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助推“掌上智村”建设的服务路径和提升对策

2022-04-11 16:49周维琼舒卫英
科技风 2022年10期

周维琼 舒卫英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格局都经历着数字化的深刻变革。宁波城市职院与鄞州区云龙镇开展校地共建,组建双向联络员队伍,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通过构建乡村服务点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惠民活动和培训服务,助推“掌上智村”建设。服务实践中也发现了在机制、人员、技术操作等层面上的多处壁垒,需要从建立乡村数字治理长效机制、提高村民对数字化治理的认知、重视乡村数字化治理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人才培训机制、聚焦村民需求拓展“掌上智村”的服务功能和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并拓宽校地合作领域等六个方面进行变革,以确保乡村数字化治理进程的可持续推进。

关键词:校地共建;掌上智村;乡村数字化治理

结合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提出在鄞州试点民主协商的数字化领域探索的契机,云龙镇于2020年9月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着手打造线上治理平台。结合省市实施意见要求和云龙镇的数字化推进现状,2021年4月,宁波城市职院与云龙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掌上智村”,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学生社团,对接云龙镇五个联盟不同需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和培训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力求达到活跃“掌上智村”的热度,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使其在信息社会拥有更多获得感等服务成效。

在校地共建的建设实践中,也发现了在机制、人员、技术操作等层面上的多处壁垒,亟待通过针对性的变革确保乡村数字化治理进程的可持续推进。

一、校地共建助推“掌上智村”建设的服务路径

(一)校地共建组织保障

第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夯实校地共建的机制保障。2021年4月,宁波城市职院科研处与云龙镇镇政府双方负责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双方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乡村(社区)服务、学生社会实践等领域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提升云龙镇村组织利用数字化治村能力、提高群众数字化水平和利用掌上智村沟通交流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组建双向联络员队伍,扎实校地共建的基层结对。双方以现有五大党建联盟为基础,对应组建五大服务团队,并构建起由学校方团队负责人、村社方村支书和妇女代表构成的双向联络员队伍,一对一开展联盟结对。

第三,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确保项目、活动需求无缝衔接。线上基于钉钉平台组建“掌上智村”村社联络员群组,不定期发布培训、活动和项目对接需求;线下不定期开展大范围全镇村对接和小范围各联盟内对接,确保在明确各联盟实际需求、进度安排、存在问题和活动项目实际举办要求等前提下,推进校地共建助推乡村数字化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校地共建取得成果

学校以数字化提升当地村组织治村能力为基础,深入云龙镇送教入村。自2021年5月起,与云龙镇各村联盟结对,围绕其共性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开展了云龙镇在党50周年老党员纪念章颁奖仪式礼仪服务,上李家村园林绿化走廊设计规划、养生茶冲泡培训、六一亲子禅绕画,任新村、云龙村“掌上智村”软件使用辅导志愿者服务,甲村50年以上党龄老党员风采采集、端午趣味活动,冠英村电信诈骗讲座,顿岙村村容村貌采风,上李家村、云龙村健康生活打卡等十多项主题培训和特色文化活动,线下面授和线上同步联播相结合,参与的村民超千人次,不仅提升村民们的数字化意识和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活跃了“掌上智村”热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更是培育村民们终身学习的氛围,丰富镇村居民文化生活内涵,让广大村民在信息社会也能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校地共建实践中亟待突破的要点

第一,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执行主体积极性有待提升。当前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云龙镇的“掌上智村”项目也是由镇政府牵头主持。对于村社干部来说,已经习惯于采用传统方式开展乡村治理,日常工作的繁杂性、信息技能偏弱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其对于数字化建设任务和校地共建举办的惠民文化活动兴致不高,牵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第二,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对象数字化意识有待增强。现下的农村人口老齡化趋势明显,大部分村民数字化意识较为薄弱,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较低,导致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年长者已经习惯了按照传统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往往也比较低。

第三,基层数字化人才队伍有待培育。就对接人员而言,云龙镇项目运作上聘请了钉钉技术团队人员常驻,而村社则没有特定的技术人员匹配,多由村里的妇女主任作为信息化联络人进行对接,实际操作中由于未能系统参与数字化的相关培训,对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方式方法都较为陌生,多停留在利用聊天工具发布信息上,往往难以胜任信息技术含量更高、操作应用更多元的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工作。

第四,高校教师接地气程度有待加强。高校一线教师以往参与社会服务多为培训、技术咨询等居多,真正对接村社、面向广大村民开展培训和活动服务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合作初期,面对村社干部的消极应对、村民沟通上的语言不畅、服务项目需求上专业匹配度低等问题也出现了消极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期的项目推进效率。

三、校地共建助推“掌上智村”建设的提升对策

(一)建立乡村数字治理长效机制

乡村数字化治理是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投入大的系统工程,建立乡村数字治理长效机制对于维持乡村稳定的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应建立政府资金持续投入与责任机制。政府应基于财政情况对乡村数字化建设给予持续且足够的资金支持,以确保乡村数字化建设得以可持续推进,并且在此前提下建立责任机制,确保资金合规合理使用且切实产生效益。第二,应实时跟踪乡村数字化建设进程,并根据建设实际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建设规划,确保乡村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第三,应加快乡村数字化相关立法,建立安全屏障,规避信息泄露、侵权等人为风险。

