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辉,张志军,杨立强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102;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53)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为颈椎病最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升高趋势[1]。目前治疗CSR的方案包括颈部制动、手法按摩等,但均收效甚微[2]。中频电疗为新型物理疗法,以电流刺激颈部肌肉改善颈肩部血循环,可调节自主神经组织功能、扩张颈部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3]。
随着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cervical nerve root block, SCNRB)逐步用于治疗CSR,通过在病变神经根部位直接注入抗炎镇痛药物以阻断神经传导通路,可减轻局部水肿程度、改善血液循环[4]。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CNRB可直观显示药物扩散情况,降低神经根损伤风险,提高穿刺准确性[5]。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CSR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4月—2020年7月126例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的CSR患者,男57例,女69例,年龄35~52岁,平均(43.3±3.3)岁;病程1~3年,平均(2.1±0.4)年。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6]诊断CSR标准;②首次接受SCNRB及中频电疗治疗;③凝血功能、免疫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标准:①1周内曾接受镇痛药物治疗;②合并其他颈椎疾病、脊柱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③罹患心、肝、肾等脏器疾病;④合并感染性肺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CSR患者分为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每组42例,其基本资料见表1。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126例CSR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仪器与方法 对3组CSR患者均予以颈部制动,嘱其尽量卧床,避免屈曲颈部,卧位休息时采用平卧硬板床及高度7 cm左右硬枕;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中频电疗、超声引导下SCNRB及二者联合治疗。
1.2.1 中频电疗 嘱患者取坐位,采用ZP-A8型中频治疗仪(河南迈通实业有限公司),将电极板分别置于颈部病变节段两侧,调节低频、中频频率分别为20和5 kHz,波形为正弦波,治疗时间20分钟/次,1次/天,每周治疗6天后暂停1天,共治疗3周。
1.2.2 SCNRB治疗 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师进行操作。嘱患者侧卧,采用Hitachi F37多普勒超声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于超声引导下以19号细针头(3.5 cm)穿刺根据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明确的责任神经根,保证显示针尖清晰,于颈椎前后结节间颈神经根附近注入[2%利多卡因2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二丙酸倍他米松5 mg+倍他米松磷酸钠2 mg)+甲钴胺1 ml+生理盐水6 ml] 混合液5 ml,1次/周,共治疗3周。见图1、2。
1.3 观察指标 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量表[7]评估3组CSR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颈椎功能。采用6级评分法(0~5分)对疼痛、阅读、头痛及驾驶等10个项目进行评分,总分50分,得分越高代表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检测3组CSR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及P物质(substance P, S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阻滞部位出血、感染或电极灼伤等并发症;随访观察治疗后1年CSR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R×C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的差异。采用Shapiro-Wilk正态分布检验评价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NDI量表评分、PGE2及SP水平差异,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CSR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1 颈椎功能 治疗前,3组CSR患者ND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NDI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7.69、19.24、24.97,P均<0.01),且联合组低于中频电疗组及SCNRB组(P均<0.05),SCNRB组低于中频电疗组(P<0.05)。见表2。
表2 126例CSR患者经中频电疗、SCNRB及联合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126例CSR患者经中频电疗、SCNRB及联合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NDI量表评分PGE2(ng/L)SP(μg/L)治疗前 中频电疗组(n=42)35.21±3.67341.25±33.6411.52±2.45 SCNRB组(n=42)34.67±3.55342.55±33.7811.45±2.31 联合组(n=42)34.52±3.51345.62±34.5211.35±2.62 F值0.430.180.05 P值0.650.830.95治疗3周后 中频电疗组(n=42)24.52±2.73245.62±27.846.85±1.75 SCNRB组(n=42)21.33±2.54*228.65±26.01*5.17±1.36* 联合组(n=42)18.25±1.89*#206.35±24.25*#4.25±1.21*# F值70.8723.9634.35 P值<0.01<0.01<0.01 注:*:与中频电疗组比较,P<0.05;#:与SCNRB组比较,P<0.05
2.2 疼痛因子水平 治疗前3组CSR患者PGE2、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周后,中频电疗组、SCNRB组及联合组PGE2、S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GE2:t=14.19、17.31、21.40,P均<0.01;SP:t=10.05、15.18、15.94,P均<0.01),且联合组均低于中频电疗组及SCNRB组(P均<0.05),SCNRB组均低于中频电疗组(P均<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及复发率 治疗期间3组CSR患者阻滞部位均未出现出血、感染或电极灼伤等并发症。随访1年,中频电疗组复发2例(2/42,4.76%),SCNRB组复发1例(1/42,2.38%),联合组均未复发,3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24)。
CSR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劳累、受凉等因素引发颈椎骨关节退变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有关[8]。CSR长期发展不仅可致颈椎活动受限,还能引发上肢麻木、握力减退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牵引、按摩是治疗CSR的常用保守疗法,虽可缓解神经根受压导致的疼痛症状,但对神经根炎症影响甚微,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而差异较大。
中频电疗为新型物理疗法,可通过中频电流刺激病变区域,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减轻疼痛感,已用于治疗面瘫、颈椎病等疾病[9];中频电流刺激病变颈椎间盘可扩张椎旁血管、改善局部血循环,促使深层骨骼肌收缩,松解神经根粘连。SCNRB是针对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病变的治疗技术,通过在病变神经根部位注入抗炎镇痛混合液而直接缓解疼痛[10]。既往研究[11]表明,超声引导下SCNRB治疗CSR疗效确切,可降低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好。联合应用二者或可更好地改善CSR患者颈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周后,3组CSR患者NDI评分均降低,以联合组降低最为明显,其次为SCNRB组,最后为中频电疗组,提示SCNRB及中频电疗均可减轻CSR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且联合应用效果最佳;原因可能在于SCNRB联合中频电疗可通过不同机制而减轻疼痛、改善颈椎血液循环,从而更好地减轻颈椎功能障碍。
神经根受压引发的炎症、应激反应等可使机体局部或全身疼痛因子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患者颈椎严重疼痛。PGE2可刺激机体感觉神经末梢,提高对于疼痛的敏感性,并通过激活疼痛信号传导通路而增强疼痛感[12]。SP是具有致痛效应的神经肽,可促进疼痛信号传导而加重疼痛程度。脊髓血液循环障碍与CS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在神经根内注入由麻醉药、抗炎药等组成的混合液,可阻断痛觉刺激介导的神经活动,减轻局部炎症,减轻疼痛感,同时中频电流刺激可改善局部组织血循环,引起骨骼肌收缩更利于药物扩散,从而发挥更好的干预效果,降低疼痛因子水平;联合应用可从不同途径提高止痛效果,减轻患者疼痛[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周后,3组CSR患者PGE2、SP均降低,以联合组降低最为明显,其次为SCNRB组,最后为中频电疗组,提示SCNRB及中频电疗治疗均可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联合应用效果最为明显。本研究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且治疗1年后复发率均较低,而联合组CSR患者无复发,提示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安全性较高,复发率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SCNRB联合中频电疗治疗CSR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疼痛因子水平,安全性好,复发率低。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