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强
马鼻疽又被称为“串槽”或“吊鼻子”,是一种由鼻疽杆菌引起的急性、流行性暴发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相比于其他动物,马属类动物对于此病较为敏感。此病主要侵袭成年马匹的呼吸道系统、淋巴系统及皮肤,在其气管黏膜、鼻腔、喉头或皮肤上生成特异性瘢痕、鼻疽结节或者溃疡,在其淋巴结、肺部及其他实质气管形成鼻疽性的结节。此病没有明显发生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主要呈现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开放性病畜是传染来源,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及饲料经消化道感染。病畜、健畜互相接触,舔咬病变部分泌物及污染的用具也可被感染。本病潜伏期较长,数周到数月。使役过度、厩舍拥挤、营养不良、感冒和创伤,均为发病诱因。为有效减少马鼻疽传染病的出现数量及传播速度,养马业及相关部门要做好综合防疫。
本病潜伏期不定,短则4周或数月,长则可达半年,潜伏期的长短与自身抵抗力、感染途径及病原毒力有关,根据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1 急性马鼻疽
驴和骡更多患急性型,主要表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体温逐渐升高至39~41℃、食欲减退、精神萎顿,颌下淋巴结一侧肿胀,可视黏膜出现轻微潮红,并轻度黄染。部分病畜关节部位明显肿胀,甚至出现溃烂,关节炎、滑膜囊炎等各类疾病,重病马阴囊处、四肢和胸腹出现浮肿。
1.2 慢性马鼻疽
慢性鼻疽最为常见,约占 90%。大多是因没有及时发现治疗,由急性转慢性的过程,病程较长,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为鼻疽特异病变,多见于肺脏。
2.1 臨床诊断
患畜体温39.5~41℃,颌下淋巴结肿胀,有硬结,无热、无痛、不可移动。
2.2 变态反应诊断
开放性、慢性、急性鼻疽均可采取变态反应进行诊断。
2.3 血清学诊断
是指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
2.4 病理解剖诊断
只有在必要时才会选择病理解剖诊断,是最有价值、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3.1 做好防疫策划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对饲养员及训练员开展防疫知识培训活动,其次要严格落实饲料及马匹粪便的消毒工作,以此最大程度降低马鼻疽传染病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有助于维护马场运作秩序及经济效益。
3.2 做好护理和消毒马场
要做好马匹日常护理工作,严禁从疫区输入马匹,在调入马匹时要进行严格的点眼检查,同时要进行30天以上隔离工作。当马场的马匹检验出马鼻疽病状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消毒并处理其用具,同时要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或土碱溶液对饲槽和马厩进行消毒,以此避免传染病进一步传播。加强马鼻疽疾病预防措施,增强马场的饲养管理,加强马的身体素质,提升其自身抵抗力,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对外出运输骑乘的马、骡、驴,应加强护理,防止传染。
3.3 定期开展鼻疽检疫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鼻疽检疫,检疫方法以临床检查和鼻疽菌素点眼检查为主。根据检疫结果,将牲畜分为三类,开放性鼻疽病畜、阳性病畜、健康畜。对开放性鼻疽病畜应立即扑杀深埋或烧毁,应及时对其污染环境及用具彻底消毒,对价值不大的物品可以烧掉。对马厩和饲槽用3%~4%土碱溶液或1%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饲槽消毒后用水刷洗,鞍挽用具可用3%来苏儿消毒。对阳性病畜应烙印标志,立即隔离,限制在隔离区饲养,放牧和使役。
3.4 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
目前我国在马鼻疽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因此需要提高对防治环节的重视程度,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做好定期检疫和卫生消毒等综合防疫措施。在具体工作中,首先,需要严格落实定期检疫工作,同时要对新调入马匹隔离饲养,确保健康后才可以混群饲养。其次,需要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有助于降低马鼻疽传染病出现的可能性。最后,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各项操作,当人类接触患病牲畜及污染物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马鼻疽传染病的存在对养马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马鼻疽检疫工作,同时要结合临床病症及传染源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在日常养殖中,马场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检疫和消毒工作,同时要采取合适方法进行马匹检疫,以此降低出现马鼻疽的可能性,并维护马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