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化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快捷与方便不可置否。但是同样,智能环境下的网络发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呼之欲出,对于缺少父母有效监管的留守儿童来说影响尤为明显。随着现代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不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即使父母在身边,也“形同陌路”,城市家长“收手机”陪孩子,农村家长“给手机”哄孩子的教养方式,已让部分非留守儿童转型并衍生出新一类“留守儿童”,对此滋生的一系列心理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针对智能环境下衍生“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探究如何摆脱智能困扰,帮助衍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智能环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智能环境
智能环境是指对一个人有感应和反馈的电子环境,也可称环境智能。是信息技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技术,它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本课题将智能环境的概念界定为信息现代化环境下生产的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网络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一系列信息网所建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场所。
(二)“留守儿童”
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保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本文立足于智能环境造就的时代背景,分析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对象及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进行拓展延伸,初步界定為智能环境下被忽略情感需求和教育陪伴的儿童,即衍生的新一类“留守儿童”。
(三)心理健康
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二是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林崇德在他撰写给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提出,将学生学习上的敬业、人际关系上的乐群和自我(自身修养)这三个维度定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在《2014年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中有相关数据显示,有近7成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会玩手机。情感互动是亲子关系的基石,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成长轨迹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父母忙于生计,对于孩子的监护教育等义务本就相对薄弱,父母如果再沉迷于智能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等网络世界,对孩子不能及时关注,亲情关爱的缺失可能导致孩子情绪多变,自卑情绪严重,亲子关系产生冲突,最终让孩子疏远父母。可能有家长会说:“那我也算是在陪孩子,并没有将孩子丢给家里的老人,我的孩子不算是留守儿童。”试问:您的孩子不就是智能环境下衍生的又一类“留守儿童”吗?说到此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我在听一节语言课《如果我能飞》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马老师让孩子们仿照活动中的句式“如果我能飞,我要……”说出更多自己的愿望,大多数孩子的思维和愿望都停留在美好的事物上,有的想飞去太空看月亮,有的想飞去外地看爸爸妈妈……可有一个小朋友说出的答案让我心里一紧:“如果我能飞,我要把爸爸妈妈的手机藏在她找不见的地方,让他们永远没有手机用。”很显然老师也有些许错愕,当老师询问其原因的时候,他说:“爸爸妈妈老是玩手机,连我说话他们都听不到,他们也不陪我玩……”试问,这些爸爸妈妈们是否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在你们埋首流连于网络世界时,你们的爱到底给了谁?你们又留给孩子多少相处和陪伴的时间?或者说父母只解决每天从放学归来孩子们的温饱问题?虽然这样的观点和措辞带有片面性,可正好,我说的就是那些让智能手机做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第三者”的家长!长期以往,父母疏于管理,缺乏沟通,导致“亲情偏离”,致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面临危机。
三、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干预策略
(一)家庭教育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模式、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明确家庭教育的监护主体责任,充分利用亲子相处时间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和情感交流对于小学阶段孩子的行为、人格与智力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家长应该意识到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比优质的物质生活环境更为重要,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充分利用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言行及价值观念。
其次,应该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监护主体责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接触网络环境。例如吃饭时间,这应该是每个家庭最珍贵的亲子时间,也是最容易培养亲子之间感情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父母们不要把手机带到餐桌上,在用餐时,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学校、同伴间的趣事,这样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增加亲子间相处的愉快程度。
2.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寻找新的兴趣点
父母可以立下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定,由孩子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规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者在家里的某些区域禁止使用手机,并相互监督遵守这个规定,让孩子主动参与家庭交流。而在所规定的不使用手机的这个时间里,家长们可以陪孩子写作业,或者与孩子共同进行一些益智类游戏,尽可能多的挖掘孩子的潜在兴趣与能力,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寻找新的兴趣点。
(二)学校教育是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阵地
学校是孩子人生的第二大课堂,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干预来说,学校是其主要的阵地。
1.完善教育理念,盘活师资力量,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限制,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很大程度存在欠缺。从以往的教育切入点来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心理需求,只顾说教,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根本没有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做心理干预,所以也就没有及时地给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使每一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能“育人”。
2.合理利用智能化教育资源,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衍生“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智能化教育资源,让科技的进步更好的服务于“留守儿童”。例如我国有地方已经启动智能机器人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设,引入大数据等现代化科学技术,为留守儿童创造足不出户就能看观世界的资源环境,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云分享,助推“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与更好发展。
3.家校共育,双重施力,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完整的家庭环境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很多年轻父母迫于生计选择远走他乡务工,不得已将孩子放在农村由年迈的父母照顾;有一部分年轻家长虽然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因此,针对智能环境下因父母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学校应召开家长会或举行相关座谈,向父母传递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家长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亲情陪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可以利用多媒体陪同学生观看教育影片,开展课外小组阅读,组织民间趣味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自发才艺比拼等;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开设“爱心驿站”,发挥学校的力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积极组织开展家访活动,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家校联系,细致观察孩子在校内外活动状态,将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中。
(三)社会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试金石”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干预,仅仅靠家庭或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若是社会能参与其中,共同筑造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干预的铜墙铁壁,将会大大提高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性。
1.加强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家长宣传智能电子产品对家庭和谐、孩子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危害,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可以发动村干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普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和长久伴随性,引导家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源头上杜绝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切断阻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脉络。
2.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活动环境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衍生“留守儿童”,其根本原因是家长缺乏活动环境,留守儿童缺少亲子陪伴,基于此,乡镇和社区要重视留守儿童活动环境的营造,通过在乡村广场添置体育运动器械、文化娱乐舞台、农家书室、留守儿童服务站等方式,引导家长和留守儿童迈出家门、丢开手机、摆脱智能困扰,多参加体育锻炼、文艺展示、阅读活动,从而使他们身心愉悦、乐于交流,在无形中消除其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总之,智能环境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孩子是祖国的明天,也是我们的未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明确家庭教育监护的主体责任,多元主体参与“留守儿童”在智能环境中的行为管理和引导,才能防止更多智能环境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阚唯.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口与健康,2020(04):38-41.
[3]李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疏离的小组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 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5,32(01):55-64.
作者简介
张彩艳(1989.12—),女,汉族,甘肃庄浪人,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学位,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中心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1 年规划课题《基于智能环境下衍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的研究”》【[2021]PLG6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