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量、产量及净收益的影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晋南地区主要的轮作方式,施用磷肥往往是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供磷能力、促进作物的磷素吸收、产量增加和收益提高的重要措施,但不同磷肥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产量和净收益的影响均存在差异,且不同年份的表现也存在差异(表1)。从两因素方差统计结果看,施磷量、年份及施磷量与年份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和净收益。
表1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量、产量和净收益Table 1P uptake, yield, andprofit of the winter wheat and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rates
表1结果显示,就同一处理的不同年份而言,不施磷处理(P0)的吸磷量、产量、净收益随着种植年份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且各参数年度间的变异系数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最大,这主要与连续不施磷造成土壤磷素肥力耗竭有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素供应能力逐渐提高,各参数年度间的变异系数逐渐变小,当施磷量达到或超过180 kg/hm2时,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幅相对较小(小于10%),这说明较高的施磷量有助于维持体系各参数的稳定性。2017年的平均吸磷量、产量、净收益均高于2018、2019年,且变异系数较小,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平均吸磷量、产量、净收益均呈下降趋势,而变异系数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不施磷、低量施磷处理造成土壤磷素肥力耗竭有关。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和净收益均以P0处理最低,之后随施磷量的增加均呈现先显著增加后平稳的趋势。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磷,体系的磷素吸收量、产量、净收益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某一施磷量后,体系的磷素吸收量、产量、净收益呈现相对平稳状态,基本不随施磷量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平稳状态的施磷量基本稳定在180~240 kg/hm2范围内。
2.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吸磷量、产量、净收益与施磷量的拟合关系
为探求获得磷素吸收量、产量、净收益最高值的施磷量,根据田间试验设计的肥力均一性原则,同时也考虑不同磷肥用量连续施用的平稳性,用直线平台模型分别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3年平均的磷素吸收量、产量、净收益与施磷量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图1),由此求得达到3年平均最高磷素吸收量的施磷量、最高产量施磷量和最高净收益施磷量分别为239、210和193 kg/hm2,可见,获得各参数最高值的施磷量存在差异,获得最高吸磷量的施磷量高于获得最高产量的施磷量,这表明试验的磷素吸收存在奢侈吸收的现象。
图1 2017—2019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平均吸磷量、产量、净收益与施磷量之间的直线平台拟合关系Fig. 1 The relationship fitted by linear plateau model between P uptake, yield or profit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phosphorus application from 2017 to 2019 in the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2.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增产及增收的影响
从磷肥施用的增产增收情况(表2)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各年份的施磷处理均较不施磷处理具有增产增收作用,增产率和增收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趋势。2017、2018、2019年轮作体系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的增产率变幅分别为10.2%~17.0%、10.7%~21.5%、23.8%~53.1%;增收率变幅分别为8.1%~13.3%、8.8%~16.5%、24.2%~52.9%,施磷处理的增产率和增收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肥力持续耗竭造成的。从3年增产的平均效应看,P240和P300处理增产率最高,为28.0%,与P360处理无明显差异,显著高于P120和P180处理,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3年平均增产23.9%;从3年增收情况平均效应看,P240处理增收率最高,为24.7%,与P180和P300处理无明显差异,显著高于P120和P360处理,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3年平均增收20.4%。可见,不同年份P240处理均有较高的增产增收效应。
表2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增产率和增收率Table 2 The yield and profit increase rate of the rotation system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 rates
2.4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图2表明,不施磷处理(P0)下,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呈持续下降趋势,从试验开始前(2016年10月)的18.5 mg/kg下降到2019年的4.0 mg/kg,年均下降 4.8 mg/kg。P120 和 P180 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从试验前的18.5 mg/kg分别下降至2019年的9.5和14.6 mg/kg,分别下降48.6%和21.1%,年均下降分别为3.0和1.3 mg/kg。而P240、P300和P36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则分别上升至2019年的22.9、30.6和31.2 mg/kg,较试验前有效磷的基础含量分别上升23.8%、65.4%和68.6%,年均上升分别为1.5、4.0和4.2 mg/kg,P300和P36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P240处理。可见,施磷量偏低会造成土壤供磷能力下降,提高施磷量可以快速提高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但是施磷量过高(P360)也不会继续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图2 2017—2019年施磷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Fig. 2 The response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to P2O5 application rate from 2017 to 2019
