发现中欧班列显著推动了开通区域的产业升级,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可能干扰结果的因素后,该结论依旧稳健,并且该促进效应主要通过创新驱动、金融发展以及贸易增长等维度来实现[5]。此外,学者们认为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大量研究文献分析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针对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空间效应的探讨。 姜帅和龙静研究发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差异性影响。 相比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但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滞[6]。 陶长琪和冷琴等认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和创新驱动力都能显著促进江西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7]。Varum 等利用不同产业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有助于本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间接推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8]。 陶长琪和周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相邻省市替代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人力资本要素集聚和劳动力要素集聚度变化对邻近省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消极溢出作用[9]。
针对制度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的探讨。 庞明川等认为地方政府的制度情境优化可以有效缓解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提升创新意愿和创新要素匹配效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0]。 Yildizog 将制度创新聚焦于产业企业的创新策略上,其利用简化N-W 模型揭示了企业创新策略在产业演化进程中的驱动效应[11]。 李志强指出企业家需要不断强化制度创新行为惯例,以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利用外部制度资源有效地整合隐性知识是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演化的关键[12]。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发现无论是片面追求技术层面创新,还是片面追求制度层面的制度环境保障,都会导致创新的引领发展作用难以发挥[13]。 因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化升级的关键因素[14]。Perez 和Freeman 早在20 世纪80年代中期就曾提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匹配可以推动经济增长[14-15]。 纪宣明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匹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与推动力[16]。 赵玉林和谷军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升级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17]。 杜娇和张屹山通过建立静态研发博弈模型,讨论不同市场结构下正式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和产出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才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18]。
上述关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但尚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以往相关实证研究大多以添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交互项这种简单方式来探究二者的协同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很少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所形成的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所得到结论的稳健性难以令人信服。 厘清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匹配作用,采用回归残差法测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并从多维度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出发,探究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匹配所形成的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不仅有助于巩固实证结果,也有利于为各地区实施差异化的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学术界仅仅关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缺乏对双轮创新驱动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研究,事实上双轮创新驱动可以通过影响产业集聚、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与制度变革等多重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深入剖析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作用路径有利于丰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新常态背景下,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保障,科技与制度相互匹配所形成的双轮创新驱动可以释放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使创新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与创新经济学理论中肯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是相同的。 双轮创新最终都会影响市场价格机制和国家计划体制,而市场竞争与制度规制是国家与企业推进双轮创新的直接体现。 一方面,双轮创新通过企业间、产业间要素配置的竞争,企业间市场份额、市场地位的竞争,全球价值链中劳动分工、经济格局及经济分配等一系列市场竞争产生强化效应,从而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9]。 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会在产业经济方面采取政策性措施,市场潜意识推动产业经济的变迁或演变也是一种对市场原有问题处理的规制性措施。 双轮创新依靠国家与市场的规制性政策措施产生强化效应,不断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此外,地区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提升可以使第二产业在稳定的制度环境保障下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其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作用更为显著。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化以及整体升级均具有正向作用,但正向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化。
中国具有大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各自要素资源禀赋的影响,还受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这意味着双轮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存在着区域依赖性。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跨过了依靠资源要素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双轮创新驱动已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级化升级提供了持续的源动力。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乏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研发资金、科研人才等要素,以及国家或地区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在缺乏制度环境保障下,难以获取科技创新的“赋能”,从而会抑制部分产业转型升级,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稳步增长。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双轮创新驱动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化及整体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
双轮创新驱动不仅能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还能通过产业集聚、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和制度变革等多重效应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双轮创新驱动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汇聚,形成新的增长极[20],进而引起人口、技术、产业、公共服务等资源在不同地区的空间集聚,增强地区产业集聚效应。 此外,创新要素的知识流动产生的知识溢出,会增加地区创新收益,使该地区成为产业集聚区[21],而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会通过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 二是双轮创新驱动的技术创新成果会改变原有消费需求市场要素的相对价格与投入资本结构,进而改变各种产业间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使得生产要素在产业演变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关经验研究也表明,技术进步与长期消费增长存在正向关联[22],发展中国家总体消费能力及消费结构转向取决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23],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4]。三是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步提高,整个社会的需求特征会逐步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依靠稳定的创新驱动支撑,大力发展老龄新兴科技产业,满足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24]。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的上升会催生相应的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 四是随着中国从前改革开放时代步入后改革开放时代,产业生产要素和要素配置效率对市场制度的改革要求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双轮创新驱动可以延展制度变革的可能性边界,增强制度变革效应,而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变化[25]。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双轮创新驱动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和制度变革等多重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合前文的理论机制分析,为了检验双轮创新驱动是否通过产业集聚、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制度变革等多重中介效应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借鉴Baron 提出的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检验方法,构建如下逐步回归方程进行检验[26]:
