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育人模式探究

2022-04-13 04:54朱小平
科技视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立德树人

樊 璐 朱小平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科技与应用、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虽然研究生在学术上更加专业、在思想上更加稳定,但稍有不慎也会在精神层面受网络信息、社会不良环境等影响,从而产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前功尽弃。 因此,高校在注重专业才华塑造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落实, 才能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层次专业人才。

1 新时代推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1 落实研究生导师职责的主体要求

导师对研究生而言,就是专业精英的代表,精神生活的模范,对研究生的才和情都起到引导、纠偏、扶正的作用,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关键主体。 导师对德育的重视以及自身德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研究生职业规划、道德品质、精神面貌的好坏。 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是导师,导师的专业能力、个人修养、人格魅力是研究生的模仿典范和模仿目标,以导师为学习标杆,研究生就能在创新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可见,导师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思想品质高尚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1.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易受到年龄、 地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矛盾,两者在思考问题上可能出现意见不一、观点对立等问题,致使师生关系不和。所以,师生通常需要深入沟通,在思想层面、精神层面进行交流,增进了解与信任,从重构两者关系。 而立德树人教育正是两者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立德树人视野下,导师和研究生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增强了双方的理解与尊重,在精神层面能够达成共识,从而在科研上能够主动合作,有利于两者开启“亲情式”师生关系[1]。

1.3 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

研究生是年轻的专业人才,他们活力强、思想超前、有创新、专业素养较强。 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只有坚定政治信念,塑造良好的道德操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国家、自我与人类扭结在一起,为中国的复兴强大与人类长远发展而奋斗。 所以,研究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专业素质教育上,还要在德育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而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人物,导师只有拥有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育人引导, 才能完善研究生的人格,最终夯实其价值观,提升其专业素养。

1.4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

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质量教育。 质量教育不只是专业教育,更是品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只有立德树人,才能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 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推向更高的层次。所以,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突出。 导师只有切实以育人为已任,精益求精,培养专业强、道德高尚、创新思维活跃的研究生人才,才能将研究生教育构建成人才摇篮,推动国家不断创新发展,使中华精髓得到传承,才能为祖国培养优质的研究生人才[2]。

2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在国家质量教育的推动下,立德树人在高校成为一门重要“思政课”。 同时这门课程还有着其独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需要导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以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导师逐渐向年轻化发展,三十多岁的研究生导师逐渐出现,其学术水平足够,但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和全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

2.2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方法尚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导师在增加的同时,同一导师教育的研究生的人数也在增加。 不但导师的立德树人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导师面对众多的研究生也无暇分身,最终,不是导师缺乏德育能力,就是部分研究生得不到立德树人的恩泽,从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德育问题。 德育的缺失,往往造成“育才不育德”的局面,虽然研究生专业过硬,但品质和修养存在瑕疵,其职业生涯也很难达到理想境地。

2.3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合力尚需形成

立德树人不是某个教师的全职行为,而是所有教师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停留在教学上, 生活上的教育与引导同样重要。因此,研究生思想教育离不开辅导员和导师及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 然而现实教学中,辅导员与导师、辅导员与教师之间往往出现地位的不对等问题,导致沟通与合作后继乏力, 不能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导致研究生德育教育效果相对较差。

2.4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只有将德育纳入导师的考评机制中去,才能引导导师积极开展立德树人教学。 因此,完善导师考评机制不可忽略。 就现阶段的高校而言,考评机制中,注重的是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对德育教育的考评占比较少。 这种不完善的考评机制很难推动立德树人教学的全面展开,更无法引导导师主动实施立德树人教学[3]。

3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知识储备

首先,立德树人视野下,导师的理论知识需要借助名师讲堂快速储备。 学校邀请德才兼备、学识渊博的名师进入校园进行经验的传授以及理论知识的普及。 这些名师可以是教育部门的业务精英,可以是高校的著名专家, 也可以是在本专业有丰富经验的导师。 名师讲堂能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对导师进行教育指导,使年轻导师和缺乏经验、缺乏德育理论的导师能够深刻理解立德树人职责,掌握导学关系的规则与边界,交流分享指导与培育学生的体会与经验[4]。

