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卖猪肉职业的看法中透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2022-04-12 23:07王素雷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就业观大学生

王素雷

摘 要:对沪上一高校378名学生开展了一次对卖猪肉职业的看法的问卷调查,旨在从中管窥大学生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来临,就业规划日趋理性务实,能够把就业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就业选择更加灵活、多元化。同时,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高校就业观教育要做好“四个引导”:引导学生淡化精英意识,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到基层、实践、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引导学生修炼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内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卖猪肉职业;就业观教育;“四个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1-0115-03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这些年,我国高校和各级属地政府都始终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受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1]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哪些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向?研究这一问题,对于高校顺利开展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普及化时代相契合的就业观,多措并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问卷调查综述

2020年11月,笔者在课堂讲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内容之前,对任教的上海理工大学2020级378名学生(主要是大一新生,其中有16名大二学生)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了一次对卖猪肉职业的看法的问卷调查,旨在从中管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针对大一新生而不是大四学生做就业观问卷调查是否合适?可以这样说,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本来就应该从新生入学起步,并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问卷调查做得越早,越能够发现问题,就业观教育就越有针对性。问卷之前,先在课堂介绍了当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案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大学毕业生当街卖肉是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不是浪费人才?这样做的目的是先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与就业有关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有代入感,为下一步顺利问卷做了铺垫。为何要选择“对卖猪肉职业的看法”这个切入点作为问卷的内容?大学毕业生卖猪肉,事实上已不是个案,此类新闻在十年前还有报道价值,现在已不是新闻。类似卖猪肉这样的就业选择,像做保姆、月嫂、保安、收银员、送快递等,在大学毕业生中绝对数量并不少。国家强调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毕业后若再选择杀猪卖肉,前后反差太大,容易吸引学生,引起参与问卷的兴趣。如果大学生对卖猪肉职业都能有正确的认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礎。

这次调查问卷是实名问卷,调查涉及的专业范围较广,有理工类专业,如智造、环境、建筑能源、材料科学、电类、医生、车辆、测控、食科、化学等;有人文社科语言类专业,如经管、公管、金融学、新闻、传播、广告、英语、公共体育等。这次问卷调查分两批进行,第一批问卷设置7个问题,计划中应有378人参与,实际参与358人,参与率94.7%,有效问卷率为100%;第二批问卷设置6个问题,计划中应有378人参与,实际参与362人,参与率95.8%,有效问卷率为100%。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这次问卷并不是针对就业观做的全方位调查,主要针对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就业话题以及笔者在就业观教育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学生对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来临的感知情况、职业平等意识、对到基层就业的看法、就业要不要专业对口等问题。除了进行问卷调查,笔者还安排了相关的课堂案例讨论、让学生写学习小结、考试综合题测验、个别访谈等,获取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对调研材料所做的分析。

(一)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到来,内心深处仍有精英情结

国际上把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5%,为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中国2002年以前);当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2年开始)。随着2019级大一新生入学,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从而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由问卷统计数据可以看出,60.3%大学生直觉判断他的同龄人(18~22岁这个年龄段)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经超过5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并非毫无觉察。问题是,虽然高达75.4%的大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但一半(50.3%)的学生内心深处仍有浓厚的精英意识、精英情结,还把大学生身份视为就业时的“特殊身份”,这正是令人担忧的地方。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本人若固守所谓的“精英”身份,非精英岗位不去,不接受大多数人从事的普通岗位,就业难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二)高度认同职业平等观念,但未必能做到知行合一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从事任何合法职业都值得尊重。卖猪肉也是一份职业,同别的工作没有什么区别,不应该存有非议。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可就业。卖猪肉意味着从做普通劳动者干起。当今时代,大学毕业生做普通劳动者已非个案,即使名校硕士生也有去卖米粉、搞装修的。这次问卷中,高达83%的学生认同“职业不分贵贱”的说法。这表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平等观念。问卷中,接近六成(57%)的学生把“杀猪”视为正常的就业选择,75.4%的学生表示,“如果卖猪肉的工作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考虑加入。这个结果令人欣慰。现在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思想转变很快,越来越勇于放下身段,越来越理性务实。不过,要清醒意识到,这些大学生之所以认同卖猪肉的工作,是因为问卷里有个假设“如果卖猪肉的工作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在观念上虽然认同了职业平等,但不代表在生活中对某些职业就不会歧视,在就业时未必会心甘情愿到普通劳动者岗位,有些学生向往的还是收入高、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舒适而稳定的工作。