其中,式(1)不仅是本文的基准回归方程,也是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检验方法的第一步检验方程。方程式中的i 代表省份(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t 表示时间,IS 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MA表示双轮创新驱动水平,X 代表控制变量,W 为中介变量。 中介效应检验步骤为,第一步,检验方程(1)的回归系数β1,若显著,则双轮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步,检验方程(2)的回归系数λ,若显著,则双轮创新驱动影响各中介效应变量;第三步,检验方程(3)的回归系数β2和φ,若两者均显著,则说明各中介变量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若系数β2不显著,则表明中介变量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此外,本文通过计算双轮创新驱动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在不同路径中的占比来探究其中介效应的大小:当β2与λφ同号时,其中介效应大小为λφ(λφ+;当β2与λφ异号时,即负向的中介作用,属于遮掩效应,效应大小为间接与直接效应相比的绝对值。
1. 双轮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度指标体系
构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度指标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 已有理论研究表明,一方面,科技创新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匹配,也就是要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为科技创新“赋能”,确保科技创新动能能够充分释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惠及民生福祉提供重要条件[13]。 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会通过改变参与主体的新技术学习、各种技术使用的报酬结构等方式对科技进步演化产生系统性影响。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研发投资制度的变化会对科技创新产生重要影响[27-29]。 本文定义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匹配度为双轮创新驱动,因为当制度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科技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赋能”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水平都会得到不断提升。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参考以往关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研究,借鉴徐晔和陶长琪等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科学性与可获取性,分别从投入、产出、扩散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水平[30]。 科技创新投入主要考虑劳动力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包含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等。 资本投入包含了研发经费、产品开发经费等。 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省级层面的科技创新,构建涵盖了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专职科研人员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每年毕业大学生及研究生数、千人拥有知识分配及传播人员数、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比等七个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科技创新投入水平。 科技创新产出是指各种类型创新产品、成果,主要有专利、学术论文、新产业产品等。 考虑到科技创新产出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创新成效,本文构建涵盖了技术成交额、三种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企业数等五个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科技创新产出水平。 科技创新扩散水平是指各地区创新产品、成果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效应,故构建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额等四个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科技创新扩散水平。
同理,借鉴肖功为和刘洪涛等的做法[31],本文主要从制度政策、制度资本、制度结构三方面构建制度创新指标体系。 首先,制度政策水平主要从市场政策、财政政策、教育政策、对外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包含了市场化指数、财政占比、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及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等五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地区制度政策水平。 其次,制度资本水平是指制度创新方面的资本投入,本文构建涵盖了教育科技经费占教育经费比重、R&D 投入占GDP 比重、R&D 投入强度等三个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制度资本水平。最后,制度结构水平是指在制度创新政策各方面的结构比例关系,其主要包含了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职工人数占比、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三个指标,从就业人数与投资结构来反映制度创新结构水平。 另外,借鉴陶长琪和徐茉的测度指标方法[32],采用一种可以有效解决数据量大且量纲不同问题的客观综合赋权法,即熵权法,测算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水平。 各指标具体内容及构成如表1 所示。
表1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核心解释变量:双轮创新驱动
对于两者之间匹配水平的测度,本文借鉴叶德珠和曾繁清的测度方法及思路[33],认为残差代表着解释变量无法解释因变量的部分,因此,残差可以用来衡量匹配度,即残差的绝对值越大,错配程度就越严重,匹配度就越差。 在有众多解释变量时,采用剔除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思路进行测度。 首先,将其他解释变量对科技创新进行回归,得到残差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制度创新变量对科技创新进行回归,得到一个新的残差加入制度创新后,新残差变得越小,表明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解释力越强,即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匹配度越高。 具体构建方法如下:
其中,RS 代表一地区或省份的科技创新水平,SC 是一地区或省份的制度创新水平。 Z 为其他解释变量。 考虑到政府干预、人力变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别引入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及人均GDP 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 MA 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匹配度值,即代表双轮创新驱动水平。
3.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整体产业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此产业升级不仅包含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升级,同时还包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化升级与整体产业生产效率的升级。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测算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IS1),借鉴付凌晖的测算方法[34],首先根据三次产业划分将GDP 分为3 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作为空间向量中的一个分量,据此构成一个3 维向量然后依次计算与三次产业从低到高排列的向量= (1,0,0)、= (0,1,0)、= (0,0,1)的夹角
4.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包括产业集聚效应(ICI)、消费需求效应(EN)、人口老龄化效应(OLD)、制度变革效应(EIC)。首先,测算产业集聚效应ICI。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演化升级在创新驱动下不断向高技术产业发展,因此采用区位熵测度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集中程度,根据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测算高技术产业区位熵[21]。其次,测算消费需求效应EN。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可以通过提高新产品消费需求与缓解地区产能过剩来达到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的目的,因此采用居民消费水平占GDP 的比重作为居民消费需求指标。再次,测算人口老龄化效应OLD。本文采用老年人口抚养比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是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劳动人口(15~64 岁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最后,测算制度变革效应EIC。 一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变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但准确的制度变革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基于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干预程度视角,采用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与中央人均财政支出占比近似表示[35]。
5. 其他变量
