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之间寻找童话很困难,几乎没办法跳出现实展开想象。纯粹地以动植物为载体,写出来的故事也往往落入俗套。于是围绕“人与动植物”展开构思,让“动植物”充当“唤醒现实人”的角色,成为我切入童话的入口,所以多数作品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幸运地参与到动植物生活中,或者“我”的生活幸运地被“动植物”参与了。
我想,动植物天生自带童话属性。当你出现在它们之中,或它们出现在你身旁,当你一心一意注目它们并肃然起敬时,它们的童话属性就开始萌芽了。这正是“人性”和“物性”在短暂一瞬间的碰撞,就像精子和卵子结合,生长出一种令人惊喜和敬畏的新生命体。一篇童话就这么诞生了。如果你体会过这种感觉,你就不会再问“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种傻问题。
一个童话创作者不可能不带着他的“人性”去创作,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他所选对象的“生物性”,因为一旦写出其名字,生物性就已经存在于读者心中了。好比写一头狮子,我可以不写它的威风与强悍,不写与它有关的一切客观生物学特征,却只写它毫无来由地到处乱飞,写它像毛毛虫一样吐丝结茧,写它孤僻古怪独自生活在湖底只要我心怀狮子,并把它写得有理有趣,这就不会影响读者对它身份的怀疑。
生活中,我们获得了太多关于万事万物的常识和理性了。童话创作中,一旦认真地选定动植物形象,与其产生情感连接,接下来尽可以自由想象。我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