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祥惠 魏婧怡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学校及教师要更加专注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展为纲”的原则,注重实效,使德育工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让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成长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新青年。
一、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健全德育体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德育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德育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未建立健全德育体系是阻碍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对犯错误的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措施相对单一。学生犯错,教师往往会采取处罚措施,如让学生罚站、打扫卫生等。而这一系列处罚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往往会因为害怕受到处罚而不犯错,但是对错误本身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反省。可见,建立健全德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德育的效果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当前德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德育。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素养和道德素养严重不匹配,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再者,教师由于对德育的认知不足,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大过于内容,德育的有效性较差。教师自身所储备的德育知识比较少,教学理念落后,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死板,学生一味地接收德育知识的灌输,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不足,从而使德育效率和教学质量低。
(三)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从而使学生课堂的参与感低,学生的兴趣比较弱,德育的效果差。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教学德育的关键内容,往往缺乏对德育内涵深度挖掘,学生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再者,教师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教学,想要学生深刻地认知德育内涵,应该将德育内容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使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容易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
(四)教师和家长之前缺乏有效的合作
教师和家长之前缺乏有效的合作是导致德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部分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过于强势,往往以经验灌输、强制教育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一定的排斥、抗拒心理。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双方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情况。教师积极引导家长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德育,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补充,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二、加强德育,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原则
(一)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指的就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只是为学生传递理论化的知识,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要将理论教学升级到实践的高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晓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并且能基于理论做相关的实践探究,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能与自身的品德行为有机地融合,这样才能将德育真正地落到实处,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高品质人才。
(二)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指的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更多的科学的德育理论知识,要以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为重心,对他们施展正面教育,耐心、细心地指导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综合学习效能获得提升与发展,最终让德育的效果得到具体的展现。
(三)集中教育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指的就是教师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应该注重以整个学生集体为主导,要以他们整体为单位,全面施展德育。以班集体为主的德育能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让德育深层渗透于学生个体,实现对他们的全面教育。
三、加强德育,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一)完善德育体系
在完善的德育体系的指导下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高效。以此要求教师首先确立德育目标,厘清德育的思路,构建教學框架,细化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系统地开展德育活动,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贯彻具体的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向深刻地认知德育知识。比如,教师开展德育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感恩,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要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等,渲染教学气氛,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建立德育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地体现因材施教的优势和意义。而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体罚的方式强制让学生承认错误,而是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心底认为这一行为是错误的,是与道德相悖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革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
德育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德育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地革新教学理念,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况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对德育的内容进行革新,加强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觉得德育内容比较熟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教师教学相关的德育知识的基础上,以教学主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比如,教师开展德育的主题是“回报社会”,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的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一起探望孤寡老人,让孤寡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热心人士的温暖和爱护;学生可以一起做“垃圾清理员”,帮助环卫工人一起清理垃圾,让这座城市看起来更加干净、美好;学生可以一起去流浪动物收容所,帮助工作人员一起给流浪狗洗澡、刷毛。通过这一系列事件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
教师和家长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德育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学校德育为家庭教育做铺垫,家庭教育则是对学校德育的优化、补充,使两者有机合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使德育的效果实现最优化。家庭方面所开展的德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非系统性的特点,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家长为代表的家庭德育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家庭教育也存在不足,不同家长所具备的德育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学生输出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显的不同,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而学校所开展的德育相对而言,更加系统、科学,学生所接收的德育知识也更加全面。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有效地互补,所以在施行德育的时候,既不能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要让二者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德育实效。
(四)积极营造德育环境
当前德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德育环境的缺失,学生往往在具体的情景中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态度非常诚恳,但是缺乏环境的营造,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积极营造德育环境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任务。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使学生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角落位置放置一个书架,上面摆放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书籍,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阅读。或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德育的横幅,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接受德育知识的熏陶。其二,精神环境。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和制度,让学生严格地遵守;再者,教师教唱校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德育,再者,学校的相关人员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举办德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因素
1.堅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教师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理念。所以教师的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所以教师就应该增加对学生校外生活与校内生活的了解,关心并关注学生一举一动,要让他们坚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校内的一举一动,要对学生在校内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与开展。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利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升华初中德育的人文内涵和品德意识。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方式,积极地践行人文教育因素,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在课后利用多媒体自主阅读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的民主理念,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2.注重树立崇高的榜样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中,教师应该借助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施展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管理好自己,要起到带头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这种方式对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能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受到优秀教育思想的渗透与渲染,能以教师为榜样,时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思想品德修养。而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时候,也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知,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他们在每一个方面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尝试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名人事例,让他们找准自己的榜样。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一些早期人文主义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能仔细阅读,使思想与精神能受到这种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人文主义因素的熏陶与感染,还能深入地了解各种人文主义因素,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严格地要求并规范自己,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品德的优秀新青年。
(六)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中时期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还充满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并不能得到切实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施展德育的时候,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递德育知识和人文主义教育知识,而是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施展德育。因此,教师应该将具体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关于德育知识、德育实例的分享,进而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因素,加深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这样才能让德育工作在不被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有趣的德育故事或具体鲜明的生活德育案例,进而巩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能将德育带入具体的生活,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并认知德育知识,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阅读的名著,如《堂吉诃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让学生大胆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观念,领悟主人公身上所存在的优秀品质。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实现有效的迁移引导,让他们思考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或事,加深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将视角放置在生活中,这样便能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德育实效,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的教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德育实践,借助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状,分析现阶段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初中施行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优化德育路径,比如,可以从完善德育体系;革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积极营造德育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强德育,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