控制变量介绍如下。 一是信息化水平(INF),其表示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各地区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即邮电业务量除以常住人口数。 二是贸易开放水平指标(OPEN),其表示国际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表示。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FI),其表示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四是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其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实际利用外资按历年人民币汇率的平均价格折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表示。 五是政府财政水平(GE),其表示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借鉴朱雅玲和赵强的衡量方法[36],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 六是人力资本积累(PC),本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代理变量,同时参考汪伟等的做法[4],将每一种受教育水平按一定的受教育年限进行折算,然后乘以该教育水平的人数,再加总,最后除以相应的总人口,得到人均受教育水平,数据单位为年。 七是经济发展水平(PGDP),其表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示,即各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常住人口。
1.数据来源
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我国2003—2017年30 个省份面板数据(除西藏、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外)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报、国泰安数据库以及EPS 数据库。
2.数据描述性统计
由表2 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制度变革效应、金融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的标准差最大,分别为0.318、0.816、0.935、0.411、1.048,数值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人口老龄化效应、实际外商投资水平、贸易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差最小,依次为0.063、0.026、0.050、0.081、0.024,数值波动幅度较小;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科技创新水平、制度创新水平、消费需求效应、政府财政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相当,意味着这些变量数值关系上的波动幅度较为一致。
表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依据豪斯曼检验选择适合模型的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接着根据(4)式的基准回归模型考察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 表3 报告了具体的回归结果,表明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三种形式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模型1 与模型2 中,考察了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直接影响,结果显示,双轮创新驱动水平估计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系数值为3.095、2.939,表明双轮创新驱动水平每提高1 个单位,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水平在无控制变量加入时会提高约3.095 个单位,在控制变量加入时会提高约2.939 个单位。 模型3 与模型4 的估计结果表明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间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加入了控制变量后,促进作用仍然非常显著。 模型5 与模型6 中,不论是否加入了控制变量,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间的结构整体升级均存在稳健影响,即双轮创新驱动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间整体结构演变升级。 比较模型2、模型4、模型6 的估计结果可知,在相关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假设1 得到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双轮创新驱动通过引发产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延伸产业生产的潜力边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但由于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层次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化升级造成低端锁定,抑制了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化升级的步伐。
表3 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基准回归结果
在控制变量上,实际外商投资水平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这主要是因为实际外商投资绝大部分流入了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发展,因而抑制了产业结构整体与高级化发展,阻碍了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化水平抑制了服务业内部技术结构升级,但却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发展过程蕴含着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机制和高效的三次产业资源配置,其可以直接改善并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间结构高级化与整体升级。 贸易开放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化升级及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原因在于贸易开放诱发的资本和技术跨国流通刺激了国内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35],因此促进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了产业间结构高级化、服务化升级。 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化升级促进作用显著且作用较大,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促进作用较小,这是因为中国近几年金融市场都是更加偏向于高技术服务产业,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化作用较为显著。
基于基准回归结果分析,为了检验假设2,考虑到中国经济具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将其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进一步考察双轮创新驱动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分样本回归结果
从分区域的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双轮创新驱动对三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值均为正,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影响作用最强,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影响作用次之,而对产业内部结构服务化升级的影响作用最弱。 其中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作用不显著,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前沿示范区,具有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充足的研发资金以及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撑,依靠双轮创新驱动可以促进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相关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由1978年的20.41%上升至2017年的53.35%,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占比已经开始超过工业比重。对于中部而言,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产生微小的负向作用,且不显著,而对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升级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 对于西部地区,目前的双轮创新驱动水平仅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服务业与工业占比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创新要素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支撑,难以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根据前文的理论机制分析,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人口老龄化效应以及制度变革效应发挥作用,这里将逐一检验四个中介效应是否存在。 结合基准回归结果分析,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作用最强,从而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进行中介效应回归检验。 中介效应检验的面板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双轮创新驱动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多重效应检验结果
由表5 可知,模型16、模型18、模型20 与模型22 中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仅有模型22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上升会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刺激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但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政策制度产生不了直接影响作用。 接下来,主要讨论分别加入四个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
一是在模型17 中同时加入了双轮创新驱动与产业集聚效应后得到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041、2.449,且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相比,其系数值下降了约1/3 左右,验证了产业集聚效应是双轮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渠道。 高技术产业是各地区双轮创新驱动下的创新载体,集中了各地最优质的创新资源要素,因此在双轮创新驱动水平提升下,地区高技术产业整体集聚水平的作用高于一般产业[21],可以更进一步发展为产业集聚园,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
二是在模型19 中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回归系数值为2.226,显著低于基准回归的系数值,这意味着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可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在1998—2017年间从1551 元增长至10990 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3254.1 元上升至25973.8 元,两者的快速提升有助于推动市场消费与扩大市场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新兴产业发展与壮大,加速了产业间的结构高级化发展。
