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女士,26岁,硕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本科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擅长英语口语和编程,国外类考试过托福100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傅女士,24岁,普通话二甲、英语四级、日语N1,从事过多年少儿英语、少儿绘画、少儿主持培训工作,拥有高端家政师、高端母婴师、高级护理老师、高级整理收纳师证书。”
……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简历出众的求职信息,而她们的求职岗位是让人感觉不太需要高学历的家政服务。
这些求职者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学历本科起步,精通两三门语言,手握各种证书,部分还有留学经历。这不禁让人感叹,家政行业都已经那么“卷”了吗?
市场选择,家政也有高收入
家政平台中是否真有如此多年轻、高学历的家政人员?
北京某家政公司培训部经理王洋(化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根据他十多年家政行业经历来看,本科以上学历和90后、00后做家政服务的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能遇到,绝大多数为40岁至50岁。
“一方面,这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有关,大家认为年轻、有学历的人不该去给人做保姆,即便真有年轻人来干,也经常因为种种原因干不下去。另一方面,年龄大的人往往生活经验较丰富,对家政方面比年轻人了解,不少雇主还点名要有过育儿经验或者年长的人来做家政服务。”王洋说。
如果分类,家政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专业护理失能老人的、善于做营养餐的,以及早就被人熟知的月嫂等,月薪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不管哪种,本质上都是适应老百姓个性化、刚性需求的精准型家政服务。部分从业人员令人咋舌的高收入,实际上是该细分领域供需高度不平衡带来的溢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目前,家政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够高。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真正入行的大学生总数不算多。从业者现状、观念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市场上,就是雇主需要承担高工资和高中介费,才可能找到略高于行业平均服务水平的人。
成本高、供给少,决定了现在只有少数家庭才用得起“高端家政”。然而,对高品质家政服务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人社部将“家政服务员”定义为从事家务料理、家庭成员照护、家庭事务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剖析及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中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规模逐年稳步增长,其中约90%的人员来自农村地区。2021年中国家政服务人员数量为3760万,同比增长7.30%。但目前家政服务行业人员缺口仍然较大,存在供不应求状态。
调研数据显示,家居保洁是中国消费者最常使用家政服务的场景,占比达到64.8%。此外,家庭收纳整理、搬家、家装保养、母婴护理或月嫂服务也是家政服务消费的热门项目,占比均超三成。近年来,家庭收纳整理成为继保洁、搬家、母婴护理等之外的又一热门项目,而整理收纳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负责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打理家政事务。
正因为如此,在社交平台上,网友对这些年轻、高学历保姆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挂羊头卖狗肉,
“家政”变“家教”
一说起高学历家政阿姨,很容易让人与假借“高端家政”之名开展课外培训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还记得那个“名校毕业生求职保姆、月薪3.5万元”的热搜吗?虽然这则广告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0万元,但它反映的所谓“高端家政”市场真实存在,其中又以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型”阿姨居多。她们学历大专起步,平均本科,不乏“985”等名校毕业生,甚至还有“海归”、硕士。
《法治日报》记者在多个家政服务类APP中,以“家教”“授课”“数学”“英语”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均未显示相关商户。但在另一个APP中检索时发现,有商户提供英语私教辅导,服务类型为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高考等。
记者打电话询问对方后得知,除了成人外,他们还可以给中小学生补习外语,一个半小时收费300元至500元。辅导老师均毕业于外国语大学,如果有其他学科补习需求,平台也可以帮着介绍。这些老师有的一直从事课外辅导,有的是学校的老师,在校外做兼职。
王洋表示,有些家政平台上的书法、钢琴、小提琴等课外兴趣辅导班,实际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进行的仍是语、数、外等学科类课外辅导。
记者与社交平台上提供家政服务的一些账号进行沟通,对方表示,可以按照记者要求提供年轻、高学历的人来进行“家政服务”。这些保姆的简历虽然没有网上宣传的那么“厉害”,但辅导孩子功课还是绰绰有余的。对方还表示,为了避免被封禁查处,他们都以“家政”“成长陪伴师”等对外宣传,但主要任务还是辅导孩子功课,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孙超说,不可否认的是,家政从业人员中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高学历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中大多数是在“高学历家政阿姨”的头衔下,做着学科类课外辅导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说,以“家政阿姨”等名义从事学科类课外辅导的家教活动不符合“双减”政策,是一种变相违规校外培训的形态,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增加了社会焦虑,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监管和查处。
违规培训,要标本兼治
治理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本意是给孩子减负,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家教披上了“高学历家政”的外衣,无疑是在消解“双减”政策效果和教育制度的严肃性,影响教育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如果不加以严查严管,堵住漏洞,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是更大且更隐蔽的不公平。
2021年9月,为指导各地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通知提出,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披着家政外衣的家教为何难以彻底清除?
孙超认为,现实中“私人家教”进行校外学科类培训,往往采取“一对一”“住家”等形式,以“高端家政”“家庭管家”等名义为掩护,极具隐蔽性、分散性、多变性,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等方面都很难界定。
有评论指出,对以“高端家政”等名义为掩护的学科培训,要坚持标本兼治。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各方责任,强化监管执法。教育相关部门要严肃查处,市场监督部门应协同监督,对于某些机构扩大经营范围、从事学科培训的违规行为进行清理和处罚。通过社会各界积极宣传,让相关主体更好把握“双减”的内涵、意义及国家关于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
一方面要规范市场,对违规学科培训、变相学科培训行为进行监管整治;另一方面,还需从源头上减少培训需求。学生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要认识到身心健康、能力兴趣等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财富,从而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法治日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