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 杨欣
“德技并修”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式,构建了“知行合一”德育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成立校企“虚拟教研室”,打造优质的师资团队,采用“共建、共商、共享”的模式搭建德育实践平台以及“共评”的量化评价体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工作要求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习總书记的讲话为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不仅要思政课上要重视德育教育,德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形成、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合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价值观个人化服务意识淡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互联网带来的通信便利,学生受到更多种思想观念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个性化。有的重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理想信念、价值观更注重个人层面,很难上升到企业、国家层面。个人的精神追求也日趋现实化、功利化,注重“小我”、忽视“大我”、难以“忘我”。
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服务行业的人才,需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但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出现职业素养不足、职业精神匮乏的情况,在面向客户时,无法做到“同理心”。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期时,缺少毅力、抗压能力弱,源于缺乏清晰的理想信念,无法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企业命运、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停留在理论层面,“知行合一”出现脱节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终处于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思想政治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以及各种德育活动的渗透,已经帮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学生也已经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建立了个人的道德标准,可以准确地评价与辨别是非对错,然而在现实行动中,却产生与认知相背离的行为。例如,会有一些学生会同情弱者,但不会做到主动向他们提供帮助,认为与自己无关,不想多管闲事。在课程中学习了客户服务礼仪和“同理心”的运用,在遇到有很难解决的客户问题时,却不能做到从客户的角度考虑。
学校为主战场老师为主角
不可否认,学校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百年积淀的学校精神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学校在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方面往往过于理论化,无法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德育同样具有社会性,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校企联动培养企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学生德育教育中,企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引导、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他育”过程中学会“自育”,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拓展到环境中行为的体验。
习总书记曾指出“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现状,除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还要从教学、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针对本专业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恰当的德育方法等,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并进行实践。
我们要打破德育教育中“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的不良现象,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也就是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德育体系的构建遵从认知与实践相融合的规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的“老黄牛”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维度,以培养主动服务意识、树立“利他”价值取向以及塑造良好职业道德为德育目标,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优质师资团队、搭建实践平台、构建评价体系为主要手段,以“校企共育”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思政教育作用,从职业素养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实践方面,力求达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标准。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教学案例资源库
将“知识技能教育”和“价值引领”有效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凝练并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和实训中,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在课程建设中,深入与企业合作,在知识内容方面,从企业对应的岗位出发,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在技术技能方面,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出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磨练工作技能;在素质培养方面,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现实工作环境为情境,塑造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建设教学案例库,企业中有丰富的实际场景的教学案例,有带病坚持工作的“模范员工”、也有处处争先的“三好员工”、爱岗敬业的“标兵员工”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职业精神。
在《客户服务礼仪与技巧》、《呼叫中心服务与运维》等课程中均涉及了服务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在客户服务技巧中强调了服务意识的培养。在这部分,应当融合主动服务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员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做“规范人”更要做“有心人”;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的第一桶金“服务到家”的理念等。
在沟通类相关的课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自我的表达,更应该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其中可以融合“利他”文化的相关内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利他”文化代表的是“仁”、“兼爱”、“爱”、“慈悲”等;而西方文化体现在其对于促进他人幸福的阐述之中。康德的“我应该努力提高他人的幸福,并不是从他人幸福的实现中得到什么好处。“从而结合注重同理心的运用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
我们不但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实训课作为高职学生技能提升的关键也十分重要,更要加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注重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德育教育的培养,我们在要学生实习过程中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打造优质师资团队,成立“虚拟教研室”
加强校内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带入课堂,传递给学生。通过教研室内容集中学习研讨、线上比拼、与思政教研室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思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价值引领的作用,在课程中有机融入价值元素,做到“如盐入水”。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无论是在课程上,还是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借助“一师一案”培养体系,记录教师的成长轨迹。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形成教师进企业锻炼的常态机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体验企业职场氛围。发挥党员教师育人作用,开展“党员育人123”活动,即每位党员老师联系1个班级、2个寝室、3名同学,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标杆建设,从而做到以点及面,发挥身边朋辈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
做好企业导师团队的建设工作,从企业一线聘请具有高尚品格、丰富实践技能的行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在承担学生校内或校外的实训项目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参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制定企业导师管理制定制度,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成立“虚拟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活动场地校企轮换,在交流中加深对学习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入研究。
搭建企业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采用“双基地”的建设模式,分别是“企业技能实践基地”和“企业德育教育基地”;“企业技能实践基地”将企业优质培训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放办学,有效解决校外实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企业中蕴含着深厚的企业文化、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深入接触或者进入公司才能切实地体会到,通过“企业德育实践基地”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计划和方案中,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同时,从中受到德育教育;同时可以集中学习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规则意识、绩效观念、安全生产和环保意识等,通过实地的接触和体验,学生会有深刻的印象,无形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企业合作一季度一公益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价值认知有效地转化为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道德实践。组织“义务献血”、“冬日暖阳义卖”等活动,传递爱心。共同设计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如围绕价值观引领展开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
在实践平台的建设中,校企双方做到“共建、共商、共享”,共同参与制度的建设、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双方采用共同商讨的模式,各抒己见,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构建量化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共评
采用量化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体现对学生的激励和认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途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科学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量化评价体系是一种意识引领,也是一种过程管理,通过可量化的过程管控考核依据。
量化评价体系的考评由校企双方导师成员组成,制定量化评价标准、管理办法及计算规则。根据学生的关键行为和习惯,以月为单位进行考评,制定《学生行为量化评价手册》,在校内,由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按照评分规则分别进行评价;在工学结合、实训、实习期间,企业导师参与评价,跟踪学生的德育培养情况。
具体的评价规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行为习惯类:根据好人好事事迹,受到客户口头或其他形式表扬,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等根据情况分别加2/5/10分;在实习中表现吃苦耐劳、全勤无请假,节假日期间主动坚守岗位等,根据情况分别加2/5/10分。
2.公益活动类:参加植树、献血、抗疫志愿服务,帮助孤寡老人,扶孤助学、捐款捐物等公益事业活动,给予加分奖励。
3.参加文体活动类:参加各种学校、企业组合活动,获得相应奖励,担任重要组织、支撑、演出等任务的进行相应的加分奖励。
4.扣分处理:实习中因服务问题受到客户批评指责、经常性迟到、早退,面对困难有畏难情绪等相应的负面行为时,采用扣分的操作。
为了让学生对该评价有更深的感知,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同样建立配套的评优评选和表彰机制,包括月度表彰、季度、年度的优秀学生评选,与企业联合,发放奖励积分和荣誉证书。同时,以互联网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工具,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宣传,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学生在“知行合一”德育体系的实践中,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德育培养,近几年本专业学生的量化评价得分每年上升,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上均获得了企业导师的高度评价。相比企业其他渠道新进员工相比,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并在工作中耐心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德育教育的体系,发挥企业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并把企业中的实践行为表现作为阶段性的考核依据,把学生培养为受企业欢迎的 “业绩好”、“修养好”、“身体好”的三好员工。本文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体系,制定了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有助于向其他专业、其他院校推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准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协同育人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编号:2019SB085)的研究成果。]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妍.基于“仁”文化的高职医护专业思政德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
[2]陈莉,汪灵.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
[3]昝西娟.“双基地实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以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38).
[4]钟冲.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德育建设探索与实践[J].思政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