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经典诵读 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素养

2022-04-12 04:07郭卫国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本情感

郭卫国

经典诵读能让学生在口诵心记中陶冶情操,获得情感的滋养,能以同理心去思考问题;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探寻诵读的方法,并将其中蕴涵的哲理迁移至生活中;能提升学生的语感,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品味语言的优美,能寻找智慧、弘扬美德,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品行的塑造。诵读,在获得知识积累的同时,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体验。教师依托诵读活动为学生打下根基,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诵读经典,能被优秀文化所感染,能增进道德情感的体验、情感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诵读经典,能获得内心的滋养,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经典能给我们提供可贵的精神食粮,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当前小学经典诵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学生诵读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诵读认识不足、缺乏兴趣,觉得内容枯燥乏味,导致诵读态度不端正;诵读三维目标彼此相依、层层递进,但部分教师诵读教学目标不够明晰,让学生阅读、圈画,教师再讲解句意,忽略了诵读方法的传授、诵读技能的提升、审美素养的培养;部分教师教授的诵读方法不恰当,以教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诵读内容;部分教师安排的诵读时间不合理,诵读活动仅囿于课堂,认为没必要让学生课后花时间去阅读经典;教师诵读的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技能与道德素养。

一、方法多元,引发学生诵读热情

部分教师没有为学生留有自主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感的空间,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向他们灌输语言知识、做人道理,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缺失。教师为学生范读,以有节奏的领读聚拢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握易错字的字音。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诵读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为他们留有自主阅读的空间,让他们去诵读经典、想象画面、理解内容。如在诵读《浪淘沙(其一)》时,教者让学生诵读古诗,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以多媒体呈现古诗朗读节奏,让他们尝试有节奏地朗读。教者让学生尝试将看到的画面朗读出来,说说哪些字能带来这样的感受?教师以多媒体呈现真实的黄河,让他们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学生朗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说说黄河来自哪里?天涯是哪?真的要去那里吗?在作者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黄河?学生在想象黄河的基础上朗读全诗,要读出黄河的气势雄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诵读,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朗读风格,调动他们的诵读热情,提升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时,要以“情”突破,以“读”跨越,能融入古诗并感悟意境,与古诗共情。学生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自己的内在感受,能加深对古诗的内容体验,形成自己的语感。教师要细细挖掘文本,感受语言技能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体会其审美的情趣。如在诵读《凉州词》一诗时,教者让学生读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自己的感觉,读出自己的情绪,并分别对生评价,教者让学生在读后用一个词来说说自己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觉得哪个词合适?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黄河远上白云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学生在细细体会基础上,感受到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教师还要结合古诗内容,配上相应的乐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渲染,以悲伤的乐曲,让学生细细体会,已婚战士想对自己的妻子倾诉的话语,对家中老母、孩子该如何表达?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中,体会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师让学生体会亲人思征人的情感,妻子遥望远方,会如何思念他?年迈的母亲又是如何惦记他的呢?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说呢?

教师要为学生的诵读提供媒体支持,可以为他们的诵读配上音乐,将他们置于情景之中,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引发他们参与诵读的热情。配乐诵读,能让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在诵读《石缝间的生命》作品时,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怒放的生命》,能让学生品读作品的情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读,两人一组,其中一个诵读另一个倾听,听的一方可以获得韵律、表情等方面的借鉴。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立足不同的角色去诵读、体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学生诵读论语作品,让他们分别扮演孔子、子路等角色,从诵读中感受他们的角色,了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二、分层诵读,感悟深度内涵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于插图、想象、媒体、扮演等方法輔助,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教师可以为中年级学生选择情节夸张、富有幻想的故事,或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诵读热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启。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诵读文本,能受到身心的感染,促进道德品质的塑造。教师也可以利用文本的插图、挂图,让图文相融,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诵读《赠刘景文》时,教者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片景色?小组交流诵读的感受,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读一读。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点,诸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学生诵读古诗、想象画面,使图文并融,能感受秋天的五彩斑斓、富有生机。教师在导读前以图述文,能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突破思维障碍,能准确把握阅读重点内容。教师要运用插图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内容,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领他们将“读”与“悟”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表演、析词、感官等方式获得真实的体验。为促进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感知,教师要引导他们精研内容,通过诵读揣摩内容,把握重点语句,并在诵读中学会思考、在想象中学会写话。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获得发展,教师要引领他们通过朗读、品读、精读等方式体悟作者,理解作者的行文目的;体悟内容,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只有通过“读”与“悟”,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提问,把握其中的内涵及作品的情感基调。如在诵读《石灰吟》一诗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灰的制作过程,结合古诗内容说说石灰石变成石灰经历了哪些过程?石灰为何要忍受这样的痛苦?它有何志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这种写法,仅仅是在写石灰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学生通过诵读,探究文本深意,能感受到诗人以石灰石自喻,表达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牺牲自我的崇高气节。