为进一步明确各年份保持初始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对各年份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直线模型拟合(图3),2017、2018和2019年的直线拟合方程分别为:y=0.0515x+8.6018(R2=0.9084)、y=0.0618x+6.5075 (R2=0.9307)和y=0.0842x+1.8723 (R2=9527)。由土壤基础有效磷水平与3个方程的交点可以分别求得,当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基础土壤有效磷水平(18.5 mg/kg)时,2017年所需的施磷量为 192 kg/hm2,2018 年为 194 kg/hm2,2019年为197 kg/hm2,这与3年平均净收益与施磷量的关系用直线平台模型拟合求得的年平均适宜施磷量193 kg/hm2相近,这表明年施磷量193 kg/hm2是同时实现作物高产、高经济效益、保持土壤初始有效磷水平的适宜施磷量。
图3 2017—2019年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拟合关系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2O5 rate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from 2017 to 2019
2.5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影响
磷肥施用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均是评价磷肥效率的重要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磷肥施用的效率,磷肥的偏生产力反映土壤养分水平和磷肥施用量的综合效应[7],磷肥的农学效率表征了每增施1 kg磷肥(P2O5)作物产量增加的量,是反映肥效的重要指标,而肥料利用率则表征作物吸收肥料养分占施肥量的比例,是反映肥料吸收利用的重要指标。表3结果显示,磷肥的偏生产力在各年份及3年平均均表现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2017、2018、2019年的磷肥偏生产力随施磷量的增加,变幅分别为189.3~65.4、163.3~58.3、147.9~58.9 kg/kg,3 年平均的变幅为 166.8~60.9 kg/kg。磷肥的农学效率在2017年表现为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变幅范围在17.6~8.1 kg/kg;在2018、2019年及3年平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18、2019年的变幅分别为16.7~9.2和35.1~19.4 kg/kg,3年平均变幅为23.0~12.2 kg/kg。磷肥利用率在各年份及3年平均也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随年份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17、2018、2019年的磷肥利用率的变幅分别为7.5%~19.8%、12.6%~22.2%、24.1%~35.9%,3年平均的磷肥利用率变幅为14.7%~25.8%,以P240处理表现最高,磷肥利用率为25.8%,其次为P180处理,磷肥利用率为25.1%,这两个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二者均高于其他处理,可见,施磷量在180~240 kg/hm2时磷肥利用率较高。
表3 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的利用效率Table 3 Phosphorus use efficiency in the rotation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application rates
2.6 适宜施磷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肥利用效率
为进一步明确适宜施磷量的磷肥效率,对2017—2019年轮作周期的磷肥利用效率与施磷量(P2O5)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元二次函数拟合(图4),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利用率和施磷量之间的二次方程分别为y=0.00147x2–1.1363x+280.4 (R2=0.9925)、y=–0.00026x2+0.0866x+14.823 (R2=0.9089)和y=–0.00047x2+0.1912x+5.7091 (R2=0.8411),求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磷量(193 kg/hm2)下,磷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利用率分别为115.9 kg/kg、21.9 kg/kg和 25.1%。
图4 磷肥利用效率与施磷量之间的关系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 use efficiency and rate of P2O5 application
3 讨论
3.1 磷肥施用效应评价
肥料效应是指各种参数(观察值)对施肥的反应,如养分含量或吸收量反应、产量反应、收益反应、土壤养分全量或有效含量的反应,等等,各种参数反应的大小是评价肥料效果的重要指标,它既受土壤本身的肥力水平[11,22]、气候条件(降雨量、气温)、耕作措施、作物类型及品种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施肥量、施肥方法、施肥时间、施肥位置有关[3]。本研究经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就不同施磷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吸磷量、产量、净收益、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含量等参数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施磷处理的上述各参数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但不同施磷量的表现存在差异,且获得各最高反应参数的施磷量也存在差异。就增产率和增收率而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3年平均增产14.3%~28.0%,增产率和增收率均以施磷量240 kg/hm2表现最高,但当施磷量达到或超过180 kg/hm2时,产量和净收益没有显著性差异,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侯云鹏等[6]研究结果表明施磷比不施磷的玉米产量3年平均增产9.2%~23.9%,施磷量为100 kg/hm2增产最高。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在施磷量120 kg/hm2时产量最高且较为稳定,李廷亮等[10]在晋南旱地小麦的研究中得出单季小麦的施磷量达到120 kg/hm2时产量最高也最稳定。就磷肥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利用率)而言,则总体上随施磷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0,13]。就土壤有效磷含量而言,不施磷处理的有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份的延长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施磷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前人[23–25]研究结果一致,但过量施用磷肥会造成土壤有效磷含量过多累积,增加环境风险[17–18],因此,从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角度看,需要尽可能减少磷肥用量,并减少磷素在土壤中累积。