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夏,李小红,黄艳芳,容建波,孔令孜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平台和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对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广西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多、形式丰富、覆盖面广,有效促进了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梳理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归纳各阶段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可以为园区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从初期探索发展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到中后期的“三区三园一体”(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园区的形式愈加多样化。为规范研究分析,结合广西发展实际,本研究所指的现代农业园区是集聚技术、产业、资金等要素,具有科技开发、示范和推广功能,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农业园区[1],主要包括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
关于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2],分成起步阶段(1994—1996)、快速提升阶段(1997—1998)、集聚膨胀阶段(1999至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农业园区在集聚膨胀阶段(1999—2003)[3-5]后,还有平稳发展阶段(2004至今)[6],这主要是考虑到关键园区的建成开放、政策措施、园区数量和运营机制等因素。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分为起步时期(1988—1996)、稳步增长时期(1997—1998)、极速扩张时期(1998—2001)和转变理性时期(2001至今),主要以关键园区的建成、投资思想转变、园区数量等因素进行划分[7]。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认为主流观点的依据更为充分,因此采用了主流国家农业现代园区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
广西现代农业园区与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较为相近,但受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的影响,政策实施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及可得文献资料,本研究认为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主要分为3个阶段,包括初创探索阶段(1994—2000)、规范发展阶段(2001—2009)、成熟提高阶段(2010及以后)。
随着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农业园区的发展。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率先在国内出现,1993年前后北京创建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的示范农场,1994年建立了以引进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主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山东省济南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志着中国农业园区进入初创探索阶段。广西现代农业园区较同期国内发达城市发展缓慢,园区创建工作开展较晚。1999年,广西农业厅在广西农业学校实习农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政府主导支持建设、公司承建与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八桂田园——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8]。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主要围绕现代农业展示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等功能进行建设经营,其中设施农业展示园区囊括了各种现代农业设施,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的展示面积大、示范内容多,在往后的几年里一直是广西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001年7月,科技部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和规范现有的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在上行政策指导和引领下,2001年起,广西按照“五高”“五化”的要求(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市场占有率高和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市场化、生态良性化),按照“一年起步、两年成雏形、三年见成效、四年上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的总要求,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9],建设有南宁、桂林、玉林、梧州、贺州等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沿海、桂中、右江河谷、贵港、桂西北等5个现代农业试验区。2001年,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标志着广西农业园区发展正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同比上阶段园区以示范为主转变为多功能开发,更注重园区的推广带动作用。广西各地根据实际,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设,截至2003年,广西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数量超过100个。
2010年,国家出台《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赋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区域现代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养新型农民、建立新组织形式、拓展农业功能”等功能。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广西农业园区发展进入成熟和提高阶段。相比上一阶段,该阶段从示范为主向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转变,从注重社会效益向强调综合效益转变,组织化程度更高。园区类型更趋于多样化,包括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田园综合体、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随着园区创建与认定工作陆续开展,园区的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21年5月,广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4个、国家田园综合体1个,累计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44个。各类农业园区既有一定的发展共性,又各有侧重,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田园综合体注重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突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侧重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业价值链。
本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各阶段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总结出以下发展经验,以期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促进全区各类园区创建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广西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及配套文件以支持各类园区发展,政策文件涉及内容广且具有较好的连贯性。2014年出台有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政策文件的覆盖面较广,包括示范区的具体建设方案、管理办法,以及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表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同年12月,广西出台《关于印发广西田园综合体创建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183号),对试点项目的产业、组织、基础条件、生态、文化、运营模式等提出具体要求,由此全面启动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并呈阶梯式发展格局。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与要求,政府部门对部分政策文件进行及时修改与完善,2020年政府部门修订出台的《关于印发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桂科农字〔2020〕71号),取消了园区建设期环节,进一步简化管理流程。
表1 2014—2020年广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关文件
续表1
为增强园区建设经济实力,广西政府部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破解园区资金投入来源单一问题,促进农业园区多元化发展。2017年,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成为国家首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获得农发专项资金支持。“美丽南方”通过各级财政、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民入股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项目建设,2017年至2019年,“美丽南方”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专项资金成功撬动十几倍的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南宁市政府通过创新融资渠道和招商引资办法,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建设,积极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专项资金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2014年至2015年撬动示范区入驻企业各类资本14.18亿元,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资金4.87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投入资本来源广、形式多元,加快了园区资金要素的流动速度,有效提高资本集聚程度。
为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选派干部挂职、选派技术人员指导、构建组织管理体系等方式,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的人才支撑力度和管理强度。为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广西政府选派挂职干部协助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2016年起,从区直7个涉农单位选派14名处级干部到各地市挂职,任市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专职于示范区建设工作。为加强示范区建设管理工作,构建了区、市、县三级管理体系。2016年由15个广西相关厅局共同建立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各市、县成立示范区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园区自身也成立专职专班建设领导小组,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架构愈加完善,为示范区指导、管理、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设立自治区级示范区专家库及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专家、乡村科技特派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园区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技能培训、技术示范与咨询服务等活动,有效提高园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能力。2021年全区共选派5 000多名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服务,截至2021年6月,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下乡服务37 426天次,累计服务5 766个村(社区)的种养基地、农户点[10]。
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型设施设备等,不断提高园区科技含量,科技化、现代化、多元化引领园区发展。加强“引进来”,逐渐扩大地区间的科技交流,强化自身科技支撑能力。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通过举办国际培训班、国际研讨会(论坛)和承办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等形式,不断扩展国际间的现代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利用国外人才、高新技术提升园区产业水平[11]。2007年,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广西首个科技部命名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梧州市现代农业试验区设立现代农业物种研发中心、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等部门,21世纪初试验区每年用于科技投入经费达300万元[12]。广西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茉莉花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茉莉花开发研究基地并新引进和培育茉莉花品种37个,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横县“数字茉莉”平台,实现茉莉花生产的数字化精准管理[13]。
按照协同带动、共同发展的原则,各类园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企业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科技创新活动界限,基于产业发展逐步辐射到就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4]。来宾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生产+加工+科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建成1.3×104hm2的高产高糖高质糖料蔗生产基地,带动全市建成7×104hm2的“双高”基地[15],带动效果明显。柳州市柳南区螺蛳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构建以柳州螺蛳粉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竹笋、螺蛳、豆角、大米、木耳等螺蛳粉原材料的种养殖优势,不断提升特色食品加工能力,利用“互联网+螺蛳粉”模式打造柳州螺蛳粉品牌,袋装柳州螺蛳粉迅速成为“网红食品”,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6]。
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各类农业园区的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不断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在现阶段具有技术扩散、产业培育、绿色引领和辐射带动等功能[17],如何充分发挥园区自身优势与特色,强化主导产业发展带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广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需要借鉴各阶段发展经验,用好各项发展政策,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一发展主题,建好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