很多教师鼓励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诵读经典,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经典,或融入自己的理解去表演,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感悟。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授、情境、渲染、实践等多样的方法引领学生诵读,能让他们获得愉悦的诵读体验。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揣摩、推敲,才能促进他们对内涵的理解。教师要借助于教具、媒体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去推敲文字,能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在《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能给人带来春天的色彩,让人满目绿色,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教师引领他们尝试用“到”“入”“过”“满”等词替换,通过对比才能感受到“绿”字产生的奇妙效果,能使看不见的春风变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又如在《题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将“敲”改成“推”引导学生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感受到“敲”字用得有礼貌,也不会打破那种寂静的氛围。

三、参与活动,促进语感提升

教师要围绕一定的诵读主题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能引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获得名人名家的感染,促进语感的提升。诵读比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展现他们的风采,能促进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发言准确,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

在诵读活动中,学生要做到脱稿,运用表情、手势等增强表现力,可以结合音乐、服装、道具等方式展现经典的文化韵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技巧,让他们能体会到诵读经典作品所带来的益处。在诵读经典活动中,要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要求服饰得体、干净整洁;诵读内容要做到主题突出、结构合理;诵读时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流畅表达、感情丰富,能做到抑扬顿挫;要富有表现力,感染力。通过多样的诵读活动能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要合理选材,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不超过3分钟的诵读材料,让他们在充分理解材料主题思想、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挖掘、感受、领悟文本之美,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色彩,从而能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指导方法,对共性的问题采用集体指导的策略,对个性问题采用个别交流、一对一指导等策略,让他们了解诵读的知识与要求。如在学习《示儿》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读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教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读陆游临终前的嘱托,感受陆游的心情,学生能体会诗中的“悲”的情感。教师呈现北宋与南宋地图,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将历史与诗人的“悲”情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高亢的情绪读出他临终前的一声呐喊,再用低沉的声音读出他临终前的一声叹息。通过诵读方法的运用,能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能促进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放下思想包袱,能以轻松愉悦的状态融入学习之中。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能流利而自然地诵读内容。朗读的基调有高亢明亮、热情赞美、轻松活泼、深沉宁静等,学生在诵读时要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融情其中,才能打动人心。在诵读前要研读文本,感知情感变化的层次,通过不同的音色读出起伏感。学生要对语调进行处理,与文本的思想情感共拍,运用重读、速度、升降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学生在诵读时要学会运用神态、动作等态势语言进行辅助,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四、多元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评价是诵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他们的行为投入,同时能考查他们对诵读水平发展的程度。教师要立足生本,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学的功能。如在学习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马诗》一诗时,教者要采用多元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也要评价他们对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品质的体悟,还要评价他们对古诗自主感知、品读赏析、领悟情感的过程。教师在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初读古诗,要读通读准,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在再读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竹子扎根岩石缝,磨炼坚韧不拔的品质;学生还要抓住重点词语领悟其中的情感,从“咬”字感受其力度,体会其坚韧不拔的性格,从“破岩”体会其生长环境的艰险;从“千磨万击”中感受其经过风吹、雨淋、霜冻、雪落等磨难,使人生的操守更加坚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考试、背诵等形式简单、内容单一、易于操作的方式进行,这不利于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要通过赛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能调动他们参与诵读的意识,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通过诵读展示活动评选出“诵读小能手”,给他们发放奖品,调动他们参与诵读的积极性。

在诵读评价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诵读技能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诵读方法的运用、参与诵读的兴趣、诵读的情感体验等。单一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诵读兴趣,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价值,教师要立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去评价他们,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不是完全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要让学生、家长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评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誦读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诵读水平;学生通过他评,懂得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同时能委婉地指出不足,共同研讨诵读的方法,能促进共同进步;在学生放学后,家长也是诵读的评价主体,要观察孩子的努力程度、诵读习惯、诵读兴趣,并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孩子诵读水平的提升。通过多元的评价,能改变家长对诵读的态度,能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积极参与亲子诵读,营造诵读的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去图书馆阅读经典,能从经典文化中获得感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其中的哲理,能促进视野的拓宽、美德的弘扬以及良好品格的塑造。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古诗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