本研究求得晋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维持土壤基础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吴启华等[7]通过在吉林连续3年的玉米试验得出,施磷量为60 kg/hm2能基本维持土壤基础有效磷(30.2 mg/kg)含量;Fixen等[11]在不同磷素肥力水平上连续3年种植苜蓿的试验中,求得中低磷素肥力(基础有效磷14 mg/kg)和高磷素肥力(基础有效磷26 mg/kg)维持各自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分别为每年137和98 kg/hm2,可见各地区基础有效磷含量不同、磷肥施用效应存在差异,维持作物高产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施磷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价磷肥施用效果采用单一指标往往是片面的,需要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多目标要求(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可持续、环境友好),协调各参数综合反应来评价磷肥的施用效果,而获取适宜施磷量是评价磷肥效果最关键的参数。
3.2 磷肥适宜用量的确定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肥料效应函数是获取适宜施肥量的常规方法,目前应用的函数模型包括一元二次模型、线性平台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等[26],求取的肥料适宜用量具有准确性高的优点,可以计算出经济施肥量、施肥上限和下限。通过单季作物[8,12]田间试验获得的肥料适宜用量往往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而通过多年田间试验获取的适宜肥料用量克服了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靠性更高,实用性更强,更具统计学意义。对于磷肥施用而言,通过多年定位试验来求取磷肥的适宜用量尤为重要。在本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根据直线平台模型的拟合求得的3年平均最高吸磷量、最高产量、最高净收益的施磷量分别为239、210、193 kg/hm2,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施磷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求得维持土壤基础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可见,不同目标求取的磷肥用量存在差异,最高吸磷量的施磷量高于最高产量施磷量,这表明磷肥施用存在磷素奢侈吸收的现象[7,11],不符合资源利用的最小化需求,从农业生产经济角度看,最高净收益(经济)施磷量是适宜的,这与减少土壤磷素累积、维持土壤基础有效磷含量(18.5 mg/kg)的施磷量相近,因此,综合考虑高产、低耗、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目标,最终确定193 kg/hm2是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磷量。该施磷量高于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120 kg/hm2的适宜施磷量,这与两地产量水平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差异有关。侯云鹏等[6]通过吉林乾安连续3年的玉米试验得出,适宜施磷量为88~97 kg/hm2;吴启华等[7]通过吉林公主岭连续3年的玉米试验得出,推荐施磷量为60 kg/hm2。可见基于不同的生产条件、作物类型、土壤基础有效磷含量,得出的适宜施磷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多年磷肥试验所得的磷肥适宜用量,一方面与连续不施磷处理供磷能力持续下降和各施磷处理连续施用的效应及其效率有关,另一方面,磷肥的适宜用量与作物的吸收和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释放有关。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磷转化为有效磷的速度慢于作物吸收带走的磷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需要投入更多的磷肥,以保持土壤磷素肥力并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土壤磷的累积[27]。经过长期磷肥投入和土壤缓效态磷的不断释放,土壤磷的固定和释放会逐渐平衡[28],本研究磷肥的适宜用量将会逐渐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一点将随着试验进行得到验证。
3.3 磷肥适宜用量下的磷肥利用效率评价
提高磷肥利用效率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6–10, 1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磷肥的利用效率与施磷量有关,磷肥施用量少,磷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磷肥利用率往往较高,但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因此,不应该片面强调磷肥利用效率,而更应该关注作物高产、稳产条件下的磷肥利用效率。本研究在保障作物高产和保持土壤磷素肥力不降低的前提条件下,求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整体的适宜施磷量为193 kg/hm2。利用磷肥利用效率与施磷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4)求得适宜磷肥用量下磷肥偏生产力为115.9 kg/kg,磷肥农学效率为 21.9 kg/kg,磷肥利用率为25.1%。本研究适宜施磷量下获得的磷肥偏生产力低于侯云鹏等[6]在吉林省连续3年种植玉米的磷肥偏生产力,这与两地基础肥力水平不同有关,而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利用率与其相近。磷肥农学效率处于Dobermann等[22]报道的适宜条件下谷物20~50 kg/kg的范围,也与王寅等[29]得出的吉林省玉米的平均磷肥农学效率相近,低于邢丹等[13]在河北保定研究得出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利用率处于Dobermann等[22]报道的适宜条件下20%~30%的范围,高于张福锁等[30]统计的全国小麦和玉米平均磷肥利用率。适宜施磷量下的磷肥效率基本处于世界平均范围内,磷肥效率不同与气候条件、土壤磷素肥力水平及产量水平不同等原因有关。
4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不施磷肥或年施用P2O5少于180 kg/hm2土壤有效磷处于耗竭状态,年施P2O5大于24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维持基础土壤有效磷含量(Olsen-P 18.5 mg/kg)的施磷量在192~197 kg/hm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吸收量、产量和净收益随吸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达到平稳状态,但达到平稳状态需要的施磷量存在差异。经直线加平台模拟计算,保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高效和较高磷肥利用率的磷肥用量为P2O5193 kg/hm2,且该用量也可以维持土壤的有效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