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田杨洋
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深刻认识校长岗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深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至关重要。近日,我们特邀一线校长就“校长如何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建言献策。
1.理念更新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长要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就要对学校的发展有认真的思考与研究,打造各自学校别具特色的办学思路与规划。校长要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思路,带领学校依据社会需求、历史积淀、自身优势等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吴树超(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要形成符合社会需求、凸显自身优势的办学特色,就需要追寻“校社融通”的未来教育方向。我校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发挥与社区的共建共享功能,营造社区与学校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从精神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三个维度,书写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教育。
把握精神空间的规律,书写未来教育之“魂”。我校所处的荷花塘社区,海塘文化内涵丰富,是浙派文化的典型代表,颇具杭州风味。由此,以“智创采荷”为价值核心的全新地域文化应运而生,它充分滋养学校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了课程资源。我校遵循“全域融通”的原则,通过将学校的“和”文化与社区的“荷”文化相融,提升校、社凝聚力,生成相互服务的意愿;通过达成协议建立长久、良好的履约关系;通过文化融通形成追求高度一致的精神共同体。
把握物理空间的规律,书写未来教育之“体”。我校通过“三大共建”,立体化推进未来学校建设。首先是顶层区域智造。学校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开发绿色水循环,形成能源综合生态系统,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使孩子体会绿色生态,达成人与自然的融合;打造新劳动中心,学校与农科院开展合作,打通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其次是中心城堡建设。学校积极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让学习资源走向双轨化,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共享图书馆,与浙图、杭图共建,实现通借通还;有效融合校社资源,与社区共建全民终身学习中心,与社区联动共建运动资源库,让混龄体育、全民体育成为“校社融通”的亮点。再次围合式建筑改造。局部改造学校教室空间,厅室分层,为不同学习样态与方式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空间;统筹整合功能室,由孤岛走向环岛,形成学习中心,与社区联动成为学习社区,通过合理利用社区空间,拓宽五育融合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分时享用。
把握虛拟空间规律,书写未来教育之“态”。学校一直追寻教育信息化之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六体魔方”,以实现未来虚拟空间的“校社融通”,让学校成为社区的人机共育中心、智慧协作中心。
2.课程创新五育并举,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课程与教学创新,是时代赋予校长的重要使命。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推动着学校教育生态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校长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进行总体路径设计与改革探索。
杜福栋(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校长):推进现代学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是为党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根本的遵循。第二是为国育才,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合作精神、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的现代人。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办负责任的教育——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名学生的终身负责,用三年时间打造学生一生的基础”。以“培养有责任、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优秀公民”为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责任·发展”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主要在课堂,就像“双减”所强调的那样,校外校内关键在校内,课上与课下关键在课上。
课堂上如何实现教育目标,是现代学校治理的关键和重要环节。第一,课堂上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在课堂上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民主精神,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现代学校课堂模式的重构。我们的做法是推行友善用脑课堂,构建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从而达成新型课堂的教学关系重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推行友善用脑的过程中,我们以课堂的情境教学和评价为突破口,通过情境教学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通过改革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民主精神。过去人们开展的评价多是以老师为主体的评价,友善用脑课堂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是小组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师生间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人们把知识学习变成合作讨论的过程,通过规则的改变形成新的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民主意识。
在校长推进现代学校治理的过程当中,必须把目光进一步聚焦在课程,聚焦于课堂。课堂是现代学校治理的主阵地,打造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环境,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必须抓住“课堂”这个“牛鼻子”。
朱祥勇(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校长):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深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至关重要。校长,作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首先应该要具备“大”境界、“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新华学校为例,围绕“阳春德泽、万物新华”的办学理念,学校培养脊梁挺拔的新华人。融合创生、协调发展,学校整合人才、环境、资源等育人要素,通过正确的抉择和有效的管理,使其融合、融通,构建相互融合且不断创生的学校治理体系,创造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帮助师生实现生命的完整成长。我们着重从扁平管理、管理机制、师生评价等方面着手进行治理变革,提高管理效能。
划分“三段”:抓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我们在“一贯”两字上做文章,实行学段主管负责制,对每个学段采取化整为零、共同发展、捆绑考核的策略,实施全面管理。
兼顾“双线”:我们采取了“以纵为统领,兼顾横向”的“双线”管理策略,对1至9年级拉通管理,不分小学和初中。在平常的管理中,同一部门拉通管理、“纵线”到底,而“横线”则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补充,进而达成管理的连续性。
着力“三式”:在“一体化”管理中,我们不断创新管理形式:对管理人员实施“积分式”管理,让年轻教师担任行政助理;中层干部上岗采取“竞聘式”,为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的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倡导贴地“行走式”,即日常的管理贴近年段、老师、学科、课堂、学生、家长,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二级六会”治理结构:学校建构了互融互通的“二级六会”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以章程制定与实践为核心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
融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师生评价:我们构建起了“多把尺子”的激励机制,实施了金苹果教师成长制度和七彩学生成长计划,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七彩之星”学生评价体系旨在激发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一个长期评价。七彩之星评价制度,使各班的七彩之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在全校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苹果系列”教师评价体系旨在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潜能,通过用多把尺子评价教师,引导每位教师发展自己的优势。
方寸之间,有“融”乃大。融创视角下的学校治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整合多方面力量,同频共振,进而实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场面。融创视野下的学校治理,旨在让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为学校治理的“大先生”,最终人各其美,和以共进,开放教育,走向未来。
