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猫也终归是一只猫

2022-04-12 00:00:00龙向梅
十月·少年文学 2022年11期

本期话题: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以动植物作为主人公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当动植物出现在写实风格的动物文学作品中时,作家一般都会特别留意它们的生物属性;但当动植物出现在童话作品中时,往往就完全成为人类的化身。童话作品中的动植物形象在具有人类属性之后,是否依然应该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在童话创作时如何把握动植物形象“生物性”和“人性”的关系?

假设你来到遥远的童话王国,在街角遇见穿靴子的猫太太,它向你问好,说着人的话,但你肯定能一眼辨识它是猫,因为它有着猫的基本的外貌特征,同时也有着猫的敏捷、轻巧甚至高冷,有时还会习惯性地跳到街边的屋檐上行走;去朋友家串门的树懒先生,动作慢得叫人抓狂,它在横过马路的时候,几乎引起交通堵塞;住在三号胡同的土拨鼠先生,刚刚获得建筑协会颁发的金奖,如果你向它表示祝贺,它还会带你去参观它新建的地下别墅

我要说的是,瞧吧,这些动物虽然活得人模人样了,但多少还是它自己的样子,有着独一无二的辨识性。也就是说,动物进入童话世界并拥有人类属性后,通常不会完全脱离它的生物学特征。这样的生物性和人性共存的形象,会让故事更鲜活生动,更具有艺术真实和艺术魅力,也更符合孩子的审美和想象。同理,植物亦然。

童话虽然是一种想象和幻想的文学,但也要基于生活,遵循生活的逻辑和故事内在的逻辑。在我的童话创作中,我一般会根据动物自身的特点去塑造人物,结合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去展开想象,赋予故事人物生动可信的形象,而不是胡编乱造,任意设置。动物和植物人格化后,不光是拥有人的情感和语言,同时也要具有它自己的生物属性,二者完美统一,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至于生物性和人性的占比,那就看故事的风格、情境和创作者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