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贵,王建余,邓 艳,范泽富,范泽金,高发富,吉 勇
(镇雄县农业农村局,云南 镇雄 657200)
河流水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国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流域水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例如,重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大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减少农业污染,实现流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相关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的生态治理安排部署,赤水河流域(镇雄段)以革命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涉及镇雄县赤水源镇、芒部镇、尖山乡、果珠乡、林口乡、大湾镇、雨河镇、花朗乡、以勒镇、坡头镇、泼机镇、鱼洞乡、黑树镇、母享镇等14个乡镇、107个村(社区)、2248个村(居)民小组,流域国土面积1634.4 km2。截至2020年,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的作物播种面积为133.3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4.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8.08%,主要为玉米50.83万亩、薯类36.70万亩、小麦7.00万亩、水稻0.94万亩、大豆4.07万亩、蚕豆1.23万亩、荞麦1.09万亩、高粱0.12万亩、杂粮豆2.17万亩;经济作物5.8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41%,主要为烟叶3.47万亩、油料2.22万亩、魔芋0.12万亩、药材0.07万亩;蔬菜作物18.4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13.85%,主要为叶菜类10.61万亩、根茎类3.10万亩、茄果类2.34万亩(其中辣椒2.21万亩)、瓜类0.27万亩、葱蒜类0.14万亩、菜用豆0.18万亩、其他蔬菜1.83万亩;其他作物4.8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6%,主要有绿肥3.39万亩、青饲料1.01万亩、其他0.49万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赤水河流(云南段)域保护治理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减、增、链、绿、种”五字诀调“深”、调“好”、调“顺”、调“优”、调“细”种植业结构,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
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种植蔬菜需要高肥水、高农药,而小麦是高农药低产出作物,对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生态环境势必造成水源污染问题。因此,到2025年,蔬菜和小麦种植面积“只减不增”,其中蔬菜播种面积比2020年减少5.5万亩,小麦减少2万亩以上;豆类、荞麦、水稻、油菜等环境友好型作物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其中,种植豆类(含绿肥)作物11.5万亩、荞麦3.5万亩、水稻1.2万亩、油菜3.5万亩;玉米、马铃薯、烤烟等主要粮经作物稳中有升,种植玉米51万亩、薯类37万亩、烤烟3.2万亩。流域内的种植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1)政治引领,责任担当调整。把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云南省、昭通市关于打赢赤水河保护治理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作为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革命性的态度和措施抓好赤水河流(镇雄段)域种植结构调整。
(2)重点突出,分类施策调整。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干支流核心区范围内的耕地要严格管控高耗肥耗药蔬菜种植,重点发展豆科作物、油菜等生态友好型作物和高端设施农业;其他地区减少高耗肥耗药蔬菜、魔芋、低产小麦等种植面积,扩大豆类作物、苦荞麦、水稻、油菜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规模[3];玉米、马铃薯、烤烟、优质水果等重要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4]。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4)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调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要求,成立镇雄县“一调两减”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农村局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横向或纵向沟通,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种植结构调整工作机制。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各乡镇、街道要强化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村(社区)、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着力营造共同参与流域保护治理的社会氛围,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坚持和践行“严管严控”策略,分区制定流域农作物种植负面清单,减少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在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核心区实施“一禁一限”,即流域河滩地禁种一切农作物,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30 m范围内限种高耗肥耗药蔬菜(大白菜、蒜、芹菜、花椰菜、西红柿等)和低产出作物(小麦等)。在赤水河其他区域实施“二控”,即控制蔬菜和小麦种植面积确保到2025年,流域内的蔬菜播种面积减少5.5万亩,小麦减少2万亩。
分区域制定流域农作物种植正面清单,扩大环境友好型作物、生态保育型作物的种植规模[5]。在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核心区着力实施“五增”,即增加绿肥等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面积,增大水稻、大豆、蚕豆、油菜等4种生态保育型作物种植规模。在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其他区域致力“四增”,即增大豆类、荞麦、油菜、绿肥等作物的种植规模。确保到2025年,赤水河流域(镇雄段)豆类(含绿肥)、荞麦、水稻、油菜种植面积分别达11.5万亩、3.5万亩、1.2万亩、3.5万亩。
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种植结构调整目标清单如表1所示。
表1 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种植结构调整目标清单 单位:万亩
以“粮—豆、菜—豆、烟—豆、粮—肥”轮作和水旱轮作等环境友好型与生态保育型轮作模式推广为抓手,小春季节重点扩大小春豆类、油菜等作物种植规模,大春季节重点扩大早春马铃薯、青饲玉米、鲜食玉米、豆类、荞麦、水稻、高粱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业结构系统的优质元素占比。同时,更加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态“链接”,并加强试验示范引导,落实种植结构调整措施,到2022年在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建设试验示范样板12.6万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样板各2万亩,耕地粮豆轮作5万亩,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玉米大豆带状种植)2万亩,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1万亩(即马铃薯+青饲玉米种植0.1万亩,马铃薯+苦荞种植0.1万亩,高粱种植0.1万亩,鲜食玉米种植0.1万亩,竹丫糯种植0.1万亩,水稻旱种0.1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保护地种植0.3万亩,植物富硒技术应用0.1万亩)。到2025年,力争各种措施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5.3万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各5万亩,耕地粮豆轮作种植5万亩,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玉米大豆带状种植)5万亩,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15.3万亩(即马铃薯+青饲玉米种植2万亩,马铃薯+苦荞种植3万亩,高粱种植0.2万亩,鲜食玉米种植2万亩,竹丫糯种植0.1万亩,水稻旱种1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保护地种植5万亩,植物富硒技术应用2万亩),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种植结构调整措施年度清单如表2所示。在种植方式上,采用玉米与薯类,玉米与豆类、小麦与豆类、油菜与豆类、粮食与蔬菜、十字花科蔬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间套种等模式,抑制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使种植业结构系统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更加顺畅通达。
表2 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种植结构调整措施年度清单 单位:万亩
以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强绿色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农业发展新动能和新业态。鼓励对流域核心区集中统一流转土地,建立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积极推行播种、施肥、病虫防控、收获等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强化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发展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种植模式,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规模[5]。力争到2025年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3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到达5个。
注重良种良法推广,突出优质高产高抗耐瘠品种和多功能种植方式,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品种结构上,加大农作物抗病耐瘠新品种引试、示范及推广工作力度,马铃薯选用云薯系列及昭薯系列、玉米选用云瑞系列及贵毕系列、小麦选用云麦系列等抗病耐瘠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应用率达100%,抗病耐瘠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在农作物种植模式上,重点推广马铃薯玉米“二套二”、玉米大豆带状种植、“玉米轻简化”、马铃薯+青饲料(鲜食)玉米、马铃薯+富硒苦荞等栽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减少病害发生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二半山及其以上地区重点推广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技术,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保护地栽培等;在赤水河流域(镇雄段)面山一侧有条件的区域实施“等高线”种植,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入河污染物。
综上所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的生态环境面临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对此,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重要突破点。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正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