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溦
在近几年的流行文化中,有一种风格广受年轻人追捧:国风音乐、国潮服饰、国风类综艺节目……旋风式席卷年轻人市场。
据《2021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显示,入驻B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已多达1.36亿,国风类视频投稿200万个。当中,“文物+舞台剧”的方式也大受欢迎,比如今年春晚大火的《只此青绿》,已陆续公布在全国各地的演出信息。此外,在疫情限定上座率的期间,《俑》依旧疯狂收割对中国汉唐舞感兴趣的新生代;《故宫里的大怪兽》《我们是秦俑》主打亲子音乐剧市场,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演出也场场爆满……以上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剧院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一部优秀剧作产生的契机或许很简单,但要保持持续地输出,做到历久弥新,需要工作人员做大量的历史研究和案头工作。《俑》系列舞剧的持续创作可视为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俑》从2016年始发,到今年推出的第三部,對中国古代舞俑的意象主题表现是一以贯之的,只是不断创新表演形式,从独舞到群舞,从简约到繁复,从具象到抽象,结合数字影像为大家呈现出一个更当下、更具有想象力的“历史姿态”。从系列对比图中可看出,舞剧中每一个舞蹈动作或是服饰设计都能看到与之对应的文物样式。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艺术家田湉是《俑》系列舞剧的编导。她从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会利用业余时间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在一次次观赏中,汉代舞俑虽不似唐俑圆润丰盈,亦不似夏俑凌厉粗犷,但身上特有的拙劲儿古朴又灵动,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做过大量的研究之后,她更为汉代风采深深着迷。在2016年收到snowy summer舞蹈节的邀请后,复活博物馆中的小人儿这个想法在她脑海中愈发清晰,《俑》正式诞生了。
《俑》在创作之初,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当时在海外表演时,国外的工作人员无法理解田湉的打光需求,他们认为整个舞台过于暗沉了,田湉坚持认为灯光应仿照博物馆的灯光照明设计,即四周光线昏暗,只一束灯光打在展品上以突出展品的重点照明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走进剧场看舞剧时,就好像在游历博物馆、美术馆,能够看到带有美学态度的绘画作品,感受到古代文明一页页在眼前展开的震撼”。
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流露出赞许之情。事后证明,这种表现形式让文化相隔的人们亦能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形成的对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精准理解的条件反射。因为在她看来,“实践和理论是一个相互滚动的状态”。
“每一次表达,既是创作者个人的艺术创作策略,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触摸。”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剧作的质感,她曾和自得琴社的装束复原小组通力合作,很好地完成了将“做旧”与“时尚”两极相通的妆发呈现:《俑I》《俑II》中,服装主体选用修长的筒裙、筒袖,以及具有现代感的小高领设计;《俑III》中的舞段《唐乐宫图》中演员穿着的舞鞋则参考了唐代锦鞋的式样,鞋头翘起,内卷成如意云头;舞段《行吟图》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大量的几何图形,以期与奔放舞姿形成强烈对比,通过这些考究的细节,让大家“一边能够感受到历史感和过去的东西”,一边“做当下、当代、未来和自己”。
为了更好地助力该系列舞剧的创作,田湉希望能与博物馆达成合作,在此之前,《俑III》已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展开密切合作,建立了汉唐舞传承与创作中心。中心成立之后,田湉已教导过不少对汉唐舞很有热忱的跳舞小白。同时,汉唐装束复原分享也从另一层面让“俑”活了过来,许多汉服同袍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并且很乐于在观影前后与她交流心得。
通过这些努力,原先置于博物馆玻璃罩中的俑不仅仅在舞台上“活”了过来,更是活在了每一个对此产生浓厚兴趣的人们心中。
当年“文物+综艺”的大力推广,迅速提升了博物馆文物的文化IP影响力,如今“文物+舞台剧”同样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从这一部舞剧的诞生可窥见国内剧作人对“讲好中国故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如《故宫里的大怪兽》以艺术性的重组方式把占地15万平方米的故宫搬上舞台,《只此青绿》带领国人深入到宋朝的青绿山水中,《清明上河图密码》结合高新科技再现十里汴河风光,打造首部国风史诗推理悬疑作品……
文物活化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的载体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复刻文物。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因此一出经典的“文物+舞台剧”需要将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方式再次升华,通过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真正使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俑》之所以能“活”在当下,正因为它扎根于能提供丰沃养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使得其可以被一再拓展到第三个版本。这恰好与最新颁布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的“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要求不谋而合。
这类节目受欢迎,与其说是古装扮相好看、舞蹈背景动作出色,不如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闪光。
从传统绘画、造像里借鉴,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打造全新种类的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各路古风国风节目,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情绪。
(编辑/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