三是在模型21 中,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估计系数显著小于基准模型2 的系数,意味着人口老龄化效应在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双轮创新驱动可以“倒逼”地方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强地区银行的未来有限储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与改善传统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满足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4],从而实现产业间的结构高级化升级。
四是在模型23 中双轮创新驱动回归系数小于基准模型中的回归系数,这表明虽然制度变革效应在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但由于双轮创新驱动对制度变革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故双轮创新驱动难以通过增强制度变革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
综上可知,四种中介效应检验的回归结果显示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小于基准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但其中能发挥作用的只有三种中介效应,分别为产业集聚效应(16.53%)、消费需求效应(24.27%)、人口老龄化效应(22.06%),这意味着双轮创新驱动水平会主要通过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刺激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了两种检验思路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一种是替换变量。 前文分别探讨了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影响,这是替换被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在此基础上,再借鉴蔡海亚和徐盈之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思路[34],采用耦合模型测算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耦合协调度(RDIN),用来衡量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借助面板回归模型重新检验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表6 的模型24、模型25 以及模型26 报告了相关的检验结果,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三种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影响符号以及显著性与前文基准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在研究样本期间内,实证检验结论是稳健的。第二种是倾向性得分匹配。首先,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位数进行分组构建虚拟变量,运用虚拟变量与全部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每个观测值的倾向性得分。随后运用1∶1 最相邻匹配法匹配样本,匹配后控制组与对照组在关键变量上不显著,根据匹配后的样本量,展开重新回归,双轮创新驱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模型27、28 与29 的系数方向基本一致,不一致的模型28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本与原结论保持一致。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2. 内生性处理
前文实证结论表明,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但所得的结果可能因为变量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产生内生性问题,即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影响双轮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可以通过有效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以及加大对高技术企业的财政支出倾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和测量误差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参考席鹏辉、袁航和朱承亮的研究思路[37-38],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第一种是采用面板工具变量(IV)估计法检验内生性问题。 选择双轮创新驱动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利用GMM 估计法进行工具变量估计(如表7所示),由于内生变量与工具变量个数是一致的,故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问题。 由模型30、模型31 与模型32 可知正则相关性检验在1%水平显著,故可以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假设。 F 统计值大于10%水平上的偏误值,因此可以拒绝存在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表明本文选择的工具变量不仅是外生的,还是强工具变量。 同时,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估计系数基本显著为正,与前文实证结论较为一致,表明IV 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且不存在内生性问题。 第二种是以双轮创新驱动水平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SYS-GMM 估计法进行回归估计,得到模型33、模型34 以及模型35 的估计结果,即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具有正向作用的,且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与基准回归模型较为一致,这再一次肯定了前文基准回归结论的稳健性与可靠性。
表7 内生性问题检验
技术与制度互动作用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驱动力。 本文基于对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及测度得到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值,并从产业集聚、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与制度变革等多方面深入剖析双轮创新驱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选择2003—2017年我国30 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多重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匹配而形成的双轮创新驱动对我国不同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匹配度不断提升,双轮创新驱动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促进作用次之,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弱。 本文的实证结果均保持稳健。 二是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均为促进作用,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影响最为显著; 中部地区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产生了微小的负向作用;西部地区双轮创新驱动仅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三是双轮创新驱动水平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包括加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刺激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人口老龄化水平,其中刺激市场消费需求产生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本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在制度环境保障下,科技创新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即双轮创新驱动水平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不同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通过多重中介效应促进产业升级。 更重要的是,本文双轮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丰富了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趋势,提升双轮创新驱动水平。 一方面,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需要通过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健全市场企业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制定政策环境,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创造制度规制与优化制度环境,为科技创新“赋能”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发达地区需要增强制度创新意识,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民间团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平台,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一切制度壁垒,为科技创新“减负”,从而实现地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发展。
第二,提高政府与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 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需要大力发展人口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老年人消费需求水平。 另一方面,中、西部落后地区应该加强创新发展,增强创新要素新知识溢出效应,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改变市场产品消费需求结构,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
第三,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优化区域创新驱动机制及产业布局,推动地区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提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方面,在东部地区,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推动双轮创新驱动水平提升,发展地区产业竞争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聚焦于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匹配,构建特色经济体制机制与创新发展战略,联动规划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