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

2022-04-13 22:38熊平安 崔艳艳 马豫婷万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上海市人才培养

熊平安 崔艳艳 马豫婷 万静

摘 要 2014年,上海市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实现对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文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命题,旨在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新文科建设已深入各中本贯通合作高校,将为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在此背景下,以新文科的视角诠释上海市中本贯通的时代意蕴、培养现状、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探讨中本贯通与新文科建设融合,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目标。

关键词 上海市;中本贯通;新文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6-0064-05

一、引言

2014年,上海市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简称“中本贯通”),该项目的主旨是通过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实现对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迄今共有21所本科院校参与。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新文科总体要求是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融入,加强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用中国理论科学阐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壮大和弘扬文化软实力[1]。新文科具有“大文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等基本特点,是跨越了传统学科壁垒并能为解释和解决当前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和逻辑路径的文科[2]。新文科改革浪潮将推动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专业的革故鼎新,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培养。

在此背景下,以新文科的视角诠释上海市中本贯通政策的时代意蕴,检视中本贯通的培养现状,剖析中本贯通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各高校推进中本贯通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中本贯通的长远发展、新文科建设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的时代意蕴

(一)服务国家职教发展战略,培养大国工匠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在中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市通过中本贯通试点专业建设,打通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通道,搭建普职融通立交桥,将“能”与“术”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创新之举,对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二)服务上海现代产业结构,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集群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也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逐渐由“低技能、数量型”向“高技能、质量型”转变[5]。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特征,能够处理复杂工作任务的新一代工人更受欢迎,而仅依靠单一的中等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的[6]。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需求成为上海市开展中本贯通教育的主要出发点。中本贯通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技术技能储备与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宽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满足新时代对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

(三)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本身面临着“成长空间窄”与“就业质量低”的两大挑战,学生缺乏多样化选择与多渠道成长路径,毕业生就业质量还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职的“自卑感”和“吸引力危机”亟需解决。“3+4”中本贯通立交桥的搭建,为学生向上成长,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提升了职业教育层次,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突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成为上海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一)试点规模与现状

2014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率先开启了“3+4”中本贯通联合培养,当年3所中职学校共招生120人。至2021年,专业点建设数量已增加至66个,涉及21所本科合作院校的56个专业,院校数和专业覆盖面都大幅增加。如表1所示,随着每年专业点的增加,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已从2015年的630人增长至2021年的1800人,增长近3倍。

根据教育部及上海市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已有20所学校开展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涉及11所中本贯通合作院校,占比达55%。23所学校开展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其中市属本科院校15所,涉及中本贯通合作院校7所,占比达46.7%。可见,文科中本贯通试点专业已成为上海市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主流。

(二)试点类型与目标

分析上海市中本贯通66个试点专业发现,其涵盖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艺术、会计、旅游、学前、外语、护理等经管文艺类专业40个,占比60.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等理工类专业24个,占比36.4%;护理等医學类专业2个,占比3.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专业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积极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中本贯通试点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动手能力,旨在培养大国工匠人才。

(三)生源质量与发展趋势

如图1所示,2014年至今,上海市中本贯通各专业录取最低投档线基本与公办普通高中持平,最高投档线最高高于投档线100分以上,这意味着贯通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高,并继续向好的趋势发展,贯通专业学生具备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2015年至今,贯通专业录取分数排名前5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轨道通号、信息安全、会计学、护理学、制药工程、电气工程”等方面,见表2,涵盖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这恰巧呼应了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理念,有利于促进“四新”交叉融合。可见,中本贯通紧随经济发展形势,正不断融入国家“四新”建设的浪潮。

四、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中本贯通培养本意是通过中职与本科的一体化设计与联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赢,培养一批符合上海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财力等主客观因素,往往出现中职“热”本科“冷”,政府、高校一厢情愿而学生个体诉求难以满足等现象,新文科视域下问题也更加暴露。

(一)驱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上海市先后出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职[2014]29号)、《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沪教委职[2015]30号)、《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沪教委职[2016]51号)等文件,推动中本贯通教育的实施。然而,在实践中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驱动力不足,在操作上存在贯通的“难点、堵点”。

新文科瞄准科技前沿与关键领域,催生了一批新的专业,这一方面为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上海市中本贯通专业制度层面的不足,即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转专业制度缺失,学生多渠道成长路径受阻。报考中本贯通的学生只能选择1个志愿,入学后不可转学、不可转专业。学生在7年的学习生涯中兴趣爱好、个人规划等方面发生变化在所难免,目前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极易让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也不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二是转段制度设计不全,缺少必要的分流机制。上海市规定中本贯通学生转段时必须参加衔接本科院校组织的技能水平测试,对转段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颁发中职毕业证书,转段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如完成中职阶段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的,也可颁发中职毕业证书。但对于被淘汰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发展则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引导。这也使“转段”陷入两难境地,转段考试过于简单,将难以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本科就读;转段考试具有一定选拔性,意味着一部分学生将被淘汰,从而失去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

