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服务奉献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30年回顾与思考

2022-04-13 07:02颜大胜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组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

颜大胜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尊敬的各位前辈、同道们:

大家好!

在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带着一份渴望与期盼,满怀一腔激动和喜悦,迎来了纪念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学术大会。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今天终于通过远程视频顺利召开,真是好事多磨,但是老话说:有心不怕迟!借这个机会向为建立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付出艰辛的前辈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向支持分会创立和发展的历届上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培育我成长的前辈和支持我工作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纪念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学术大会上,我作为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光荣在会30年”的代表,第一届委员会理论学组成员和医学摄影学组副组长,以及即将离任的分会委员会的老委员,站在这个讲台上回顾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30年的历程,心潮澎湃,倍感亲切,也感到使命光荣。

今天我们重温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30年艰苦奋斗历程,大力弘扬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融合创新,服务奉献”为特质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建会精神,希望医学教育技术分会的同志们知史爱会、知史尊师;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铭记会史,思源汇聚,务本求实,同心协力,新担当新作为。我发言的题目是:“融合创新,服务奉献”。

1 融合创新,推动分会工作全面发展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年来,遵循中华医学会的办会宗旨,团结广大会员,不断推进学会的发展,始终将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应用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学术团队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学会建设的重点,是“融合创新,服务奉献”的30年。

1.1 积极推动组织和队伍建设筑分会之基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委员会以《中华医学会章程》为遵循,不断加强分会的组织建设,设立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学组、电视教材学组、设备技术学组、医学摄影学组、中医学组 5个专业学组,组建全国六大协作区和各省中华医学会省分会开展活动。至1996年,分会形成了7个专业学组的架构,一并纳入中华医学会管理。此后,分会内部相继补充成立教育技术分会网站、网络应用与管理学组、医学仿真应用与研究学组、教学应用与管理学组、医院信息化学组等;2015年将教材学组更名为教材与资源学组。1987年6月创办《医学视听教育》杂志,1998年杂志更名为《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年,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筹备建立分会网站,2007年10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在南方医科大学召开“网站首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网站编辑部挂牌仪式”,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题词祝贺。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委员会高度重视教育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由原来单纯的医学院校向高校的附属医院延伸,向医学科研院所、优生优育、卫生宣教、疾病防治中心扩展,向卫生音像出版社和IT行业扩展。从单纯的专业人员向兼职人员发展,向教师队伍和医务人员延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分会已有150多个单位会员,约2250人。分会针对从业人员或教学使用者对电化教育教学理论、设备条件建设与使用、教材制作与使用等方面的认识与经验相对不足实际,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1.2 积极推动学科建设立分会之本

“中华医学会医学视听教育学会”于1990年成立(如图1所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学科地位尚不突显。1990年12月,朱全义在《医学视听教育》杂志上撰文“加速学科建设,推动事业发展”。1995 年,第二军医大学烟玉明在“定义教育技术”一文中提出“教育技术人员学者化,教育技术中心学科化”的口号。

1997年10月,陈金宝在中华医学会第三届教育技术学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技术人员要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价值。理论学组于1998年 6月以“当前医学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提出当前医学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 一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改革;二是医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三是医学教育技术学科及人才建设;四是医学教育技术的内涵;五是医学教育技术成果的认可等。

第二军医大学烟玉明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论医学视听教育的学术地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之路”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三个层次”等文章,反复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其发展路径。在广泛的学术讨论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的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引领行为。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医学教育技术人强化自身的内涵建设,在拓展教学服务中转变职能。通过开设选修课,开设远程医学教育,转换角色,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过去的单纯教学配角,转变为教学主角,从外围走向舞台中心,将教学服务部门变成办学机构;承担科研课题,出版专著和发表高质量论文,为行业提供标准和范本,并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效益;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会员单位开展教育技术高学历人才培养工作。

