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3月初以来,沪综指破位下行,新股破发频现,预示着A股进入弱市格局,急需休养生息政策来扶持。
截至周四,沪深300和标普500的年内跌幅分别为14.8%和5.98%,若以是否失守250日均线来界定市场牛熊,前者进入熊市已逾8个月。3月15日,沪深300单日大跌4.57%,自此股市维稳信号不断,但是,沪深两市在最近16个交易日里,仅有5天单日成交总额逾万亿元。
市场缘何缩量横盘?来自股市政策面的隐性利空是新股上市常态化,不仅提速,且破发频现。东财网数据显示,今年一月至三月份分别有29只、15只和38只新股上市,分别有6只、1只和13只在上市首日收盘破发。“重圈钱轻回报”痼疾在弱市中加重,场外增量资金望而却步。
咨询公司德勤中国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沪深交易所以及北交所总共有85只新股上市,融资1799亿元,上市家数同比下跌15%,融资额同比大增136%。其中上交所融资1166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地。对应的是当季沪综指下跌10.65%,股指暴跌,未影响融资大开闸门。
对比鲜明的是,标普500指数目前仍在历史高位运行,美股IPO却遇寒冬。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美股市场IPO融资总金额为111亿美元,同比减少91.13%;上市募集79起,同比减少79.95%。其中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2021年首季达19家,今年首季仅有1家。逆风而行的美华国际医疗共发行36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10美元,截至周三的总市值为2.31亿美元,收盘价为9.1美元,已是破发概念。
往年比肩A股的香港IPO市场今年则是风声鹤唳。今年首季有15只新股上市,共融资136亿港元,融资额同比缩水近九成。去年首季在港上市新股有32只,共融资1328亿港元。
据德勤中国的预测,2022年香港将有12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3300亿港元,中概股回归将为主流。如果是,回港中概股板块(875211)周四平均市净率仅2.3倍,流通市值为55698亿港元,或将因此扩容三四成,机构配置“弃旧迎新”帶来的估值下行压力不可小觑,这是A股潜在利空之一。
新股破发成为三月常态,打新资金有所萎缩。数据显示,3月份,新股有效申购户数和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的月均数分别为1214.8万和0.97万户,较去年9月份询价新规实施前分别缩水18.7%和33.7%。显然,机构打新较散户更为谨慎。
作为今年的“新股王”之一,中国移动A股发行募资近600亿元,其上市后始终守住不破发的底线,预示着新股仍是卖方市场。若大盘继续下行,则新股申购风险将增大,二者甚至可互为因果。2011年5月25日,双星新材进行网上申购,发行市盈率为30.56倍,网上发行中签率达65.52%,网下配售机构新华资产获配97%的股份,其上市首日收盘下跌16.58%,市场信心危如累卵。当年,沪综指大跌逾21%。
自2015年5178点以来,沪综指估值长趋势为下跌中继形。惟独创业板和科创板新股融资方赚到了上市高定价+高估值+高募资的三高牛市行情,这不仅导致了A股存量博弈投机盛行,更因股权融资功能未受干扰,休养生息式救市如暂停IPO举措被束之高阁。谨慎来看,A股历经逾七年的箱体震荡格局仍将是中长期主基调,在“猴市”特征中把握结构性机会才是良策。
需要警惕的是,主板全面实施注册制已进入倒计时,届时询价制发行新股势在必行,当前“主板IPO发行市盈率不高于23倍”的新股红利将消失,昔日一级市场让利二级市场的维稳政策将挥别A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沪市共上市新股563只,上市后平均连续涨停天数为9天。主板若实施IPO询价制,新股涨停开板后套牢散户的现象将大为减轻。
通达信数据显示,2017年9月1日,次新开板指数(880885)以1003.1点开盘,2019年年底以33.64点收盘。次年该指数以1010.19点重新开盘,如今又跌至126.24点。可以说,主板新股的连续涨停再开板出货模式犹如散户“绞肉机”。
实际上,股市监管层早已洞若观火,自2020年7月22日起将沪综指纳入新股时间,由昔日的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起,转为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在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此举令沪综指虚高,未计算多数新股泡沫式上市后估值回归带来的损失。谨慎来看,在熬过半年的配售股限售期之前,次新股多数是熊股,此时抄底犹如刀口“舔血”。(文中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