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摘 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以引导学生高质量发展。而在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量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板块,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调整教学思路,从不同维度入手,借助多元方法训练学生的“量感”,以便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为例,着重探索了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量感”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各种“量”的感性认识,包括长短、快慢、大小、多少、轻重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之学会举一反三,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运用,进而不断提升其数学素养。
一、游戏化教学,引導学生估测“量”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可以在培养其“量感”时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促使他们估测各种数量,实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千克和克》这一章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组织一个“选商品”的游戏,即学生们分组出发,到指定区域挑选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商品,同时将挑好的商品放入特定的容器中,掂量之后感知重量,确保总重接近于“5千克”。待各小组选好之后,教师可以拿出称重的器材,让各组自主称重,并从旁辅助和监督,同时记录结果,最后选出更加接近于指定结果的商品,为对应小组颁发奖励。而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根据称重的结果,拿出选好的不同商品估计其重量,再放上秤测量,检验个人的估测结果是否准确。通过游戏化体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对不同物品的重量也会形成初步感知,并做出合理判断,有助于推动其“量感”的发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生活化指导,辅助学生感知“量”
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各种事物辅助他们感知“量”,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分、秒》这一章时,为了让他们准确把握不同时长的差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即要求他们回顾自己的经历,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用秒计时最方便,哪些事情用分、时计时方便,此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上课和课间的时长,得出“以分为单位”的结论,也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晚间的睡觉时长,得出“以时为单位”的结论,还可能会联想到“百米赛跑”这项活动,得出“以秒为单位”的结论,而在具体回忆时,也会基于现实生活对时间长短形成准确的认知,并以此为标准去判断速度、效率,同时可潜移默化地强化其珍惜时间的意识。通过生活化引导,可以将抽象的数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不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且能够让他们以生活为标杆,去判断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切实提高其学习成效,推动其数学素养的稳定发展。
三、实践化训练,鼓励学生探究“量”
数学实践活动具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也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最佳路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通过亲身体验对各种数量形成深刻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升和毫升》的内容时,就可以设计实践环节,即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两个500毫升的装满水的空瓶子和一个小脸盆,然后在课上将两瓶水倒入盆中,感受1升水的量,还可以为学生分发10毫升、30毫升的量杯,让他们根据刻度线向其中注水,感受水的不同容量,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10毫升和30毫升的量杯分别取20毫升、40毫升和50毫升的水。通过多样化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本章节的知识,并精准把握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且可以对液体容量形成特定感知,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促进他们“量感”的发展。
四、比较式学习,促使学生体验“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学习,让他们基于不同事物去体验和感知,进而准确把握各种“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重量单位提出问题:“3千克棉花和3千克铁哪个重?”以此引导学生打破个人对事物的固有认知,从“量”的角度出发进行评判,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形成“量感”,数学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体验中比较,如要求两名学生到操场上同一起点同时出发,一人步行、一人跑步,行进500米之后停下,并分别为其计时,然后要求两名学生分享感受,此时步行的学生会说:“我没有跑步的同学速度快,所以他比我早到终点,而且500米比我想象中的远得多。”另一名学生则会说:“跑步比步行更累,但是也更快。”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学生分别进行体验,然后以此为参照,放学之后估计一些家庭与学校的距离。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顺利实现培养其“量感”的目标。
结语
总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从全方位入手完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此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量感”的发展情况,采取多样化措施对学生加以训练,使他们对各种“量”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够进行估计、判断,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增强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润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0):99-100.
[2]曹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0(17):144.
[3]陈冬菊.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