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张树培 蒋栋 李瑞娜 姚明 秦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在大规模开放和限制性开放网络学习资源的支撑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中逐渐渗透并发展起来,促使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角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总结混合式教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概念界定、关注角度和关注重点的演变,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程,并从基本学习理论出发剖析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念;然后,分析了目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最后,给出了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论
1.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程
混合式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宽泛的定义是“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20余年,随着混合式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其关注角度和关注重点在不同阶段发生着演变。
1.1技术应用阶段
混合式教学最初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大约是在2000年,此后的五六年间,混合式教学处于技术应用阶段。该阶段的混合式教学主要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因此,美国斯隆联盟(SloanConsortium)对混合式教学的界定被认为是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揉合了两种历史上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即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了一定比例的在线教学及面对面教学”。
在此阶段,混合式教学更多地是从技术视角被关注,关注重点即为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是否起到了核心作用。学者 Jones等人依据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程度,将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划分为无在线的纯面授教学、信息技术基本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式应用、信息技术主导式应用和纯在线教学五个层次。可见,这个阶段的混合式教学被看作是纯面授教学与纯在线教学两者基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划分混合式教学层次的关键即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
1.2技术整合阶段
自2007年到2013年,混合式教学经过了技术应用阶段之后进入了技术整合阶段。在此阶段,混合式教学更多地从教师的视角被关注,关注重点也演变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交互”的实现。此时,学者们也更多地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角度界定混合式教学,其中,学者Bliuc等人对混合式教学的界定最具代表性:“混合式教学描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面对面现场交互与在线交互的结合”。
该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由教师为中心初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辅资源之间的交互;(3)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学者Yen和Lee认为此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再设计”。
在此阶段,混合式教学真正与纯面授教学和纯在线教学区别开来,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被看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更加清晰地界定了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比例。例如该阶段美国斯隆联盟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其中明确界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必须满足有“30%-79%的教学内容采用在线教学”的必要条件。学者Means等人将混合式教学明确为“在纳入考核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有25%以上采用在线教学”。
1.3“互联网+”阶段
自2013年以后至今,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移动技术的应用正式被纳入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中,混合式教学进入了“互联网+”阶段。此时,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
在“互联网+”阶段,人们对混合式教学的关注角度从前两个阶段的技术视角和教师视角,最终转变为学生视角,关注重点也同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该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也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在此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混合式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哪些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怎样的支持。“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和整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成为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例如,学者Goodyear就强调:所谓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
综上,自2000年初至今,国内外混合式教学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总结其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技术应用”、“技术整合”和“互联网+”三个阶段,相应地,在教学形式上也从单纯教学内容上的线上线下结合到教学模式上的混合教学策略实施,再到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新背景下,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应用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完善,混合式教学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多样的形式。“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在线教学内容比例上的增加和各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其以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依托,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构建,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个性化学习有机融合,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参与度,教师具有更好的教辅环境。
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念
“互联网+”混合式教學理念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两种学习理论给“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同视角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构相关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实现学习上的探索、合作与交互,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个感官系统,运用多种感知方式构建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解决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问题,形成多态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进而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上的个性化选择。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互联网时代,它更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智能动态生成技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搜索到的与所学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知识信息点进行联通,形成针对课程内容的新的知识网络节点集,从而完成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网络的构建,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综上,“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开放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依托,实现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相融合,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将合适形态的课程资源,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互动交流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基于此,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的教学软硬件情况,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以MOOC、SPOC、微课等平台为基础的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
1.以MOOC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MOOC”术语以来,国内外相继建立了许多典型的MOOC平台,这些平台除了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外,还设计了多个学习反馈项目,如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在线考试和在线讨论等。通过“MOOC+互动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平台统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线下课堂研讨活动,实现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
2.以SPOC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面向某些特定学习群体的小规模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典型的如某个班级、某个年级等,教师可以将MOOC的课程相关资源在SPOC上进行整合和“再加工”,形成符合特定学习群体的SPOC特色学习资源。通过“SPOC+互动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并且通过翻转课堂的定题汇报式研讨掌握学生的习得程度,进一步在SPOC平台上对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以微课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
微课即微型视频授课,是将课程内容的某个知识点以微型视频的形式进行网络共享,通过“微课+互动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配以问题相关的课件、测试、点评等辅助性资源,通过灵活的现代移动技术,如手机端APP或微信小程序等发布给学生,供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三、“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将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
1.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自身特点、知识基础,以及年龄阶段、大众偏好等,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达成要求,以课程大纲、教学目标为依托,确定不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广泛收集教学素材,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课前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程导学和课程概念性、记忆性知识点视频等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利用MOOC平台开放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和测试;另一方面,利用微课平台发布课程相关的特色视频资源,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增强教学的时空延展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中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课前的作业、测试和参与度等反馈环节的统计结果,进行课程的课中设计。课中采用讲授式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一方面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和课前的共性问题进行面对面讲授,提高学生的习得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特点和课前反馈设计“翻转课堂”,完成模型应用、典型案例等教学内容的传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时利用讨论环节进行个性化辅导和答疑。
3.课后教学设计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的课后教学活动也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微信、微博和QQ等移动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督促学生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指定部分的互评任务,指导学生对周期性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针对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创造灵活、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相关各类教学反馈信息,做好统计分析,总结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而改进后续教学活动。
四、总结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通过豐富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实现了教学空间的多维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充分融合了互联网各教学平台的优势,践行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先进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支持项目:2021年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江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CJY-35);江苏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2021JGYB039)”。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与新工科思维下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模式研究”(2017JGYB065)。)
(张玮,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交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