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茂
在党的百年历史中,雷锋是唯一一位由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题词、讲话号召学习的青年战士和先进榜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就学雷锋发表了20多次讲话和重要指示,将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关于学雷锋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了新高度,发展到了新境界,实现了新飞跃,为新时代全民学雷锋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基本思维框架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20多次讲话和重要指示(以下统称“关于学雷锋的系列指示”),体悟到其中有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逻辑思维结构体系,可归纳为“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四个维度:
(一)以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基础,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理论维度”
1. 对雷锋榜样高度的明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榜样,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一面旗帜。时代楷模是对榜样人物的崇高评价。“雷锋是时代的楷模”的定位,明确定义了雷锋榜样的历史座标,确立了雷锋是新时代引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是号召人们在新时代要学习雷锋榜样、争做雷锋式的时代楷模。
2. 对雷锋精神明确的价值定位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而历久弥新,根本在于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主流精神的集中写照。基于上述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这个新定位新判断,科学阐释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闪亮座标的雷锋精神,具有引领时代完美发展的永恒价值。
(二)以学习雷锋的崇高思想和坚定信念为根本,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学习维度”
新时代学雷锋学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课题。
1. 要学习雷锋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他们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没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做不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并不太难太高,并以雷锋、焦裕禄、杨善洲三个代表性人物为证。接着,进一步指出了他们之所以能够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就在于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可谓一箭中的,指明了新时代学雷锋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2. 要学习雷锋的幸福感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要学习雷锋的幸福感:“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必须怀有邓小平同志那样的情怀感,雷锋同志那样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那样的境界感,郑培民同志那样的责任感和钱学森同志那样的光荣感。”“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
雷锋幸福感的实质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新时代学习雷锋的幸福感,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努力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拼搏奋斗,就是最好的实践。
3. 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
“我们应当有一种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抓落实也需要发扬钉子精神。”“我们学习雷锋的钻研精神,在抓作风上,也用了这句话,实际上,这是异曲同工的,抓落实也需要一种钻劲,真正兑现、实现,发扬钉子精神。”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工作两个方面,提出的新时代学习雷锋“钉子精神”的创新性表达。
(三)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目的,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实践维度”
1. 新时代学雷锋的任务目标
“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更高政治层面提出了学雷锋的任务和目标。
2. 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
“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雷锋在实践上提出的明确要求,蕴藏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思维。以一个“转化”、一个“体现”、一个“融合”,定位于“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既精辟又明确,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3. 倡导以学雷锋岗位实践的具体成果和持久效益为民族复兴伟业作贡献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让学习雷锋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微观与宏观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提出的全民学雷锋、全时空学雷锋的实践准则。
(四)以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为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指导维度”
1. 要把深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要把深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教育是极大的推动,对青少年教育也是极好的机遇。”明确了新时代学雷锋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实行活动、机制运行的常态化、长效化。同时,要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范围更加宽广,重点更加突出,要求更加切实。
2. 要充分发挥雷锋等英雄榜样在新时代学雷锋方面的引领作用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榜样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既蕴含着要让雷锋等英模精神树立时代价值取向,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发挥巨大作用,也蕴含着让雷锋等英模精神在共和国血液中流淌、在历史长河中延续。
3. 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的大地上。”“使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把学雷锋的人称之为“雷锋精神的种子”,明确又关键,形象又生动,号召要在新时代大力传承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 学雷锋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要带头学雷锋”
“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让学雷锋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希望大家以雷锋为榜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知识,养成好的品德,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勃、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高度,高瞻远瞩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他对新时代学雷锋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谋略。既与历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学雷锋的要求一脉相承,也是着眼于共和国长治久安大计提出的根本要求。
5. 要“创新学雷锋活动的方式方法”
“创新学雷锋活动的方式方法,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应对之策。新时代学雷锋要转变传统思维,从客观实际出发,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或创造新的宣传、传承的言语和实践等学雷锋的方式方法。
6. 要用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融为一体
“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将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赋予雷锋元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历史纵深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殷切期望,也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地位作用和社会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精神文明高度和文化高度,是对志愿服务的创新表达与发展。也为新时代如何摆正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的正确关系,把两者融为一体,提出了指导原则和明确要求,为日益兴起普及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在雷锋精神的旗帜下实现志愿服务的中国化,这是新时代学雷锋常态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7. 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明确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的方向
“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雷锋精神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指明了方向,旨在要求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应立时代之潮头,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开拓视野,从理论到机制、节点到常态、系统到整体、主体到客体、微观到宏观等,赋予雷锋精神以时代新内涵,发新时代学雷锋思想之先声,讲新时代学雷锋之睿见,让雷锋精神研究之树长青,多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雷锋精神研究精品力作,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系列指示,是“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四个维度密切联系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维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学雷锋的时代课题;“学习维度”回答了新时代学雷锋学什么的根本问题;“实践维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学雷锋的方法问题;“指导维度”回答了新时代学雷锋的组织实施等根本问题。这一逻辑体系,深刻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高瞻远瞩和务实精神的高度统一、源于实践和引领实践的辩证统一,内在逻辑清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培養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时代催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的系列指示,将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引领全国深入学雷锋,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展现出更加亮丽的愿景。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