(二)“职业性”为主难以兼顾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更加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培养的“职业性”与7年一贯制的“专一性”。中本贯通专业的学生与教师也乐于学与教更有“实在感”和“收获感”的专业知识,对理论性知识与跨学科融合兴趣较低,学生甚至认为其“无用”。但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技术更替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技术性技艺、专业技术知识很可能会被迅速淹没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单就个体而言,中本贯通7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不可能提供个体一生的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所有技能。因此,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的本科高校,应该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为前提,构建更加灵活的通专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本贯通专业要持续稳定发展,也必须将“职业性的专业教育与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融于一体”。

(三)衔接不畅难以突出专业的特色发展优势

中本贯通专业本是中职与本科特色专业的强强联合,但由于两个办学主体在师资力量、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实践中很难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一体化。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7]。因此,贯通专业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往往需要单独编班,并配备符合其专业成长规律、能够胜任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高校由于师资聘用政策、教学资源、教学经费、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打破固有的学科性思维与教学管理模式,贯通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培养难以突出,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初衷。

(四) 监管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要求

随着贯通专业第一届本科生的就业,贯通培养模式已逐渐由“试点”走向“常态化”,并越来越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与关注。对中本贯通专业的建设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需要相应的监管与评价体系,而目前上海市对于衔接主体学校合作广度深度、转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把控等问题未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尚未形成有增有减、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奖优罚劣、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8]。

中本贯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其不可能与非贯通培养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中职与本科高校需要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满足贯通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要求。

五、新文科建设下上海市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路径突破

新文科旨在培养集“技术、专业、素养、创新”等于一体的人,普职融通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人”教育目标,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纠结于“升学”与“就业”的无谓之争,融通更深入、持久[9]。新文科视域下,中本贯通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目标,贯通教育不仅需要授予学生与当下劳动力市场相对接的知识,更要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与可选择的弹性、灵活性,关照他们整个生命历程中人格健全的精神生活。新文科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将帮助其突破困境,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新文科为中本贯通带来了新理念

中本贯通需要融合新文科建设,形成“通专结合”。新文科按照交叉融合范围和程度可分为“人文学科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文理融合、文工文医融合”四个方面,这为贯通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一方面新文科需要融合新技术培养创新发展急需的新型人才,探索文工、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贯通专业在保持自身专业性、职业性的同时,也需要融入更宽更广范围的学科知识,赋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思路和跨界模式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本贯通能够与新文科建设很好地融合。这主要体现在:新文科的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創新”的“新”,这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致的;新文科强调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这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是一致的。新文科发展关注知识和技能,更关注思维和精神;不仅要关注智慧,更应走向智能[10]。这恰好弥补了中本贯通培养过程中学生创新性、文化课知识不足的缺陷,形成“通”与“专”的结合。

(二)新文科为中本贯通打开了新思路

“新文科”与中本贯通具有相同的时代使命,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流人才。中本贯通专业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突破现有思维与培养模式,打开思路,提升贯通教育建设内涵。一是注重价值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培养目标革新,确定超前的人才目标定位,进行教学内容重塑,将前沿科技与理念引入课堂;三是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扩大教学平台,提升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四是培育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打造中职—本科—企业—政府多方人员参与的中本贯通师资团队,利用多样化的师资队伍促进不同学科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新文科建设理念融入中本贯通实践中。

(三)新文科为中本贯通开辟了新路径

新文科意在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以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新文科建设为中本贯通现实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中本贯通政策的实施既要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服务于学生成长。两者横纵交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纵向实现而横向缺失,最终会导致政策的失效甚至失败,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防止中本贯通政策外在功能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可能冲突[11]。上海市应在立足本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研借鉴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经验,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并谋求受益主体的最大化。例如,针对转段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做出制度安排与分流渠道,增加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与途径;针对中途退出、想转专业的学生出台相关制度文件等,完善退出机制。

2.构建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贯通培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职业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有建立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贯通培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向不偏离职业教育的定位,也更有利于解决现有中本贯通培养过程中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管理冲突等现实问题。

3.加强过程考核,完善监管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中本贯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确保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面向立德树人、中职与本科一体化、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一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及时了解、考评中本贯通实施情况。政府应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适应阶段,适时跟进,建立政府—社会—学校三级监控体系,聘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监控;二是依据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对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各类课程体系等环节确定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避免因学制过长导致专业知识滞后、专业技术落后等问题;三是各合作院校需要建立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考核。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偏差,填补制度缺陷,弥补资源短缺与不足,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确保分段培养与整体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马陆亭.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 指向科技经济前沿 瞄向未来发展需求[N].光明日报,2020-12-29(14).

[2]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21-25.

[3]张烁.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人民时评)[N].人民日报,2021-04-29(5).

[4]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EB/OL].[2021-10-2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5]白志凡.回顾与反思: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7(16):7-11.

[6]何文明,毕树沙.畅通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现实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育,2021(2):59-6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21]1号,2021-01-22.

[8]念潮旭.上海“3+4”中本贯通实践及对福建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9):27-34.

[9]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9-13.

[10]陈周旺,段怀清,严峰,等.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复旦教育论坛,2021(3):5-23.

[11]林克松,王亚南.“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4-59.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上海市人才培养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