(二)提高村民对数字化治理的认知

治理对象和主体要有较高的数字化治理意识,是数字化治理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要让治理主体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进而在乡民服务、公共管理、监督评议、乡风建设、乡亲互助等基层综合治理和核心服务功能上有效运用,并积极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研判。而就治理对象来说,则应熟悉基本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关注、了解并运用乡村事务办理、乡村自治、乡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乡土文化传播等常见乡村数字化治理功能,在提高自身思想意识的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第一,要加强数字化生活、生产方式的宣传力度。良好的乡村信息氛围、村民较高的数字素养能以无形的力量推动乡村数字化的进程,而居民数字化意识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助政府引导、村社宣传、乡民传播和家庭影响等多方的力量稳步推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有效运用“掌上智村”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让村民在新的数字环境中获得新鲜感和愉悦感,营造良好的乡村信息氛围;另一方面可在线下建立一些数字体验馆和信息示范基地,让村民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字文化”,培育数字化观念。

第二,要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要让村民认识到,他们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作为乡村成员,承担着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的责任,也应作为数字化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三)重视乡村数字化治理队伍建设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方式,乡村数字化治理对基层治理主体的数字化意识、信息化水平和改革创新精神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改变基层干部拒绝数字化、冷漠应付数字化改革的痛点,各村社必须牢牢抓住党和国家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机遇,切实围绕各村社数字化治理的建设要求和任务,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促进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壮大。

第一,要发展壮大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工作队伍。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经商创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思维理念先进、信息化水平较高、拼搏创新精神较强的人员充实到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工作队伍中;鼓励乡贤人士、各界精英回村发展乡村产业,营造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风气和氛围。

第二,要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化治理工作队伍的激励机制。将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实际业绩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工资绩效、评奖评优等进行挂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乡村数字化治理工作可持续推进。

(四)完善乡村人才培训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围绕社会治理智能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灵活、内容多元的数字化培训,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数字化治理的理念,增强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依法治理、执行政策和服务村民的能力,打造一支既了解乡村治理工作又具备一定数字化技术理念的专业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要加强普通村民数字化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频率。发挥线下面对面指导、个性化培训和“掌上智村”线上主题培训、特色活动参与打卡展示等作用,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新时代村民。

(五)聚焦村民需求,拓展“掌上智村”的服务功能

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上智村”项目从建设以始,主要聚焦于政府服务和乡村治理,在平台选择上(钉钉)和功能开发上也都呈现“政务型”的特点。而在实际应用中,作为治理对象和主体的村民才是真正盘活“掌上智村”平台的根本动力,因此在下一阶段建设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村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全方位、全过程听取村民心声和掌握民情社意,瞄准村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因人因地创新乡村治理与服务的内容、形式,让广大村民分享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建设成果,真正让“掌上智村”成为美丽乡村的展示平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串起乡村邻里交流的美丽线上家园。

具体而言,下一步云龙镇可围绕以下几方面拓展“掌上智村”的服务功能:

一是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对接镇内商户等社会资源、上线镇内优质商家折扣兑换券丰富积分兑换等功能,建立村民线上参与分享微生态,增加村民参与黏性。

二是进行镇内部门多跨协同合作,打通活动开展壁垒,形成全镇活动线下线上共丰富的良性循环,增强掌上治村活动开展的丰富性,做好宣传推广,保持掌上治村的参与热度。

三是以民为本做好平台的升级,形成村民习惯群聊模式下的功能提示跳转,增强村民参与便捷性;可行的情况下,借鉴村民喜欢参与的短视频平台,打造“掌上智村”平台上属于本村社的动态展示栏目,让村民可以在熟人范围内呈现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并拓宽校地合作领域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校地共建助推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改革中,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拓宽服务领域,着力为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提供智库保障。

第一,树立精准思维实施文化惠民。高校教师在开展乡村服务时务必要做到精准对接。要在了解清楚对接村社民众生活习俗、文化需求、可接受的活动内容形式的基础上,聚焦民众需求“靶心”,开展精准服务,才能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和通俗大众的草根文化都应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化、针对性地服务内容,才能使文化惠民活动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第二,注重点面结合确保统筹推进。各服务团队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模式开展对接服务,兼具共性和个性多渠道多方式地实施文化惠民。对于各联盟村社村民们都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培训,可采用以某个村社为线下服务点开展服务,同时积极借助“掌上智村”的同步联播功能开展全面全方位的辐射,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而对于各村社自己所独有的需求和文化活动产品,则可在全面沟通考察基础上,针对性地为其开展个性化服务。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和发展部分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效果良好的惠民模式,打造乡村文化惠民的精品项目。例如目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云龙镇正在对接的“爱心维修社”和“飞鸿礼仪社”两大社团志愿服务团队,便可发展为常规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同时,扩大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基于当地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既有普遍共性的部分,也有个性化和体现地方特色的部分。高校教师要努力突破传统文化惠民服务领域较窄,大都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和丰富居民生活的文体活动上的问题,真正结合云龙镇各村社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文化特性进行特色化服务。截至目前,各服务团队已围绕村社实际开展了“甲村50年以上党龄老党员风采采集”“上李家村园林绿化走廊设计”“顿岙村村容村貌摄影拍摄”“龙舟活动礼仪服务”等特色活动,后续也将继续在深挖云龙镇及下辖村社文脉、史脉、人脉基础上为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建设等提供智库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棋.乡村数字治理姚跨越“表面数字化”陷阱[J].宁波通讯,2021(11):59.

[2]任宇松,張鸿,曾富生.乡村社区数字治理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以XX镇LZ社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258260.

[3]熊春林,陶琼,刘俏.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战略选择研究——基于SWOT定量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1,37(04):6879.

[4]王春燕.高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与路径[J].大众文艺,2021(13):205206.

[5]秦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势、问题与路径——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03):2230.

[6]方堃,明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逻辑内涵及形塑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7):8795.

课题项目:2021年度宁波市鄞州区哲社规划课题成果:“校地共建助推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周维琼(1982— ),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都市旅游;舒卫英(1974— ),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