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实践深处的相遇

2022-04-13 14:58张菊荣焦建利王建强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素养设计课堂教学

张菊荣 焦建利 王建强

课堂改革是不断迭代与嬗变的旅程。在教学实践中总会有新的概念和经验涌现。今天的教学改革正在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分科学习走向综合学习,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走向素养为本的教学。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升级,这几位专家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单元统摄中心”三问

进行“单元统摄中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建立“单元站位”。

第一,单元统摄中心究竟是什么?

新时代的教育最核心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下,我们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标志性的是“单元站位”。怎样组织一个单元的教学?有四种方式:以大观念来组织,以大项目来组织,以大任务来组织,以大问题来组织。这四种方式都是用来统摄单元的,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单元统摄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的观点是:“如果说素养目标是单元的灵魂,那么统摄中心就是单元的骨架。一般而言,目前的统摄中心有‘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四种,需要根据不同的素养目标以及学科研究的不同水平,选择相应的统摄中心来组织单元。”

所谓单元统摄中心设计,就是设计单元的大任务或大项目或大问题或大观念。一般而言,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任务或一个大项目或一个大问题或一个大观念。这一个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对于这个单元来说,要具有统摄性的作用。

第二,我们为什么选择单元统摄中心设计切入?

一是直面操作,容易上手。单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需要保证多种要素的一致性。在单元设计诸要素中,最具有操作性的就是单元统摄的设计,单元统摄要具体回答“用什么来统摄”“怎样统摄”等问题,是关于“如何做”“做什么”的学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程与教学的道理是在“做”的过程中悟出来的。

二是直指实质,容易见效。一节课的目标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大单元的目标要对应素养。倡导单元教学,实质就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通过单元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的实施而获得。也就是说,单元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单元站位,思考学了这个单元能实现怎样的任务、完成怎样的项目、研究了怎样重要的问题、理解了怎样重要的观念。这四大统摄中心,我们接触、研究、实践“大任务”可能更多一些,大任务围绕“做事”进行,即完成本单元学习之后,能运用知识、技能、能力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单元中具有统摄作用,单元各课时的教学都是为了完成“大任务”而进行。

第三,我们需要怎样的“单元统摄中心”?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在价值正确前提下建构“目标高阶、情境真实、操作可行、富有创意”的单元统摄中心。目标高阶,不仅是记住了什么、了解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还要更注重创意实现、形成美感、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等素养目标;情境真实,要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时间、空间、环境、人际、问题中,而不是在去除了真实困境的“真空”中;操作可行,就是与实践可能性相吻合,“设计”要考虑“施工”,不要设计的时候天花乱坠,实践的时候根本做不到;富有创意,即能吸引学生,有利于激发持续学习的驱动力。

作为教研组,我们要提前对整学期的单元统摄中心进行整体设计,既要把握住每一个单元,又要看到整个学期。即往上我们要注意单元统摄中心之间的关联,各单元统摄中心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在自下而上建构一个“学期课程纲要”的硬核;往下要细化,要描述单元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大观念)的评价指标(从哪些方面评价其质量)。

以“思享汇”促进深度学习

研究表明,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之类的活动可以支持学生课堂内外的高效学习,并提高学业成绩,参与式学习活动也构成了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极有限的时间来形成和阐述他们的想法,加上含蓄内敛与内向害羞,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找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思享匯”就是一款基于网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极简教育技术工具。

思享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网页程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互学、展示分享,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包括三个步骤的活动。三个步骤分别是:1.思:自己想一想(Think),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2.享:彼此聊一聊(Pair),鼓励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内部讨论。3.汇:展示给大家(Share),邀请学生将自己所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其实,思享汇源于Think-Pair-Share(也简称TPS),是1981年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Frank Lyman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策略,旨在让课堂上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和讨论他们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在Think-Pair-Share中,学生必须首先自己回答提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讨论,最后与全班分享他们的观点。在分享之前,先与合作伙伴讨论答案,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要求上。

作为一种鼓励并允许在同一活动中进行个人思考、协作和演示的技术,自提出40多年来,Think-Pair-Share一直受到全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喜爱。

思享汇使用非常简单。任何人只要会打字会上网,就可以通过极简的步骤,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思享汇。

课前,教师要登录平台注册,选择开始创建思享汇。在弹出面板中,教师选择自己所教授的班级、设置思享汇活动主题,之后打字输入,对学生的“思”(Think)、“享”(Pair)、“汇”(Share)三步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最后点选“创建思享汇”就完成备课了。