(三)愿意响应国家号召面向基层就业,同时又看不清基层工作的价值

就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基层单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十分强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2]问卷中,高达81.6%的学生认同可以面向基层就业。这种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意识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具体职业,比如“当街卖肉”,43.6%的学生倾向于认为“当街卖肉不能充分施展大学毕业生的才华”;40.3%的学生认为“当街卖肉对毕业生本人来说是浪费人才”。这背后藏着的理由,无非是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起点还是应该高些,当街卖肉起点太低太低。有的学生在课堂案例讨论时讲,“让大学生去卖猪肉,如何体现知识的价值?这是和农民工抢饭碗,辜负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基层有没有用武之地、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才的担忧。这里有对基层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对人才成长规律认识的误区。

(四)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赞成先就业再择业,但又担心学不致用

当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向通识教育通才教育转型,其培养的目标就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这次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58%)的学生倾向于“找工作不能被大学所学专业束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近八成(79%)的学生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种积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的心态、灵活就业的想法值得肯定,有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过,也有三成(31.2%)的学生不能接受“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在后续的调研中,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都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每个学院集中资源培养本专业的人才,就是希望你能在该专业有所成就,结果你毕业之后找了一个毫不相干、根本不对口的工作,这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个学生的看法并不全错,就卖猪肉职业而言,大学没有屠夫系,也没有屠宰、拔毛、剔皮剁骨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大概率是专业不对口。如何正确看待就业中专业不对口问题,这是就业观教育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

三、就业观教育要做好“四个引导”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总体上令人欣慰,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来临,其就业规划理性务实,愿意把自己的求职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其就业选择日趋灵活、多元化。令人担忧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停留在精英就业观阶段,对基层工作、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的想法,还抱着专业要对口的观念不放。针对这些问题,就业观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淡化精英意识,增强就业竞争意识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精英就业观”必须退场,大学生不能再把自己看作特殊群体、精英群体。过去,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现在,考上大学让你积极面对命运。要淡化“高考改变命运”“学历改变命运”的旧观念,要提倡“奋斗改变命运”“能力改变命运”的新观念。

强化竞争就业意识、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意识。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当然也应“普通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毕业生是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所有人平等竞争、自由选择。考察当下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卖猪肉工作的个案,虽有无奈但很理性,实质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你选择了卖肉,卖肉选择了你,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有时候老板把你开除,有时候你主动跳槽,这也是双向选择的体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精英岗位是有限的,少部分人通过竞争到精英岗位去,大多数毕业生就应该接受普通劳动者岗位。

(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1.增强职业平等、劳动光荣意识。一个大学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企业老总、教师,也可以做村官、做房产中介、卖猪肉。这些都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一个人从事基层工作,并不影响你树立崇高的就业理想。卖肉能卖到什么程度,有很大的弹性。卖得好,可以卖成千万富翁,变身“猪肉大王”,实现财务自由,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退一步讲,如果卖肉仅仅能做到合法经营、养家糊口,其实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样值得尊重。

2.弘扬工匠精神。干什么,爱什么,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就蕴含了工匠精神。卖猪肉,看起来好像门槛低、沒有什么技术含量,如果深入钻研下去,其中必有学问。你完全可以把卖猪肉这个营生做得“高大上”,比如卖绿色健康环保肉、品牌肉、野猪肉,可以进行自动化管理、网上直播带货、小区送货,等等。任何职业如果能全神贯注、不断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完全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引导学生到基层、实践、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1.基层需要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初级人才,社会都需要。社会需要大学教授、企业经理人、科学家,也需要高素质的保安、快递员、屠夫。有句话说得好,“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一个人擅长杀猪,是肉类切割人才;擅长卖肉,是肉类营销人才。卖猪肉和卖洗发水、卖饮料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卖。别人一天卖一头猪,你一天卖十头猪,你就是卖肉方面的人才。高学历的大学生加入传统行业,可以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传统行业升级换代,重新焕发青春。

2.基层最能锻炼人。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实践历炼的人,很难成才。一个人要做食品公司的管理人员,先从养猪杀猪卖肉做起,再到管理层,这完全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向书本学习,但要成长为栋梁之材,还要经过实践磨炼,还要到基层去,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整个社会都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边疆去,“自找苦吃”,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青春之花”开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四)引导学生修炼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内功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大学生要能做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自我更新,以成为“被岗位所需要的人”。要鼓励大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淡化专业对口观念。现在的本科教育正在由专业教育向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通才教育转型,培养的是干什么都行的通才。专业对口或不对口,其实都是暂时的。面对不确定的智能时代,大学生必须有从容应对多样化工作的能力。若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想法找工作,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就业规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2020-12-0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就业观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启示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