图1 中华医学会视听教育学会成立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

1.3 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设立学科之基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十分重视教育技术专业理论体系的建立。分会始终把不断提高广大会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作为重点来抓:首先是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开展广泛的论文交流和评审活动;其次组织召开学术专题研讨会;第三是以分会会刊《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为窗口,开展交流和研讨;第四是制定评审标准,开展优秀论文的评审和表彰,以激发广大会员开展理论研究的积极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分会较好地适应了形势的变化,并结合医学教育特点,把理论研究作为突破口,不断丰富医学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在此过程中,分会始终把跟踪国内外教育技术新理论,满足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作为研究的主线和重要内容。1985年,从筹建成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视听教育学组”时起,筹备组就成立理论学组和着手创办《医学视听教育》杂志,以《医学视听教育》杂志和各个学组的学术交流为平台,大力开展医学视听教育理论的研究。例如:朱全义的“定名医学视听教育之我见”“中国医学视听教育的未来”,吴志澄的“我国医学视听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烟玉明的“定义教育技术”“论医学视听教育的学术地位”,丁卫泽的“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李干臣的“视听教学的模式与实施原则”“从新三论看视听教育八大关系”“医学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刍议”,白世痒的“对电视教材‘四性’的再认识”,冯钢的“医学视听教学中五个结合问题”,刘扬的“医学电视教材设计的‘七性’,韩亚丽的“视听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实施原则的探讨”,包怀恩的“试论医学视听教育的人才建设”,张德仲的“视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王金喜的“发展医学视听教育(教育技术)促进医学教育改革”,黄少豪的“提高教师电教(教育技术)意识,促进‘三深入’”等等,系统地阐述了医学视听教育命名、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术定位、队伍建设、教学应用与评价等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医学视听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烟玉明推出“学术传播论”,进一步充实医学视听教育的基础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分会单位会员先后编著出版医学教育技术专著、教材50余部,以固化理论研究成果,传播医学教育技术新理论、新观念。

1.4 推动医学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扬分会之长

教育技术环境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委员会十分重视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在投影、幻灯和模拟信号电视时代,重点推动电教课室的建设、投影幻灯和电视教材制作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在电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时期,教育技术分会积极推动普通教室向多媒体教室转变;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化校园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制作和应用环境建设。在这些转换过程中,分会委员会着力推动教育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内外的新理论,广泛应用主流技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规划论证所在单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广东医学院跨越校区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第四军医大学率先建成了虚拟演播室、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临床教学手术演示系统”、湘雅医学院建成的通过卫星通讯24小时医学频道教育中心、第二军医大学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设的手术转播系统、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了知识管理系统、宁夏医科大学的数字化校园、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建成了大规模多路并发的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和医学虚拟仿真系统等有效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1.5 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展分会之能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核心。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根据实际,以视听教材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医学教育资源建设,以资源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以教学应用促学科发展。分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引导:首先是在选题上强调以教学需求为目的;其次是在编制上强调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在评审上强调规范程序,严格评审标准;四是在应用上强调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视听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评审和展示活动,推动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1990年以来,分会共组织了10次全国性学术大会,有近5000部(幅)教材、作品参加评审和展示,其中有60%入围,40%获奖,还有部分教材在国际参赛中获奖;100%的电教教材在全国医学院校教学中应用;60%的电教教材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电教教材的制作和应用对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全委会赓续建会精神发奋图强谱新篇

薪火相传、耕耘不辍。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在建会30年的历程中,有一大批专业自觉、职业自信、担当奉献的教育技术人,团结协作、创新奉献,创造了以“融合创新,服务奉献”为特质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医学教育技术分会建会精神,凝聚了分会前行的力量,成为医学教育技术人的精神文化基石。这种精神不断地滋润、养育、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可贵法宝;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建设高水平教育技术分会的永续源泉。

2.1 老委员海纳百川,立德树人做榜样

在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委员会的队伍里有一大批信念坚定、专业自觉、职业自信、胸怀坦荡的干部:首任分会主委吴志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凝聚各方力量创分会,以“强技术,树新人”的理念建专业学组,举贤惜才传帮带;朱全义创办分会和《医学视听教育》杂志,鞠躬尽瘁,甘当“伯乐”做人梯,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技术骨干,激励了无数致力于发展医学教育技术事业的同行;首届副主委薛建阁服务大局协力创分会;陈金宝传承老主委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事科研育后人,成果丰硕树榜样;副主委、分会第五、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光友民主办会,规范管理,传承优良作风带队伍;分会副主委冯钢,努力构建《医学视听教育》杂志编委团队传帮带。分会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玉芳以“黄牛精神”服务分会。谢百治常委举贤让能育新人;吕小定常委高风亮节当人梯;第七至九届副主委潘新华几十年如一日服务大局做保障;第六届常委阮鼎和以炽热的情怀带出学组好团队。

