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尊敬的校长、书记及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想和大家谈谈“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让心中的教育信念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这个话题。
去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在讲话中向清华大学的老师们提出,要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什么是“大先生”呢?总书记说,“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大先生”要“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对“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进一步凝练,为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境界。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积极践行。
“大先生”之大,不在学段之大,也不在学校之大,而应在格局之大、情怀之深、品格之高以及水平之高等等。在此,我呼吁:所有的中小学老师都应该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大先生”之大,具体何者为大,又大在哪里呢?我是从以下五点来理解的,和大家一同分享并讨论。
一、“大先生”应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育家、“大先生”们首先是人,他们有的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民族的背面,但正是这个背面让我们去寻找、创造民族的正面。无论背面还是正面,都透射出伟大民族的形象,透射出真正的、可贵的人性。学者杨绛正是这样的人,在丈夫钱钟书的心目中,对杨绛的评价是八个字: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自己也说,我愿做钱钟书的“灶下婢”。她和钱钟书真实地生活着,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杨绛最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谢谢,我不够格”。在中华文化大奖评选中,组委会给她发来邀请函,杨绛婉拒了,并说:谢谢,我不够格。她曾在牛津大学读书,所在的学院院长聘她为学院的荣誉院士,她回复说:谢谢,我不够格。院长继续邀请她,她说:当年我在牛津大学只是个旁听生,旁听生怎能当院士呢?她又说:千万别把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加到我头上。她还说:现在,我每天读书有一点点进步,就心满意足了。“大先生”既在世俗中,又超越了世俗,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这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杨绛常说的第二句话是:我是一滴水,不过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泡。一滴水很微小,但一滴清水并不渺小,因为它能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天空,以至看到整个宇宙。肥皂泡虽然很大,而且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可刹那间破碎了,不复存在。肥皂泡有毛病:浮夸、浮华,很浮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伟大,不是显得伟大,而是因为伟大。我们细想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有追求,但浮躁吗?浮夸吗?浮华吗?这“三浮”是我们发展之路上的敌人,年轻教师特别要警惕。
“大先生”无疑是崇高的、伟大的,但却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从做一个真正的人开始吧,做一个“大写”的人。“大先生”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也在生活中锤炼自己。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生活,从来都不会欺骗我们。也许,这就叫青春无悔,也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二、“大先生”应有“大丈夫”精神
“大先生”是有情怀、有道德的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塑造靈魂,培育精神品格。孟子曾论述过“大丈夫”,他从大丈夫的“四心”开始阐述,强调一个人应当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大家都知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怜悯之心,讲仁爱;羞恶之心,就是有羞耻感,有荣誉感,讲正义;辞让之心,就是谦让,讲礼;是非之心,就是分清是非,讲智。孟子认为这“四心”可以生出四种美德和品格:恻隐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辞让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便是仁、义、礼、智,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仅如此,孟子还提出“大丈夫”精神。所谓“大丈夫”精神,就是众所周知的“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今,“三不”精神仍具有时代意义。改革开放,中国人富起来了,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少数人包括一些青少年在内,崇尚娱乐,追求享受,这种思想和行为已经偏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富贵不能淫”仍然是现代人应该坚守的美德。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但再大的艰难、再大的贫穷,我们始终意志坚强,不改青云之志。我们要改变贫贱的生活,但一定要守住“贫贱不能移”的志气。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从不向威武低头,从不弯下民族的脊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更应该有骨气、有底气,诚如徐悲鸿先生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就是“大丈夫”精神。
“大丈夫”精神还表现在“四为”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张载提出的口号。如果说,“三不”是“大丈夫”的精神品格,那么,“四为”则是“大丈夫”的责任与使命。“四为”,不是为自己,而是要担起责任,为别人,为民族,为国家,为文化的传承,为社会的进步,为生活的幸福,为人类的和平。“三不”“四为”编织了“大丈夫”的形象,彰显了“大丈夫”的理想与信念。“大丈夫”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其特质在于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无论是精神品格,还是理想信念,新时代的教师都应继承、弘扬,并且将这“大丈夫”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为中华民族有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三、“大先生”应是胸怀“国之大者”
