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越
(南通润邦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江苏 启东 226255)
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装备制造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以海上风电为引领、海洋油气和海工模块为辅助的海工发展格局正在呈现。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应紧密围绕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通过企业技术研发、产业集群、政府引导等措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却面临着订单少、价格低、成本高、交期紧、技术高等现状。行业内学者对国内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布局、产业集群等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内容是围绕着单一技术创新、传统海工延续。为此,本文以江苏南通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不利于其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并结合经济现状和行业未来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发展对策,以实现海洋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首先,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技术范式。以海洋工程的相关工作内容和特点为依托,在生产制造中通过主导设计的方式生产各类装备,实现多种要素的高效整合,产生了符合本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架构,主导设计是决定行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在特定的范式下,生产制造标准会更加统一,工程师只需要按照既定范式开展设计和生产,在已经形成的产品架构中对各类要素实施优化。因此,要想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实现技术创新,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则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其次,对于柔性生产能力的要求较高。服务性是装备制造业的基本特征,而且需要根据海洋工程的建设需求实施定制,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企业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改进,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国内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依托于先进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装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供货等方面越来越完善,而且专业产品越来越多。
我国加大了对海洋工程的支持力度,装备制造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市场份额需要逐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高度的主要因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技术要求较高,海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会对行业发展前景产生直接影响。我国虽已在技术上融入了创新思路,同时整合了多种资源优势,但海洋工程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还需提升,国产化设备比例仍需提高。国内中小型企业应积极转变思维,结合长远发展趋势,围绕海上风电、油气装备、海工模块等细分领域进行研究,打造海上风电钢结构、海洋油气零部件、海工模块一体化建造等“专精特”龙头企业,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海洋工程发展的要求。
受到人才、资源和技术等要素的影响,转型升级工作受限,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也会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市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平台是当前生产制造中的主要产品,随着订单首付比例的下降,其面临的风险也会加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经营。为实现“双碳”计划发展目标,海上风电等新型海洋工程产业结构不断壮大,中小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原来海洋工程装备改造成海上风电钢结构、升压站模块等建造基地和风机一体化安装技术基地,进一步释放海工产能,提升企业销售规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海洋工程涉及到结构、轮机、电气、油气、调试等多个工种高技术人才。行业对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21世纪进入大力发展时期,整个行业都在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因优秀海工人才培养周期约10~15 a,部分中小型企业起步较晚,导致发展活力下降,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在产品研发与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遇到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行业发展。因此,应明确现阶段的改进切入点,通过科学化的手段落实行动,保证专业人才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福利待遇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高端技术人才,降低人才流动性。
(1)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依托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包括桩腿总成技术、反变形控制技术和水下安装技术等,构建更加完善的造船技术体系,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为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可靠保障。
(3)由于技术研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设立相应的风险基金,促进研发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增强各个企业的参与度。
(4)在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技术研发中获得可靠的经费保障。
(5)增进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科研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注入动力。
(6)企业负责人应该增强全局意识和国际思维,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产品,为自身的科研创新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7)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明确当前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以便在技术研发中更具针对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为了实现优势资源的快速整合及优化配置,应该在行业发展中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模式,在提高竞争水平的基础上,为企业的特色化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和重复建设问题。
(2)应该从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联盟,增进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快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中形成强大的合力,防止产生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孤岛问题。通过相互持股的形式,可以增强各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可以创造更好的综合效益,为业务分包和市场拓展创造可靠的条件。加强对供应商和分包商的引导,确保业务分包机制符合当前行业特点,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3)结合本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为配套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可以逐步解决零散化的弊端,真正促进企业资源整合,在市场化组织机制下达到共赢的目的。
(4)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增进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
(1)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此要注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研发更多的核心配套设施。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以高端产品为主,这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前提。
(2)应该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打通上游和下游的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梳理产业链条,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增强配套设施的通用性,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支持,注重保持各地区产业链条的特色性及互补性,在协同发展中共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的关键途径,涉及技术交易、技术研发实验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等,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机制,消除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5)为了降低行业风险,还应该提供更具专业性的信息咨询服务、保险服务和投资咨询服务等。
(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技术先进性的要求较高,尤其是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培养更多的核心技术人才,以增强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政府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良好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研究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海洋装备制造水平。
(3)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应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这就需要增进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特点,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要积极寻求与国际性企业的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跟随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提高综合竞争力。尤其是在技术研发中,应该主动获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技术交流中突破技术研发的瓶颈,以便为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优化创造条件,有利于产业链条的不断优化。
(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快国际化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消除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为海外投资和并购项目等创造条件。
政府是重要的引导者,积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发展的压力,创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
(1)应该注重装备市场的全面培育。在项目开发建设中,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加以支持,包括海洋油气项目等,在项目实施中应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积极组织科技活动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等,不仅能够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化整合,而且能够提高各类海工业装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市场的繁荣发展。
(2)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集群,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都较高。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对该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行业发展的风险。逐步拓展融资渠道,增进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了解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避免资金不足而对产业转型升级造成阻碍。
(3)针对企业的信誉和生产能力实施评估,采取分类管理的措施,为其提供不同的金融工具,在政府引导下降低风险。
(4)信贷担保方式也应该加以创新,使其更加符合行业特点,尤其是在抵押担保中应该适当拓展适用范围,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海洋领域改革创新的关键。该行业的技术范式相对统一,对于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在当前行业发展中面临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需持续增强、产能过剩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到阻碍,不利于中小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此,应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促进集群发展、优化产业链、培养专业人才、加快国际合作和实施政府引导等方式,逐步构建完善的发展体系,以增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