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问题理解中国人的审美变迁

2022-04-13 16:40
第一财经 2022年4期
关键词:欧莱雅美的

讨论中国人的审美时,有个词经常被提及:东方美学。在公共语境中,这是一个似乎人人都能意会几分却又很难具体描摹的概念。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以美育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能是中国人对审美训练最早的方法论。

上古以降,及至进入开放融合、技术飞跃、经济蓬勃的新世纪,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实践不断演进,若深究其变迁路径,在“中国”这个限定语之下,历史、文化、传统为这条美的探索之路赋予了太多内涵。

第一财经携手致力于“创造美”的欧莱雅,以10个有趣的问题作为导引,展开对中国审美历史变迁的探求。寻找why和how的过程,也是发现美的过程。

汉语里,有很多以“羊”为偏旁的字,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羊肉这种美食。比如鲜指鲜美;羞(“馐”)指美食;善字最初有一个意思是“膳食”,指好吃的肉食;“羲”则可以理解为人人有羊吃便是正义……而羊当中最大最好吃的,便是“美”,“羊大则肥美”。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多数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食物。古人把他们养殖的主要动物概括为“六牲”:马、牛、羊、鸡、狗、猪。羊更多用于祭祀祖先,因而地位也更高。能吃到羊,是一件稀罕而幸福的事情。

时至今日,“美”的含义已经非常丰富,但仍离不开感官愉悦这个基本点。

在汉字中,最早用来形容大红色的是“赤”,甲骨文中这个字的上部是“大”,下部则是“火”。当火烧得很旺盛的时候,就是“赤”色。穴居时代,夜晚围坐在篝火边,赤红的火焰既带来温暖,也有辟邪驱魔之意。

随着汉代“独尊儒术”,大红色被视为官方的“正色”,代表权威与正义,从此有了伦理色彩。也是在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有了大发展,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赤白黑黄)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最近的1400年中,唐、宋、明三代都从五方色中选择赤色为当朝色尚,这种近千年的积累让正红色沉淀为中国的代表色。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他们任性、潇洒—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还有点凡尔赛。

魏晋时期最流行的是玄学而非儒学。和崇尚礼节的儒学不同,玄学的根本是道家思想,讲究追随自然和本心,这就使得魏晋名士的许多行为现在看来很任性。

任性的另一面是潇洒,什么条条框框都不在乎。当然,名士们腰杆这么硬,基本都是有后台的。有句话说“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魏晋名士们大多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饮酒、炼丹、下棋、作诗、弹琴,再到处旅旅游,属于高级躺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富裕的朝代,经济发达,文化融合,审美也相当多元。就女子妆饰而言,唐代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浓艳的红妆是当时面妆的主流,但会因涂抹方法不同而效果各异。比如酒晕妆、飞霞妆、胡妆、啼妆、泪妆、血晕妆等……超级丰富。

唐代还是中国历史上眉式最丰富的时期之一,长眉、短眉、蛾眉、阔眉都流行,玄宗时期流传甚广的《十眉图》就很能说明问題。

唐代女性妆容还有极具特色的一点,是面饰。比如相关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花钿”便是其中一种,位于额头处,此外还有斜红(太阳穴处)、面靥(酒窝处)等。

所以,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唐朝有社交网络,美妆KOL这个群体肯定会非常细分。

的确就发生在1920年代,而且是全国范围内,其中最激进的是广东省,省政府在1927年通过了一个名为《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从北京、上海、武汉到广州,由学界、文化界、媒体以及政府发起和推动的这股解放妇女胸部的运动,被称为“天乳运动”。

天乳运动后,随着社会思潮变化,到民国中后期,女性的衣着得以大解放,女性渐渐不再束胸,而且公开穿短袖、短裙、旗袍,甚至泳衣、乳罩。

这场运动不但为女性带来了身体上的解放,也随之推动内衣的普及和观念的转变,男女平等的思想得以更广泛传播。

1970年代,中国的年轻人结婚,潮流之一是要配备“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且还有讲究,要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和蝴蝶牌缝纫机—它们都产自上海。

