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之光照亮心灵世界

2022-04-12 00:00:00周聪
十月·少年文学 2022年1期

程玮的《来自凯瑟琳的礼物》写的是一把小提琴引发的故事,红叶与凯瑟琳的命运交集,因那把四分之三的小提琴而颇具传奇色彩。在程玮的笔下,红叶对小提琴的热爱、红梅对书籍的喜欢,都是发自内心的。当艺术之光照亮女孩心灵世界之际,求知欲被彻底释放,个体的精神成长蜕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都得以实现。

在《黄昏偶遇》中,红叶对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好像有一汪清澈的溪水,缓缓地一路流淌过来”,琴声像是一根火柴般划亮了红叶的精神世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拓宽个体生命的宽度与厚度。红叶从妹妹红梅的口中得知这声音是小提琴发出的之后,不再遵从父母的叮嘱,毅然决然开启了寻找琴声的艺术之旅。在寻找到溪水般琴声的源头后,红叶在弄堂里遇到了自己的父母。幸运的是,红叶有一个通情达理的父亲,父亲选择了支持女儿学习小提琴。

当学琴之事提上日程,拜师就迫在眉睫了。红叶的拜师学艺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小阁楼》中,当父亲毕恭毕敬地带领红叶去向老师家求学问艺时,四分之三的小提琴成了拦路虎,家庭的拮据让红叶刚刚萌发的梦想陷入到破碎的边缘。在左右为难之际,妈妈带领红叶、红梅去学校图书馆之举化解了眼前的困局,红叶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把小提琴,这把来自凯瑟琳的小提琴像是上天的恩赐一样与红叶重逢了。这是两个灵魂的相遇,在跨越时空的邂逅中,红叶的生命激情被彻底点燃了,她像是着魔般陷入琴声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在作者的叙述中,红叶的学琴之旅也是波澜起伏的:不论是因拍照弄断琴弦的不知所措,还是因向老师的离去心生丝丝不舍,抑或是在集中表演时林老师的突然缺席萌发的焦虑不安,红叶的心里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正是在这些困难面前,红叶的才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她的成长与小提琴休戚相关。

红叶的学琴故事与凯瑟琳的故事在向老师这里产生了交集,在《凯瑟琳·杨》与《黑白照片里的时光》中,凯瑟琳的家族史与个人命运得到了再现。红叶的那把小提琴,就是凯瑟琳遗留在国内的物品,在向老师的撮合和帮助下,红叶与凯瑟琳终于在上海相见了。小提琴成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将年龄悬殊的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凯瑟琳能够理解这个基本功并不扎实的女孩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她从红叶的琴声中体会到了一种对音乐近乎痴迷的深爱。甚至在某一瞬间,凯瑟琳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她的经历与红叶产生了重叠,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是相通的。

与红叶的越矩行为相对应,妹妹红梅略显循规蹈矩了。同样是在学校的那间图书馆,红梅发现了自己的天地,在卷帙浩繁的图书里,红梅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这与姐姐对音乐的热爱如出一辙,个体生命被艺术点燃之后,散发出超乎寻常的求知欲和生命力。红梅的性格特征是在红叶的映衬下得以塑造的,两个人虽然一静一动,一个循规蹈矩一个敢于打破常规,但她们在艺术世界中展现出的定力与韧性是殊途同归的。饶有意味的是,在《女儿们的反抗》中,一向乖巧听话的红梅,也不愿将图书归还图书馆,在书籍的“诱惑”之下,红梅难得出现一次违背父母之命的行为。

在《来自凯瑟琳的礼物》的结尾,红叶并没有像读者希望的那样去国外追随凯瑟琳学习音乐,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也是作者的有意之举,它无疑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红叶的选择,印证了“她是那个注定要走出圆圈的孩子”——来自“冬山人”的恫吓与凯瑟琳的邀请,都没法禁锢这个追求自由的个体心灵。在红叶心中,对小提琴的热爱早已幻化成精神的给养,定格在她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