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锋文化研究院专题调研组
编者按
新年伊始,在按照中央部署继续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中,人们注意到两大世界纪录:一是北京3万多名志愿者万众一心成就的第24届冬奥会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舞台背后的3万多名志愿者的“雷锋式奉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此见证和思考新时代学雷锋的价值和力量,自然成为今年“学雷锋日”的最热话题;二是上海大世界刚刚发布的吉尼斯新纪录:雷锋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赞扬最多(多达105位!)的士兵。由此人们联想到:中国全民学雷锋已经“一甲子”了!它是百年大党成就百年辉煌的精彩篇章!
对于这样的精彩篇章,本刊特以蓝皮书的形式,集全国有关专家之力持续攻关,采用若干分报告一一撷其精要,最后整合出一个总报告呈现给国家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这里呈献给大家的就是其中首个分报告(上),年内每期都将呈献一个分报告,敬请大家持续关注和评点。
雷锋,作为中国优秀士兵和先进青年的代表,其姓名频频出现在中国军内外的报刊上已经整整60年了!由此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袖集体的高度重视以至题词号召,直接引领整个中华民族展开上下一体、日益深入、经久不衰的学雷锋活动,也已近60年了!这一活动凝聚积淀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结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成为世界人民领略“中国精神”的示范模本和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民学雷锋60年活动本身已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的精彩篇章。
60年来,学雷锋活动与时俱进,薪火相传,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书写出新中国的精神年轮。学雷锋活动伴随几代中国人的集体成长和整体进步,已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
60年学雷锋,值得我们从头梳理,科学总结,全面把握其真知精髓和基本经验,借以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学雷锋伟业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加力的顶层发动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班长雷锋不幸因公殉职。国防部批准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雷锋班”称号。不久,雷锋的先进事迹被毛泽东主席发现,他深情地对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大将说,雷锋值得学习啊。
在这之前,雷锋已经是全军以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共青团员和先进战士典型。他的先进事迹多次在军内外报刊上刊登,他“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他在政治上“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斗争精神,他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榜样力量,他在学习上的“挤”劲“钻”勁和“螺丝钉”精神,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德风格,已经是人见人爱。在毛主席题词之前,1963年1月23日,《解放军报》刊登了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志的题词“题给雷锋班命名大会,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1963年2月9日、1963年2月15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都先后发出了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的通知。
1963年2月22日,毛主席根据《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请求,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秘书林克的回忆文章中介绍:毛泽东在给雷锋题词时讲:“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为雷锋的题词。3月6日,《解放军报》又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题词。领袖们发号召,举国上下齐响应。此后,每年3月5日成为全民学雷锋日,一个具有广泛性、群众性,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党政军民共同学雷锋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了。
1965年3月2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分别发表社论,掀起学习宣传学雷锋热潮。全国各地广泛组织纪念会、报告会、动员会、广播大会、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展览、演出、以学雷锋为专题的党、团日活动,群众性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入。在六七十年代,机关、厂矿、学校、田间地头,都响起“学雷锋,看行动”这一响亮的口号。伴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普遍开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学雷锋活动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经过“文革”的低潮时期,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复出后召开的第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巧妙地利用一则在群众中流行的政治笑话,痛心地指出:“雷锋叔叔不在了”,又一次倡导全军学雷锋。邓小平同志的讲话道出了人们早已憋在心头的声音,表达了人们对雷锋的爱戴及对重新弘扬雷锋精神的向往。总的来说,那一时期的学雷锋活动尽管受到了“文革“的影响,但仍在曲折中前进,出现在媒体上的雷锋形象,还是属于他自己的公正形象,雷锋精神也反映了其本质特征,学雷锋活动继续助推着千千万万雷锋式新人正向成长,引领着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历史是需要铭记这个客观成果的。
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屡次战略引领
1978年10月底,共青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后,迅速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上百万青少年走上街头,维护公共秩序,打扫环境卫生,为群众做好事,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倡导文明、助人为乐的新风尚。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核心的全民文明礼貌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雷锋精神的逐步深入理解,雷锋精神的本来面目逐渐恢复,学雷锋活动进入新的探索阶段。学雷锋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逐渐确立在培育“四有”新人上并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为这个时代主题,人们开始了对雷锋精神的深层探索。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学雷锋活动与时俱进,针对性、制度化和规范化比较明显。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使学雷锋活动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雷锋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雷锋精神得到升华。
1983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2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发表毛泽东同志等老—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在首都各界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2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了题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的讲话。为了认真总结学雷锋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代表会议。这一时期,学雷锋活动与转变党风、社会风气相结合,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城乡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收到了良好效果。
1990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各大报纸发表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宋平、姚依林等高层领导为雷锋的题词。1990年3月3日至5日,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与代表们一起座谈。
1993年3月4日,在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将雷锋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优良作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的“螺丝钉”精神。
2003年2月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学习雷锋,就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科学文化、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中央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全国学雷锋活动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2年3月2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次专门就学雷锋活动发出规范性文件,对全国学雷锋活动进行全面部署。该文件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廣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2013年3月1日,刘云山代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学雷锋活动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出成效。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增进人们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优良党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突出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抓好基础道德行为的养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长效机制、创新途径办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探索新的活动载体,使学雷锋活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与时俱进的战略启示
在开展全民学雷锋活动的初期,由于受当时社会上下比较注重“送温暖、渡难关“的战略需求的牵引,人们学雷锋比较注重的是”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见行动”。人们把雷锋精神看作无数好事的“集合体”,认为只有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才能坚定不移地做好人。人们像雷锋那样广做好事,互帮互助,免费理发、修车、打扫街道、助残帮困等,这种学雷锋的方式简朴、热情,缓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冲淡了社会发展暂时困难带来的紧张局面,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因此,在近20年的时间里。人们把学雷锋事迹和学雷锋的行动相结合,把雷锋事迹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下,学雷锋活动的开展也具有新的方向,活动重点转向抓根本、学实质、要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问题。以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为立足点,学雷锋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提升人们的思想修养,强化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雷锋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雷锋,要有一定的活动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实质。胡锦涛同志指出,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大力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注意把学雷锋活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学雷锋活动创新体制机制,采用新角度挖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学雷锋先进典型,运用新载体、新平台,宣传来自基层、真实可信的道德楷模和典型人物,使雷锋精神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富时代气息,更能打动人心,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所有这一切,都为新时代学雷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论题由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湖南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精神研究会共同参与。执笔:抚顺雷锋纪念馆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朱薇,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