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上海制造”曾经是中国一代人消费和审美的标准。上海开埠早,从19 3 0 年代起,这里的百货公司和工厂就居全国首位,东西方潮流在这里融合,同时轻工业基础扎实,制造的消费品从设计到质量都领先全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人仍会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持一些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上海制造”便是体现之一。

1986年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日的《世界各地》开播,这档由美籍华人靳羽西主持的系列节目,是中国人当时为数不多的了解世界的窗口,靳羽西视野开阔、自信乐观、时髦前卫、黑发红唇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1992年,靳羽西创立同名美妆品牌“羽西”,羽西口红成为很多现代中国女性的第一支口红。中国的美妆产业和消费开始萌芽,蓬勃生长。1997年,全球最大的美妆集团欧莱雅以“让每个中国女性拥有一支口红”为梦想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4年将羽西纳入集团旗下。

欧莱雅重视以科技助力美妆行业发展,推动羽西将灵芝、虫草等汉方纳入护肤配方,在新世纪承接了对中国人关于美的启蒙和教育功能。25年来,欧莱雅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中国人追求美的路径。从一支口红开始,中国消费者在不断体验美妆新风尚的过程中,也不断拓展对美的认知边界。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中国人对美不断增长的渴望让这个市场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因为基本都是按差不多的标准整的,然后经差不多水平的整容师之手,最后自然会变成差不多的样子。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看起来差不多的整容脸,仍是一个时期内审美潮流的体现,大眼、小脸、立体、紧绷、幼态……当这些关键词被认为是面孔的审美主流,一键便可生成。

但审美这件事,妙就妙在它有自我纠错和升级功能。如果“整容脸”已经成为问题,也意味着它会被解决,新的脸会取代它,而新的潮流的要义,其中之一便是,不要看起来都差不多,各美其美。

图片由欧莱雅中国提供。

从艺术史看,总是先“ 填满”,再“留白”,而不是倒过来。中国早期的山水人物画强调画全景,到了南宋开始才出现比较成熟的只画一角、只留半边的“留白”技法。掌握了“填满”的技巧,拥有“填满”的自信,才谈得上“留白”。

另外,留白也涉及文化观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选择“留白”,对照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着力表现的盛大,体现的是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留白更需要科技加持。通过燃料动能、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VR、AR、裸眼3D等数十种创新数字科技手段助力,在视效和意境之外,本届冬奥会开幕式,还呈现了一种科技美学。

从舞台上的科技美学,到賽场上的“猎豹”超高速摄像机、“冰上鲨鱼皮”战袍,再到冬奥村里的机器人餐厅、空气消毒器“小绿箱”……越来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让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奇思妙想走进现实,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最近两年,“ 可持续”“ 绿色”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消费趋势报告中,而消费正是审美的结果之一。追求可持续、生物多样性等理念会影响生产、设计的各个环节,当秉持这一理念的产品成为主流,大众会建立一个全新的审美体系,会要求美首先建立在某个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之上。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会重塑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重新审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今,可持续的理念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促共进,小到一瓶化妆品的绿色化学成分、循环包装盒、生物降解性配方……社会各主体都在积极地向“3060双碳”目标迈进,为这颗蔚蓝星球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何为美,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而大众审美变迁,是所有人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历程,它涵盖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既涉宏大,又见日常。

美是目的,美也是过程,美更是力量。

第一财经联合欧莱雅中国,邀你开启这趟美的探寻,发现美如何让世界为之所动。《中国美之变迁白皮书》,2022年11月即将隆重发布,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欧莱雅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新生代独立女性张天爱正式加入巴黎欧莱雅明星梦之队
全球超模超新星成为巴黎欧莱雅全新代言人
欧莱雅的“青春”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