在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委员会的队伍里还有一大批信念坚定、专业自觉、职业自信的干部。如颜大胜、潘新华、邵加、丁卫泽、王亚平、陈云红、陈晓等委员,“光荣在会30年”,他们不断赓续和传承“融合创新,服务奉献”为特质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医学教育技术分会建会精神。

2.2 全委会赓续建会精神发奋图强谱新篇

第一届委员会健全学术组织和扩大会员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 ;组织视听教材制作的大协作,下大力气抓《医学视听教育》杂志的创办,加强与海外学者的联系,先后派出代表团赴美国和香港考察学习,邀请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和台湾的视听教育界的同仁参加本学会的学术活动。

第二届委员会不断拓展医学视听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在“用”字上下工夫,推动教育技术“三深入”;以《医学视听教育》杂志为平台推动理论研究,出版《医学视听教育学》专著;协助卫生部科教司规划视听教材建设;提出对医学视听教育的发展认识与定位思考。

第三届委员会抓“常委会”和“学组会”建设繁荣学术交流,发挥会员单位能动性,建立医学教育网站,成立“网络教育学院”,制作一批网络课程,探索医学远程继续教育,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开会申报制度”,严把各种学术活动质量关,推动教育技术事业创新发展。

第四届委员会加强对医学教育技术的前沿和热门课题的深入讨论,制定电视教材、网络教材等评选标准;教育技术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有的院校教育技术中心获得国家或地区自然基金课题项目, 还有一些院校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

第五届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完善学术会议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计划,科学管理,四年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14次,约750人次参加,共征集论文204篇,各类作品338部(件、个),评出优秀作品205部(如图2所示);完成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网站建设,中华医学会钟南山会长为教育技术分会网站题词。

图2 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教育技术学术会议全体与会成员合影

第六届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单位会员的登记工作,扩大学组机构职数,设立青年委员会、工作秘书和分会秘书长,夯实组织基础,完善各类工作制度,保证各级工作的民主协商,组织各级各类学术活动12次,其中重要学术活动10次。举行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医学教育技术西部行学术大会。

第七届委员会积极跟踪时代步伐和信息技术前沿,努力发展壮大学会专业队伍,组建三个新学组;推进了民主办会,先后建立了分会的QQ群和微信群;推动医学信息化教材和资源建设,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赵惠康编导的3D《肺栓塞形成机制新认识》医学影视教材获“希腊健康女神”奖(如图3所示),并出版《医学教育技术教程》。

图3 3D《肺栓塞形成机制新认识》获“希腊健康女神”奖

第八届委员会确立学术为上、民主为先、服务为本的理念,依法办会;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继承和发扬分会的优良传统,海纳百川,同心同德开创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确立从长远着眼,从三年工作着手,推行以条分工、以块推进、条块结合的工作原则,推动各组织机构同频共振。建立分会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分会委员和学组考核办法和分会印章使用管理办法;推动“会企合作”“教产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推动理论研究和高水平教材建设,举行第八届学术大会,征集到参评成果744项,表彰396项获奖项目;有五部教材分别荣获“希腊健康女神奖”一等奖和“希腊健康女神”荣誉奖;策划、组织《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史》编撰,总结教育技术分会30年发展成就,铭记会史。

第九届委员会加强分会党建工作,组织党员瞻仰嘉兴红船,重温入党誓言,开展在线“医心向党,向阳而生”主题党课活动;举行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2019年学术大会(如图4所示);向老主委颁发了杰出贡献奖;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获显著效益;配合抗疫,探索线上教学新方法,组织举办在线学术交流活动;接力推进《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史》撰写和启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印记》电视片的编制工作(如图5所示),组织纪念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学术大会。

图4 教育技术分会2019年学术大会主要领导合影 图5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史》编委会成员合影

2.3 众学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展宏图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高度重视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将一批有专业特长,学术造诣较高、组织能力较强、乐于奉献的骨干,推荐到各专业学组,以交任务、压担子的方法,调动骨干的积极性,各学组主动作为,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

