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虹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能力本位教育:地方农业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王国虹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河北 秦皇岛 066102)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要靠人才,我国对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培养出符合农业创新发展需求、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政策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将结合《能力本位教育:地方农业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探讨产教融合与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互动联系,并思考如何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实施有效的双创人才培养措施,以期为农业院校的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由何云峰和郭晓丽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能力本位教育:地方农业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是一部专注于研究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专著。该书共10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并针对本项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范式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并介绍了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建构要素与路径。第四章从教学目的、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生态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能力本位教学论。第五章至第九章中,作者分别从教师胜任力、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学业评价以及学术团队建设等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能力本位教育框架。第十章中,作者对能力本位育人改革的成效进行了解析。该书内容全面详尽,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清晰而有序,对于高校能力本位教育实施来说具有极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产教融合最先出现于英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指的是一种将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进行联合,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专业教育需要充分结合产业前景以及行业现状,将专业教育与实际的行业发展需求进行结合,由此实现对高素质行业人才的培养。依托产教融合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有效提升各方面的培育效果。结合书中内容并联系产教融合案例,笔者认为产教融合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机遇。
1)有效扩充人才培养的队伍。农业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活动一般由本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思政教师或者学生指导员负责组织开展,人才培养队伍相对比较单一,并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内容都在校园环境中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显然难以从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吸收更多双创知识,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将会明显下降。而通过产教融合,农业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主体除了上述学校教师之外,还有合作企业指导人员、岗位前辈、同事以及企业相关领导等行业中人士,以此可以为农业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人才队伍支持。
2)有效丰富人才培养的内容。一方面,从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来看,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对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将有助促使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农业实际发展需求,使学校的双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例如,某农业院校可以与相关农粮企业合作,以企业指导员授课的方式开设双创课程,专门培育农业人才在管理学与营销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可走进合作企业之中,实现“以岗代教”“岗教协同”的双创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因此人才培养效果更为突出。
3)有效减轻人才培养的压力。许多农业院校自身各方面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有所不足,因此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较差等问题。而通过产教融合发展,社会力量将会参与到职业教育治理之中,这将会为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诸多方面的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学校的压力,具体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农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从而改善教育环境;企业还可通过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虽然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但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农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案例可以发现,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实际上也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双创人才培养队伍的多元化可能会削弱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为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多施教人员,扩充了人才培养队伍,但这也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数”虽然多了,但施教队伍的质量却难以得到肯定保障。例如,某农业院校与某粮农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由企业派遣双创辅导专员协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然而,这些指导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农业行业素养、产业前瞻视野等是否具备或达标,学校都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如果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能力明显不足,显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必须要把握住人才培养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2)农业院校学生身份的双重化可能会削弱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当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后,农业院校的学生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合作企业的实习员工,虽然这种双重身份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磨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但也容易弱化原本学校教育固有的人才培养效果。因为学校和企业中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由原本的一元身份转变为双重身份后,必然会以不同的身份应对不同教育主体的施教内容,因此也会对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进行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对学校教育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波动甚至质疑,这样便会削弱学校教育的作用。
3)双创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化可能会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产生偏颇。农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压力,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较高,因此也易于受到不同教育内容的影响。产教融合的方式致使农业院校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更为复杂,例如其既要直面相关企业的实际运营环境,还要接触农业行业发展中的市场思想和多元价值取向,这可能会让学生原本健康、正取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削弱。具体比如说部分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的运营思想过于“重利”,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时过于注重企业利益,忽视了人才培育,这显然会对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造成消极影响。
结合该书内容并联系我国部分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成果,笔者认为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农业院校一方面需要积极把握产教融合带来的机遇,促进双创教育的升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生态,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共识以应对产教融合带来的挑战。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在思想上构建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上文提到,产教融合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出现多元化、客体身份出现双重化以及环境出现复杂化等问题,这可能会对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农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在思想上达成统一,以“增强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从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如此一来,校企都可以从农业行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期许以及国家根本标准3个方面出发制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以应对产教融合带来的挑战。
其次,依托产教融合模式搭建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农业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搭建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内搭建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在合作企业内搭建双创人才培养基地。
最后,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为农业院校双创人才提供各方面保障。①人才培养队伍保障。农业院校和合作企业或者单位之间需要事先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联合制定出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大纲,并联合组成一支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规划小组,以小组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主导,为后续各项教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出谋划策。②院校应当与合作的企业达成一致协定,从人才供给质量、资金投入配比、教育物资投放等多个方面制定好保障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施教队伍不断流,确保教育活动有足够的物资支撑。
河北省教育厅2019-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GJJG388);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201923);河北省教育厅-2019年立项(SQ191057)
王国虹(1982-),女,山西吕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财政帮扶等方式为学校增添更多专业教学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