第1步“思”:自己想一想(Think)。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完成一个小任务。这是后续“享”和“汇”的基础和前提。

第2步“享”:彼此聊一聊(Pair)。在第1步完成之后,教师立刻组织学生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共享观点,相互点评,展开討论,促进同伴之间的学习。

第3步“汇”:展示给大家(Share)。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随机选取几位同学或几组同学,在全班面前展示独立思考和完成彼此讨论与交流的成果,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思享汇的时候,登录平台进入思享汇,在自己事前设计的思享汇活动中点选展示,就进入课堂使用环节了。在“思”和“享”的环节可以设置互动倒计时的时间以及活动的背景音乐,从而让你的课堂活动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展开,带给学生深度学习的美好体验。

课堂转型:走向融创课堂

“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强调,教师要切实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指出了“融合发展”的行动方向……当下,无论是课程改革的导向,还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无不清晰地表明:跨界,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融合,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方向;混合,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所以,走向融创课堂是大势所趋。

跨越学科鸿沟,选好融合切入点。教师要跨越学科鸿沟,首先要选好融合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寻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学科的融合性。例如,语文课本开篇《我上学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旨在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数学课本以“可爱的校园”为主题欢迎新同学走进新学校,学习新知识;科学课本中讲到“服装与科学”,带领学生探索各式各样的服装以及服装的变化;英语课本第一单元《School》带领学生在“Whats your name”的问答中认识自我,交到更多的朋友;美术课本第一课“让大家认识我”,学会造型和表现……各个学科都在给学生传达一种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和认识社会的理念。教师可以将“开学第一课”作为切入点开展学科融合。

钻研教学内容,找准资源链接点。进行融创时,教师要熟悉各学科教学内容,努力找到各学科内容的共同点,并多方整合课程资源,看看这一内容前后是如何关联的,看看学生对这一知识是否有所了解、了解的情况如何……这样,教师就能真正找准资源的链接点。例如,在教学“数”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在“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比一比”的数理逻辑训练中,找准资源的对接点:一是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将识字写字、量词的搭配、课文的朗读、数字诗的创作比赛等相融;二是挖掘数学文化,讲一讲生活中关于“数”的故事,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三是与体育相结合,从“走”与“跑”的正确姿势、教师发布数字指令、学生自行按数字组团等运动技能中看“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是与艺术结合,开展艺术制作,为每个班级设计门牌号……这样以“数”为纽带找准资源的对接点,有效增强了各学科的联系。

明晰统整方向,确立设计对接点。在找准教学资源链接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立足教学实际,根据教情与学情确立教学的目标点,拟定好统整的方向、路线与技术。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数”这一主题时,有教师这样确立教学目标:融语文,通过“数字歌”让学生学会用数词表示事物的“量”;融艺术,以“奇妙的数字”让学生学会观察艺术数字、模仿作画;融体育,让学生在“数字运动”中掌握走与跑的方法;融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数”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由此,将数学与各学科相融,实现目标的融合:认识数字的外形和内涵,能把数字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可以用思维导图从知识网络和知识点上着手,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统整,进而处理好知识与目标、知识点与分目标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知识的迁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深耕课堂教学,引导课堂生成点。精心的预设为课堂的有效生成提供了空间,但要有效生成还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智慧。为此,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切实遵循“创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引导生成点→拓展生成点”的逻辑主线,促进课堂教学精彩生成,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一段快乐旅程。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语文教师、科学教师、美术教师联合以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为主题,着力打通语文、科学、美术学科整合的通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文学之美,科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结构之美,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品鉴艺术之美。这样,教师在整合、融合、综合中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实现了多学科、多视域的融合,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

观照后续学习,拓展知识延伸点。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学到的知识、经验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后续知识的关联性,并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怀揣兴趣行走在知识的殿堂。例如在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后,教师以“桥”为主线,通过作业、考察、研究等多种形式深化对“桥”的探究:从中国石拱桥到现代桥,再设计未来的桥;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对桥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总之,课堂不但连接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融合着广阔的社会空间,而且还关联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未来。走向融创课堂就需要紧紧抓住“选好融合切入点、找准资源链接点、确立设计对接点、引导课堂生成点、拓展知识延伸点”五个“点位”。 (来源: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素养设计课堂教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BUBA台灯设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