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路清明节

2022-04-12 10:59不雨亦潇潇
阅读时代 2022年4期
关键词:来路扫墓逝者

不雨亦潇潇

2022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又是一年清明。

每到清明,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牧那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百代过客,人生逆旅,岁月在一点一点流逝,对生活的感悟却越来越多。

初看清明,它是慎终追远、薪火相传的节日;是天朗气清,风和景明的节气。

再看清明,它更像是那诗中的牧童,为世间的行人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01不忘人生来路

一千多年前的清明节,白居易登上洛阳周边的老君山,和老君阁的韩道士一起远眺洛阳城。

眼前祭祀之情景,让他不禁写下:

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

清明的一滴泪,岁岁未干,年年又至。

国人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从此,祭祀就成了唐朝法定的活动。

每到清明之时,全家人要一起去祭祀祖先。

据宋代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

这般情景,虽已难再现,但那份对故人的缅怀,却似从历史古卷中走来,至今未散。

不知不觉间,清明祭祀已成为中国人的基因,随着一代代祭祀的香火传承不断,成为我们心中一件重要的事。

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之所以被称作“国之大事”,是因为祭祀里藏着中国人的信仰。

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莱特在谈到中国人祭祀风俗时曾说:“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

在国人为祖先点燃香火的同时,有一种高于生命的东西也在庄重地传承着,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感。

正是这种使命感,让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在这一天回到家乡,为先人扫墓。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写下了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其中写道:“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对于飘泊在外的游子而言,清明就像一条风筝线,线的两头,是浓浓的牵挂。

老子有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根”不是一种束缚,而是对故土的一往情深。

人人都向往出发,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忘记来路,则不知归途;忘记来路,出路亦不复。

02不失清明心境

《历书》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古人还根据清明的气候变化,归结出了“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深烟云绵绵,桐花似锦延延。

满眼春色,皆可入眼入心,继而入诗入画。

不过,同样柔美的春色,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在宋朝诗人吴惟信笔下,清明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而在唐朝诗人孟郊笔下,清明则是“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正如禅诗所云:“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世人生于尘嚣,常为世俗欲望所累,为功名利禄而忙,难有清明时刻。

其实,清明时刻并没有那样难以寻得,若你有一颗清明之心,便能生出一双慧眼,看透向死而生的生命真谛。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在这生死的对话里,美好的春光里,我们不妨少一点“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愁怨,多一点“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的闲适。

人生如逆旅,常入乱花迷眼之境,斑驳陆离,世事蒙尘。

至于如何破局,《荀子》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

清,代表着世人要清楚生命无常;明,意味着世人要明白活得明净。

面对世间迷惘,唯有心思清明,时时拂拭,方能走出迷津,无惧红尘。

03不负韶华流年

清明常让人感叹生离死别。

我们都明白祭祀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却选择相信故人能够收到我们的怀念。

逝者已逝,活在当下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清明之际风景秀丽,在扫墓之余,一家老小也会因利乘便,在山中乡野间游乐一番。

踏青郊游,也就成了清明时节与祭祀祖先并存的古老主题。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女子与儿童在这天荡秋千、放纸鸢,男子则在这天射柳蹴鞠。杜甫早在《清明》一诗中写下了“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

游春赏春,熙熙攘攘,各种欢声笑语,日暮兴尽而归。

节日繁华的氛围和世俗人情味道,都在这一节日中了。

在这个庄重肃穆的节日里游乐并非不合时宜,相反,这正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因为我们知道,祭奠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美酒佳肴,而是把生活过得更美好。

许多人都会沉浸在过去的遗憾,抑或趋之于明天的幻想,唯独没有认真地活在当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在清明时节,与逝者对话,伴生者同行,慎終追远,且惜春光。

愿我们不忘人生来路,不失清明心境,不负韶华流年。

清清白白地活着,明明朗朗地老去,如此甚好。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来路扫墓逝者
纪念
题吉安净居寺
回首
墙壁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笑着说再见
清 秋
最大坟场
清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