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健文 尹文俊 陈泽楷 凌木安 陈洁 潘斌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广州 510630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1]。由于生活方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前列腺癌诊治水平提高,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前列腺癌根治术为首选的治疗手段[2],而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尿失禁发生率为4%~40%[3],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常用的方法是盆底肌恢复训练,然而仍有大量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慢,疗效差。电生理适宜技术作为一种融合中医共振理论及现代电生理学的治疗技术,通过在远红外可视化状态下实现电生理参数的精准选择,低频脉冲电流(1~1 000 Hz)可引起肌肉的单次收缩,它不易引起肌肉疲劳及不适感,用于刺激盆部神经,使盆底肌群收缩,达到对盆底肌群进行功能训练的目的,且还可以通过对动静脉的电刺激作用,促进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静脉血回流,减少水肿,改善经络不通,以此达到术后快速恢复控尿功能,改善尿失禁症状。本研究通过对5 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电生理适宜技术可视化个体化治疗实现术后早期恢复尿控,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收集2021 年7 月至12 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早期电生理技术干预5 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6~70(63.20±6.14)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122.73±219.56)µg/L;临床分期:cT2b 2 例、cT2c 1 例、cT3a 1 例、cT3b 1 例;2 例 Gleason 评分 4+3=7 分,1 例 Gleason 评分 3+5=8 分,1 例 Gleason 评分 4+4=8 分,1 例Gleason 评分4+5=9 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1、手术方法 采用筋膜间技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均采取全身麻醉,仰卧位,头低脚高位。常规五孔法经腹腔入路,放置Trocar,首先进入Retzius间隙,清理前列腺表面脂肪,打开盆底筋膜,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离断膀胱颈,显露输精管、精囊,游离前列腺后方、侧方,在盆内筋膜与前列腺周围筋膜间分离,在其后外侧保留部分神经血管束,夹闭离断前列腺侧血管蒂,紧贴前列腺尖部离断背深静脉丛,并处理前列腺尖部尿道。术中保留足够尿道长度和膀胱颈口。膀胱尿道无张力吻合后,将膀胱颈前壁与耻骨前列腺韧带缝合。
2.2、可视化个体化经皮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 术后第3 天进行可视化精准电生理诊断与治疗。治疗前,首先采用医用红外热像仪(PRISM 640A/PRISM 384A)对全裸患者进行全方位拍摄,进行可视化电生理诊断,选择个体化参数,再行精准电生理治疗(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型号:BioStim pro 和BioStim ble 佛山市杉山大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电生理治疗参数和电极片粘贴位置为BB8:10 Hz/300µs动脉循环,BB16:2 Hz/280 Hz静脉循环,BB27:48 Hz/180 µs动脉循环,BB30:10 Hz/480 µs 淋巴循环,EE21:36 Hz/300 µs血管平滑肌;电极片均贴在“曲骨,三阴交”穴位处。DD1:8 Hz/500 µs,20 Hz/350 µs Ⅰ类肌,DD211:25 Hz/500 µsⅠ类肌,DD297:36 Hz/350 µs Ⅱ类肌,DD211 与 DD297交替;电极片均贴在会阴盆底肌。CC16:25 Hz/300µs阴部神经,CC39:96 Hz/150µs交感神经,电极片均贴在“曲骨,骶骨八髎穴”穴位处。逐渐递增电流刺激强度,直至调整到患者最适电流强度维持。每天治疗1 次,每次70~110 min,连续治疗5~9 d。
(1)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4]。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患者进行ICI-Q-SF 评分调查,其中主要由3 部分组成,包括漏尿的次数(0~5 分)、漏尿的量(0~6 分)及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0~10 分),3 项相加统计得分情况,ICI-Q-SF 分值越高表示尿失禁越严重。(2)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5]。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患者I-QOL 评分调查,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对当前生活质量满意度越高。(3)24 h 尿垫使用量。记录患者24 h使用尿垫的片数,评估患者24 h漏尿量,尿垫使用片数越少,漏尿量越少,则说明控尿功能越好。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直肠损伤。手术时间(5.92±1.35)h,出血(42.00±10.95)ml,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4.20±1.10)d,1例术后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余患者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3 天进行可视化精准电生理诊断与治疗,其中1 例患者因术后发热第6 天开始治疗。按计划进行治疗,并无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术后2 周拔除尿管,5 例患者均大力咳嗽时出现少许漏尿,1例拔尿管当天使用了1片尿垫,24 h尿垫使用量≤1片,4 例未使用尿垫。治疗周期(7.40±1.52)d,治疗后ICI-Q-SF评分(2.80±1.64)分,I-QOL 评分(94.00±3.08)分,均评定为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见表1。
表1 5例前列腺癌患者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的临床资料
临床上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方法是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仍为我国主流的术式[6],具有创伤小、术野和结构清楚、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然而又因前列腺结构的复杂性及变异性,腹腔镜手术难度极高,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4%~4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相当大的困扰。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认为与膀胱颈及部分前列腺尖部尿道被切除,导致控尿结构损伤相关,且术中有可能损伤远端括约肌、筋膜、盆底肌肉及韧带等,加之术中出血、肿瘤浸润、术后粘连等相关因素,都极易导致术后尿失禁的发生[7]。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失禁治疗缺乏有效方法,通常采用盆底肌肉训练进行功能锻炼,但效果不理想[8]。寻找合适有效、治疗周期短、易操作的术后辅助治疗,提高早期即刻控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仍是临床关心的热点。
本研究中均采用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文献报道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17%[9],本组在术后辅以电生理适宜技术可视化个体化治疗的探索,5 例患者早期恢复即刻控尿功能,1 例拔尿管当天使用了 1 片尿垫,24 h 尿垫使用量≤1 片,4 例未使用尿垫 ,治疗后 ICI-Q-SF 评分(2.80±1.64)分,I-QOL 评分(94.00±3.08)分,疗效满意。电生理适宜技术是一项安全、可靠、无创、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内科、中医科、康复科及围术期快速康复治疗,但在泌尿男科疾病的防治应用却是一个崭新的技术项目,需要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5 例患者早期即刻控尿,且并未出现明显相关不良事件,证实电生理适宜技术可视化个体化治疗应用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是安全、有效、可行的。通过可视化精准电生理诊断,选择患者个体化参数进行治疗,促使组织细胞去极化,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促进组织修复。针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术后第3 天,每天治疗 1 次,每次70~110 min 精准电生理治疗,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相关血管、淋巴管、神经及盆底肌,达到治疗目的。在此强调电生理技术的早期干预。在5 例患者治疗期间,另外1 例62 岁患者,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未予以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拔尿管后持续无意识漏尿,不能控制,每天用尿垫≥10张,之后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电生理治疗,治疗40 次后尿失禁基本控制,每天用尿垫≤1张,目前仍继续电生理治疗。出现尿失禁后再用电生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所用时间基本是术后早期电生理干预的4~8 倍,由此可见早期电生理干预的重要性。我们推测电生理治疗的可能机制是刺激阴部神经引起尿道外括约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激动膀胱括约肌上的α 受体,引起膀胱括约肌收缩[10-11]。刺激动脉增加对盆腔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盆底肌的营养作用。刺激静脉增加盆腔静脉血回流,减少水肿,从而早期恢复控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13]。但仍须对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电生理适宜技术可视化个体化提前干预应用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相应的对照组,且对术后远期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得出的结论仍需更多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但此项技术发展前景可观,有望成为未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防治尿失禁的标准辅助疗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