“大先生”应是胸怀“国之大者”,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了国家利益,在价值实现中走向“大先生”。“国之大者”是中华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思想,阐述这一精炼表达并赋予其深刻内涵的,当推《道德经》。《道德经》中说“域中有四大”,主要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特指天上的轻扬之气、日月星三光等,代表一切事物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意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特定的时间和历史;“地”,特指在下的混沉之气、天涯的大块等,意指厚载万物的地域,每一个国家都建立在一定的国土之上,具有独特的地理与地域特征;“道”,这里特指道路、路径,国家要走大道、正道,否则会成为迷失者;“王”指人,更指打通天地人“三才”的领导者,要“以百姓心为心”,安邦定国,治平天下。“大”者,重大也,国家之支柱也;胸怀“国之大者”,在我看来,就是将国家装在自己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还是讲讲胸怀“国之大者”的故事吧!这里有三位主人公:邓稼先、杨振宁、吴健雄。2021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再次提到邓稼先。邓稼先是“两弹一星”的功勋,是杨振宁最为知心的朋友。1971年,杨振宁回国,他特地向邓稼先求证了一个问题:中国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科学家参加,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吗?邓稼先告诉他,全是中国人。在送杨振宁去机场的路上,邓稼先送给他两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言下之意是,你和我做的是同样的事情,走的是同样一条道路,但我暂时不能告诉你。在这次演讲中,杨振宁说:我觉得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吴健雄,江苏太倉人,她曾经帮杨振宁、李政道完成了一个实验,用数据证明了“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由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当时吴健雄已和丈夫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她接到电话,毅然决然地留下来做实验。在吴健雄的母校——太仓明德学校的校园里有吴健雄的墓园,她的坟墓是球体的,墓前有一条小溪流,水缓缓地流动着,小溪水上竖着两个杆子,每个杆子上都有一个铜球在轻轻地转动,这个设计表达的是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意蕴。吴健雄的墓志铭是两句话:“她是一个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什么意思呢?各位老师的脑海里一定冒出一句话:她是胸怀“国之大者”。
是的,“大先生”应当是“国之大者”。“大先生”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还要实现社会价值,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价值要服从国家利益。“国之大者”有着不同的内涵,我认为,教师要做胸怀“国之大者”,应当胸怀教育,热爱孩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大先生”应是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
“大先生”应是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以积极的态度批判落后与丑恶,并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知识分子一定要有知识,但有知识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根本标准不是知识有多少,而是能否担当社会责任。因此,知识分子是超越职业的,他关心的是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这是评判知识分子的根本尺度。知识分子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有批判的勇气;总是处在紧张的智力生活状态中;不是靠思想而活,而是为思想而活;等等。在好多年前,知识界曾经有一个重要的提问: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你到哪里去了?答案是:知识分子“弱智化”了。所谓“弱智化”,不是指知识少了,而是指社会责任担当的意识弱化了,批判的勇气弱化了。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有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要有批判的勇气,要有对社会、对集体、对国家的关心。这里有个问题必须澄清,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批判应是怀着积极态度的,心中有美好的愿望。他不应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他不仅是旧事物的解构者,也是一个新世界的积极建构者;他更不是端着人民的饭碗骂国家的人,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肯定不是“大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应当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和唾弃。
各位老师,我们要做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关爱学生、关心社会、发扬正气,批判落后、追求真理、创造美好。现在实施“双减”政策,学校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我认为,“双减”是党中央从长远规划考虑制定的政策,也是个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回归育人主体,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校本研修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也很长等等。对此,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我想,一是要正视这些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同时相信这些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二是要用专业的方式、研究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总之,我们既要拥护“双减”,又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之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双减”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深入地实施。
五、“大先生”应是专业的智者
“大先生”应是专业的智者,要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提升育人的本领和水平,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好教师。“大先生”不仅有大德大爱大情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拥有扎实的学识和育人的智慧。首先,“大先生”要深入研究儿童。我认为儿童研究是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陶行知曾应陈鹤琴之邀写过《教师歌》,共五段,每段都用“来!来!来!”起头,最后一段是“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多少个“来!来!来!”啊,这是孩子们的呼唤,是民族的呼唤,是未来的呼唤,可我们听到呼唤了吗?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只有真正变成儿童,才能读懂儿童;只有读懂儿童,才能读懂教育、发展儿童。其次,教师不能只是变成儿童,他还是教师,负有教育儿童、引领儿童发展的责任,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既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也有负面的、消极落后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从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导儿童朝着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发展。所以,对于儿童该要求的就要求,该严格的就严格……教师的爱是教育爱,是大爱。再次,教师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创新育人方式,做有实践智慧的好教师。
我们是中小学教师,离“大先生”还有好“大”一段距离,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先做好教师,先做“小先生”,再做“大先生”。其实,在好教师、“小先生”与“大先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大先生”不是个称呼,“大先生”应该存活在心里,更应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中。
责任编辑丨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