3.融合发展整体规划,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校长要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应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所建树。校长在办学治校的路上,要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打造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环境,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提升治理能力,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王定波(宁波市江北区中心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课程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要推进学校课程创新,首先要理解學校课程的内涵和范畴。学生的学校生活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学校的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校长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不断引领学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课程要创新与发展,首先应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课程规划应从学校的教育哲学出发,确立学校的课程理念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从而构建起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我们以“和而不同、卓尔不群”为教育理念,确立了三个方面的课程建设理念:一是夯实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二是创建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三是建立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聚焦学生“包容、卓越、阳光”三个方面的素养养成,我们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探究实践,形塑学生包容之心;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卓越之品;体艺审美,养成学生阳光之体。围绕这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把整体的课程确定为五大类别:品德与实践,语言与阅读,思维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
学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重点要落在改进课堂教学上。近几年我校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出了不同学科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灵动高效。去年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要求,学校还以改进作业设计为总课题,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课程整合与校本化实施。为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对少先队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开发了小学半日实践课程。所谓“半日实践”就是在国家规定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的课时进行统整,形成每月半天的课时进行道德实践。“半日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学校,走向广阔的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学校引导教师学会编制高质量的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编排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评价标准,让教师从课程设计者的高度来审视课程、引领教学,从而让拓展性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邵静(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航头中心小学校长):航头中心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十万年前的“建德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创了农耕文明。农村小学,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镇的小学,怎样的课程才适合我们的孩子?我们聚焦农耕文化,有了创建“九陌课程”的思路。
“九陌课程”缘起。学校虽地处农村,但孩子们的乡土特质、农耕品质在逐渐丧失。如今的农村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农民的子孙却“五谷不分”,生活常识缺失,劳动技能丧失。重拾农娃之品是我们打造“九陌课程”的初心。学校周围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教育资源。引领学生亲近本土,把课堂搬进田野,搬进大自然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可以为农村娃打上“勤、善、智、勇”的农耕底色。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因地制宜潜心打造“农耕博物馆”等“九陌课程”空间,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劳动习俗,唤起了他们对农耕劳动的兴趣和自豪感。
“九陌课程”设计。何为九陌?“九陌”一词来自唐代诗人翁洮的诗《春》:此时谁羡神仙客,车马悠扬九陌中。翁洮是航头人,他有13首诗收入全唐诗。他创办的“青山书院”是浙江省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航头中心小学的前身。之所以取名“九陌”,是希望学子们能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在實践体验中成长、发展。课程的理念是生活育人、实践育人、乡情育人。这三个育人理念基于学生生活,基于学生经验,基于学生发展。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九陌四品”特点的勤、善、智、勇学生。“九陌课程”是遵循课程标准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九陌拓展性课程”主要分三类:知识拓展类、实践活动类、体艺特长类。知识拓展类,大多与语数英等学科相关联。体艺特长类,以体艺内容为主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实践活动类,又分为民俗技艺类、传统美食类、农耕特色类、特产种植类四类。这些课程的开设,由学校结合学生建议确定,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校根据课程实施情况适时调整。
学校的“九陌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相对成熟并获好评,有7门课程成为杭州市精品课程,有两门课程成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学校的“农耕德育”经验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我们的“九陌课程”起源于孩子身边的生活,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也是孩子们玩出来的。我们传承农耕文化,重拾农耕品质,目的不是培养农民,而是培养孩子们的农耕情怀,让他们不忘本,将来能反哺家乡、建设乡村。
程倩(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学校办学品质的高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将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长起来,不断提升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品质。
守基础课程之正,创绿色课堂之新。秉持“做绿色教育,办阳光学校”的核心理念,以“求真向善、守正创新”为校训,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守正向善的人文情怀。学校以“真课程、真教学、真课堂、真学习”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以“全人、全纳、共生、共赢”为基本主张,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及教学规律,开展学生早期兴趣特长、优秀品质发现培养实验研究,努力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发展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面向学生最近发展区,力推课程结构改革。“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指向。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大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和选择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以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增加课程的体量和类型。如立体+交融课程:以国家基础课程为纲,整合地方、校本、学科特色课程等,形成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以五育融合为特色的学科课程结构;长+短课程:从课时设置上,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实施“长、大、小、微”课时;发现+培养课程:在兴趣活动中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让孩子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启航、领航、护航、扬帆”教师发展课程,塑造匠心团队。所有教师发展课程落实主题、主讲、课时、评价及考核,实行模块化管理,学校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展开研修,将理论讲座、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结合,注重研修实效。其中,启航课程帮助新教师从备课技能、班务管理等岗前关卡逐个过关;领航课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专家领航”为路径,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护航课程包括集体备课讨论授课方案,教研组策划指导教学;在扬帆课程的实施中,学校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实施项目制课程,探索创新学校管理。为营造人人有位、人人有为的干事局面,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带动青年教师整合统筹能力的快速成长,学校实施项目制管理。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申报推进学校建设、文化建设、学校治理、学生综合课程项目,目前开展的项目包含博物馆课程、图书馆课程、非遗项目进校园、食育课程、校园广播、校园文化等。在“双减”背景下,这些项目制课程为学生的课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通过项目制课程,学校充分为教师赋能,发挥了师生特长,激活了教师的创新因子,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