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接见了《新民报》部分工作人员。当时张恨水是该报负责人,毛泽东后来又单独召见了他。
毛泽东似乎对张恨水写的爱情小说很感兴趣,并特别问起《啼笑因缘》。张恨水向毛泽东介绍了他所了解的素材。毛泽东听后幽默地说:“原来不是寫自己呢?看来‘恨水不成冰’是谣言么?”张恨水也笑了,他愈发感到毛泽东见多识广、博闻强记。
毛泽东忽然问张恨水“张先生写过关于爱情的诗词吗?”
张恨水回答:“我写过,但没有毛先生那种可歌可泣的经历,与毛先生的诗词相比,不值一读的。”
毛泽东摆摆手:“不一定,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会接触这个问题,在爱情情感方面,应该都是发自内心的。”
接着,他吟出了一首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成灰,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吟完,毛泽东解释道:“写这首《虞美人》时,是1920年,那年我22岁(原话如此)。我那时还没结婚,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逝世,我帮助料理丧事,陪开慧扶柩南下归葬。之后她到长沙湘福女中读书,我想念她,写了这首词寄给她。”毛泽东停了下来,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张恨水没有想到,毛泽东是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感到毛泽东离他很近。张恨水写了那么多的言情小说,但从没有和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如此无拘束地谈关于爱情和人性的问题。他很激动。
(摘自《老年文汇报》 晓平 吴治黎/文)