理论学组先后组织10次论文评选,推动专业理论研究,构建医学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培植一批理论成果与人才。

教材与资源学组秉持“以评促进”的理念,不定期地开展教材评审,从1990—2020年,先后评审表彰1242部视听教材;1987—2020年会员单位专家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发表教材制作论文1245篇,视听教材的教学应用类论文1433篇。

技术学组以先进的设备技术为“媒”,传播新理念,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987—2020年,学组成员和会员单位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发表论文754篇,其中技术保障189篇,技术与教育490篇,构建起医学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组先后组织10次全国学术大会,有57部电视教材、81个多媒体课件、53部网络课程和软件平台进行了评审与交流。

医学摄影学组树立“学术促提高,交流促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学术交流。1991—2020年,先后组织全国学术大会7次,专题工作研讨会3次,参加交流的专家796人次,会议交流论文593篇,幻灯教材30套,936件作品参加评审与展示。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发表医学摄影论文203篇,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医学摄影理论体系。

医学美术学组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先后组织全国性学术大会7次,参加学术研讨会671人次,大会交流论文252篇,交流作品1879件;1990—2020年,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发表论文102篇。

职教学组主动融入分会的各类学术活动,并积极组织会员独立开展学术交流,先后组织交流会3次,参会212人次,交流论文99篇。

教学应用与管理学组瞄准医学教育技术发展前沿,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学术交流。自2014年成立至2020年,先后组织全国学术交流大会3次,参会专家代表770人次。

网络应用与管理学组积极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单位会员从2013—2020年,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发表网络建设与应用及管理类论文257篇。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编辑部同仁努力耕耘,创刊30余年出版杂志34卷,170期(如图6所示)。杂志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2006年杂志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2018年杂志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以及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数据库收录。

图6 前主委颜大胜与前副主委兼编辑部副主编冯钢合影

其他各专业学组(学术团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3 体会与思考

3.1 “融合创新,服务奉献”特质是立会之本

“融合创新,服务奉献”是医学教育技术人在建会30年的精神积淀,是分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是立会之本。

所谓融合就是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融合、中西式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的融合、学科专业技术的融合、组织形式的融合,由此创新推动了医学教育技术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建设、技术环境建设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技术专业学科。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在融合创新中成长,在融合创新中壮大,在融合创新中提升。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坚持“三深入”的方针、在于坚持“会企合作”的路径、在于坚持“融合创新,服务奉献”的特色。

3.2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精神是兴会之魂

纵观医学教育技术分会建会30年的发展史,是几代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凝聚了全国医学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士,组建了医学教育技术分会,使分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建设、发展分会,使分会从弱到强。医学教育技术人30年的砥砺奋斗,铸就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精神,这既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使命,这是医学教育技术分会的兴会之魂。我们必须以坚持“学术为上”的立会理念,坚持“民主为先”的兴会战略,坚持“服务为本”的治会方针,弘扬和传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精神。

3.3 “审时度势,应运而变”战略是强会之法

现代医学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结合的产物。过去的30年,教育技术人紧跟社会的步伐,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建立、发展壮大医学教育技术分会。今天,医学教育技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军队院校和部分部属院校取消教育技术机构,医学教育技术分会的学科地位受到挑战;中华医学会取消评奖,分会的凝聚力受影响等等,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叠加,给医学教育技术分会以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须坚持“审时度势,应运而变”战略。做到“以变应变”继往开来,“有为谋位”融合求进,“学先行先”求实创新。

三十一年的教育技术分会尚年轻,其薪火传承必将一站比一站更加灿烂。今天的庆典,是分会精神文脉、历史沉淀的温故回望,是分会文化底蕴、教育品牌的再塑升华,也是分会办出高水平、再创新辉煌的筑梦启航。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将永远铭记。站在新时代,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工作表彰先进,铭记历史汲取智慧,担当奉献开创未来,向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目标迈进,在推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中再铸华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前辈们、同志们幸福安康!祝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明天更辉煌!

猜你喜欢
学组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
本刊启示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2022年度重点学术活动计划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流式和细胞鉴定质量管理学组成立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表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图的要求
第三届全国毛发学术会议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首届华夏医学胸部创伤论坛在昆山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