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山东泰安市立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CQI是持续质量改进的简称,该过程是医护人员参与制定、实施的有计划的持续改进过程,目的就是为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CQI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衍生物,其更加关注过程管理、细节质量控制与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项科学改进流程。现今医疗服务行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医院通过持续改进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考核晋升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效益及市场竞争力。CQI这套流程完整、规范,包括调查现状、确定目标、制定与实施解决措施、评价实施效果、再次调查问题和改进等,是一个持续性完善过程。糖尿病这种代谢性疾病的特征就是高血糖,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所致[1]。糖尿病病程长,需持续性治疗,随着病程进展会累及外周神经、眼、肾、心血管等器官。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者占95%以上,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还有部分合并基础性疾病[2]。在漫长的控糖治疗中科学的护理干预非常必要,现就我院38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380例糖尿病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性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均纳入190例,其中对照组男101例、女89例;年龄13~88岁,平均(60.8±1.7)岁;病程1~11年,平均(3.5±0.6)年。观察组男91例、女99例;年龄13~88岁,平均(61.3±2.2)岁;病程1~13年,平均(3.8±0.9)年。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配合,具体如下:①用药指导: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告知其用药目的、可能发生的不适感等;②血糖监测及降糖治疗护理: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定期监测血糖,并关注血糖变化趋势,及时上报医师以便调整用药方案;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最常用的就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这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糖尿病护理领域还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研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位置及给药方法。不同注射位置及给药方法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吸收效果有明显差异,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也会引起局部组织循环障碍、肿胀、硬结,严重时还会存在皮下组织萎缩、变性、坏死。因此,可选择上臂外侧、臀大肌、腹部、股外侧等多部位轮流注射胰岛素。另外,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效果还与温度、注射深度、按摩、肌内注射及胰岛素浓度、剂量等有密切关系。腹部、上臂、股外侧3个部位注射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有差异,还受活动影响,腹部及上臂注射胰岛素吸收速度快于股外侧,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更佳[3-4]。空腹血糖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应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时可选择上臂注射,可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吸收的稳定性,胰岛素腹部给药的降血糖效果接近三角肌。另外,腹部面积大、温度变化小、不受运动因素影响、操作方便,尤其适合自行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最近几年,我国胰岛素注射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常用的有自动输注泵、一次性注射器、笔式注射器等[5-6]。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患者选择静脉滴注低剂量胰岛素来治疗,治疗中常出现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等症状;③心理指导:保持病房舒适、安静,与患者主动交流,了解其病情、心理情绪,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缓解,让患者维持心情舒畅、乐观,能积极配合降糖治疗,促进病情康复;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接触时注重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让其能深入地了解糖尿病发生诱因、常见表现、主要治疗方法、临床预后、常见的并发症等。定期组织开展糖尿病知识专业讲座,鼓励患者、家属参与,让其意识到控制血糖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强调患者要遵医嘱,按时用药,不能自主更换药物或改变剂量。糖尿病患者也存在明显的害怕、焦虑、抑郁情绪,这些负面心理情绪影响降糖疗效或进一步加重糖代谢紊乱。护理人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多沟通,及时疏导负面情绪,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强调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会对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建立治疗信心。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运用认知疗法,讲述糖尿病治疗、预防的措施;④饮食及运动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喜好来制定饮食计划,确保饮食符合糖尿病控糖标准,合理控制脂肪、糖类及蛋白质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多餐。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半小时,提高身体抵抗力。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对患者生理、心理都会带来一定程度影响。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纳入家属、朋友等,也向他们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关爱,并能积极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⑤低血糖反应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可表现为心悸、饥饿、头晕、出汗、休克等症状。研究发现按时按量进行胰岛素治疗、按时就餐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考虑皮下注射胰岛素0.5~1h后起效、2~4h药效最强、维持6~8h的药物动力学因素,建议在餐前30min注射胰岛素最佳。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腹泻、呕吐、胃肠道吸收不良、进食量少、失语减退等情况下要及时降低胰岛素剂量,可以预防低血糖[7]。
观察组则采取持续护理改进,具体如下:①建立持续护理改进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监管制度,明确各级工作岗位职责,针对具体疾病制定对应的方案。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细节进行密切监督,包括交接班、处方、重症患者护理等。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知识及技能、安全培训,提升其护理专业技能、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对护理质量实施监管制度,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技能、理论基础、执行医嘱技能等;②完善细节:护理操作细节进行完善,减少护理差错,提供优质准确的护理服务。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进行全面跟踪和评估,根据相关评估和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针对日常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持续总结、讨论、纠正、预防,持续提高护理质量;③专业知识宣讲:就诊后的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对患者也要全程贯彻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让其更大程度知晓糖尿病发病、救治、预后等相关知识;④提升护患关系:要与所有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强调沟通、信任。并能及时解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建立治愈康复的信心。除此外,还要动员家属给予鼓励、支持与照顾。
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总分分别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越好;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
①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1.2±1.1)分、治疗依从性评分(88.9±1.6)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87.5±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53%、护理后空腹血糖水平(6.8±0.2)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临床标志是高血糖。主要发病机制包括:①高血糖:持续性血糖偏高会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血浆蛋白外渗,损伤毛细血管基底膜,还会造成肾小球硬化及肾组织萎缩;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使得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高血压。这类患者都可发现尿微量蛋白,说明肾受损;③高蛋白饮食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因为碳水化合物的限制,主要进食高蛋白纤维类食物,容易顾此失彼,导致蛋白分解产物、磷等超负荷急剧,加重糖尿病病情[8]。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①视力模糊,这是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因房水渗透压与血糖水平直接相关,高血糖使房水渗透压升高,表现为视力模糊;②皮肤瘙痒:这也是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之一,特别是老年患者及女性患者,可表现为难以治愈的顽固性瘙痒;③起病隐匿而无明显症状,常因并发症的发生而就诊发现;④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异常,极易表现为饥饿或低血糖。
目前,糖尿病治疗以降糖药物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为主,患者需要终身接受降糖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在合理范围内[9]。
糖尿病无法根治,但也不是不治之症,可预防可控制,患者需要终身治疗。糖尿病这种代谢性慢性疾病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患者要长期应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在合理范围。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并发症问题越多越严重,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本身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患者。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其中2型糖尿病居多,主要特征就是糖类代谢紊乱伴有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临床降糖治疗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全面降糖治疗的同时,还需积极预防高血糖相关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饮食习惯改变,糖尿病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也不断提升,常规护理方案难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双重需求[10]。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改进,医疗服务管理也逐步改善。临床护理中也更加关注其护理质量问题,管理者也认识到要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才能提升自身竞争力。持续护理改进以传统护理为基础,不断改进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最终护理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划分清晰、护理技能得到提升、问题得以纠正预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总的来说,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发现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检查等循环过程不断的优化改善工作中质量问题,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行为。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更优,血糖控制效果更佳。所以说,持续护理改进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治疗的整体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