其次,立德树人视野下,导师知识储备来源于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运用慕课和翻转课堂这种线上学习线下互动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方便导师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也方便导师在课后进行归类总结,并将立德树人理念和育人方法运用到线下讨论中去,积极引导研究生进行参与,从而在日常话题讨论和活动参与中完成立德树人教学,充分利用好零散时间达到育人效果。

最后,立德树人视野下,导师知识储备来源于丰富的案例库。 立德树人只靠理论很难服众,案例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媒体资源等挖掘立德树人的案例, 将其归入数据库中,不断丰富案例资源,从而累积更多的立德树人知识。 案例类型多样,如经验总结、参观红色基地感想、扶贫实践、公益提炼、先进事迹等都可凝练总结,形成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创新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教育方法

首先,立德树人需要贯穿课堂、生活、实践三方面。 课堂上育人理念形成意识引导,传授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 生活中育人理念得以延伸和拓展,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心灵,修身养性。 实践中,德育成果回归社会,与社会道德交融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全面的道德修养。 在这三方面的作用下,研究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都得到升华,研究生质量教育才能得见成效。

其次,深入研究生生活,党员导师积极参与到党支部活动中去。 导师对党的理解更深刻,政治修养更高,心得更透彻。 导师在党支部活动中能够起到扶正、激励的作用,并有利于导师进驻学生党支部主持党建工作。 这样一来,在党组织生活和专业教学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导师的熏陶,研究生的思政水准定能迅速提升,从而提高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的质量。 导师也能够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思想动态,教育方式更契合当代学生需求, 丰富导师的育人方法,提升导师的育人水平。

最后, 立德树人教育方法创新时要注重宣传渠道的利用和拓展。宣传渠道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渠道包括海报、校园喇叭、校园周刊、校园思政活动等;线上渠道包括校园网络、微信、QQ、公众号等。 在立德树人教育中, 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宣传参与思政或立德树人专题讲座的数量,并完成相应的思想汇报。明确导师的学术道德和育人义务, 明确研究生思政问题的解决途径,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提升素养[5]。

3.3 提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

首先,从辅导员出发,加强辅导员与各导师的交流,形成育人合力。 交流沟通的目的是使辅导员和导师双向了解学生思想,能够使双方都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整个状态、精神面貌、努力程度、面临的困难等,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意识。

其次,基于互联网构建网络沟通平台,形成育人的网络合力。 网络沟通平台既快捷又方便,而且利用闲暇时间即可完成,能够营造辅导员与导师间最佳的沟通环境。 如构建微信群、QQ 群、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或者举办辅导员和导师的见面交流会,定期安排辅导员参与导师的实验实训课程,使双方能够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优势互补。 使辅导员与导师都可根据研究生的近期状态进行原因分析和引导方法探讨,形成真正的立德树人合力,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最后,必要时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组长最好由高校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兼任,副组长需要由负责研究生管理的副院长、负责思政工作的副书记等领导兼任, 组员则由一线辅导员和导师兼任。领导小组需要定期针对研究生的状态进行开会研讨,积极寻求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组织党员活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学校党组织积极参与研究生党支部活动, 积极聆听导师立德树人报告,掌握本校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的进展情况,激励协同育人机制的大力实施。

3.4 完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机制

首先,完善立德树人上岗培训制度。 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在专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行教育,在思想上强化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和育两方面进行授业解惑,使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尽到为人师之责。 培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德育讲座、经验交流、政策解读、角色互换体验等方式进行,使导师明确教书育人的责任和过程。 培训成果以考核结果为衡量标准,通过考核的导师方可招生。

其次,全面评价导师的素质。 导师素质评价主要从专业能力、执教水平和道德品质三方面入手。 在前两方面过硬的基础上,导师道德评价将直接影响导师的育人能力。 第一,导师个人道德要过关,爱岗敬业、对人和善、尊敬他人、乐于授业解惑。 第二,导师还要有引导研究生道德品质发展方向的能力,能够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适时地对研究生进行道德教育,如科研要严谨、学术要端正、责任要承担、义务要履行。 因此,在对导师各方面进行评价时, 道德评价不可缺少,这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

最后,完善导师德育制度,加大约束力。 原有的管理制度约束力不强, 导师对德育责任的履行不够彻底。 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导师摸底工作,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配套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约束和指导导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行为。 例如,开设德育选修课程、科研项目开展前的德育教育、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等,对于高质量完成德育活动的导师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未按规定开展德育活动的导师也要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使制度成为导师立德树人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立德树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